第14部分(1 / 3)

第14部分

酒米誘餌

可分為傳統酒米和藥酒米兩種。

傳統酒米傳統酒米是用曲酒等糧食酒浸泡大米或小米製成的,製作十分簡單。通常是將米裝入瓶中,再倒入曲酒,使酒剛沒過米,密封嚴實,浸泡幾天後便可以使用,多泡幾天也不影響效果。酒類有濃鬱的酒香,入水後能迅速擴散,是誘集鯽魚、鯉魚、鯿魚、草魚的上佳誘餌,效果顯著。

藥酒米又叫藥米,是用藥酒浸泡大米和小米而製成。因為藥酒是用芳香濃鬱的中藥材製成的,所以經藥酒泡過的米也具有中藥的芳香。鯉魚、鯽魚對這種藥酒米極感興趣,而小雜魚等卻敬而遠之。

具有芳香氣味的中藥很多,如丁香、鬱金、肉桂、排草、桂花、豆蔻、靈草、小茴香、廣藿香等。用多種中藥泡製的多味藥酒,效果很好。

葷誘餌

主要誘釣肉食性和雜食性魚類,草魚、鯿魚等草食性魚類,有時也對葷腥感興趣。因此,葷誘餌對誘魚起一定作用。

下麵介紹幾種常用葷誘餌的製作方法:

蚯蚓誘餌取腥味濃烈的粗大黑蚯蚓,將其搗爛,拌上其他餌料投於釣點,是誘釣鯉魚、鯽魚的最佳誘餌。

禽、畜骨頭誘餌取牛、羊、豬、雞、鴨等的各類動物的骨頭,它們腥味很濃,將其砸碎,投於釣點,對誘鯉魚、鯽魚、青魚、鯰魚、烏鱧等均有很好效果。

螺、蚌誘餌就地撈起垂釣水域中的螺螄、蚌,砸成泥狀,捏團甩向釣點,適用於誘釣鯉魚、青魚。

魚體誘餌肉食性魚類對魚腥味特別敏感。可取魚頭、魚內髒等非食用部分,搗爛,投向釣點,適用於誘集肉食性魚類,效果顯著。

禽、畜內髒誘餌動物內髒,如雞鴨腸、豬肺等,將這些內髒剁碎成泥狀或直接投於釣點,因腥味濃烈,對誘鯉魚、鯽魚、鯰魚、鱖魚、烏鱧等有特效。

紅蟲汙泥誘餌在富含有機物的汙泥中常可找到紅蟲,汙泥中含有很多餌料,氣味也重,對很多魚類,如鯉魚、鯽魚、鯰魚、青魚有極大誘惑力。將紅蟲連同汙泥一起撈出撒向釣點,誘魚效果顯著,既經濟又實惠。

塊狀誘餌

有獨特的芳香豆餅、糠餅等油料作物粕餅,近年來常被用作誘餌。可取1/4~1/3餅塊,中心打孔,拴上釣線,甩向釣點。餅塊入水後,耐浸泡,不易散,魚兒啃不動。對鯉魚、鯽魚、鯿魚、草魚等有極大誘惑力。垂釣完畢,餅塊完好,可取回後,下次再用。

2釣餌

釣餌是供魚吞食的餌料,裝在釣鉤上,絕大多數的魚因貪吃釣餌而被釣上來。要使魚類對釣餌感興趣,要特別注意釣餌的色、香、味、形。

顏色對魚的誘惑力很大,如醒目的紅、黃、白三色。魚對香氣很敏感,釣餌的香味應比誘餌更濃烈,大多數魚類對甜味和弱酸味感興趣,而不喜歡苦、辣、鹹味。釣餌的形態也要考慮,為了便於魚類吞食,對於口小的魚類,其餌也應小些。

按餌料性質分,有植物性釣餌和動物性釣餌兩大類。

植物性釣餌

又叫素餌,是使用最多、來源最豐富的魚餌。主要垂釣如鯉魚、鯽魚、鯿魚、草魚等素食性和雜食性魚類。在春末、夏季和初秋垂釣,用素餌垂釣的效果最好。

常用的素餌有以下幾種:

植物塊根如紅薯、土豆、芋頭的地下塊根,含有豐富的澱粉和糖分,是作釣餌的好原料。均應在各自的產地使用效果才好。

鮮嫩的莖葉、嫩芽如稗草、狗尾草、鐵性草、葦芯、輪葉黑藻、南瓜花、白菜葉、菠菜葉、蕹菜葉等的莖葉和嫩芽作釣餌,效果很好。

糧食顆粒糧食顆粒是釣者喜用的釣餌。如飯粒,色白、味清甜酸甘,有天然清香;麥粒微甜,有清香;豆粒的濃烈豆腥味對魚類有強烈的誘惑力;玉米粒顏色顯著,清香甘甜等,這種餌料魚最喜歡吃,所以作釣餌。

果實香蕉、桃、李、菠蘿、草莓及桑樹的果實桑葚等水果,都是釣草魚的好釣餌。

粕餅油料作物加工後的粕餅,如豆餅、糠餅等,有自然的清香,價格經濟,既是好誘餌,也是好釣餌。

顆粒餌料市售的或人工配製的顆粒餌料,如魚餌料、雞餌料等。

麵食混合釣餌簡稱麵餌,由主料、輔料和味料組成。這是素餌中變化最多、數量最大、最有發展前途的一類釣餌。

主料多為麵粉、玉米麵、紅薯粉、土豆泥等,其餌料粘性較大,在水中不易溶解,單鉤懸掛比較適用。

麵餌又被人們稱之為“素餌之王”。

當前市場上銷售的釣餌,名目繁多如“龍王恨”、“東峻”等魚餌,都是配方不同的釣餌,獨特的配方使它們在市場上雄居一方。

炸彈餌也叫糟餌,這是海竿垂釣時用組鉤(炸彈鉤)的專用釣餌,主要由主料和增味料組成。

有玉米麵、麵粉、麥茨、豆餅粉、糠餅粉、豆粉、米飯、紅薯泥、土豆泥等主料;有芝麻粉、香油、炒豆粉、曲酒、藥酒、魚粉、血粉、蠶蛹粉、蚯蚓粉、香精等增味料。將主料和增味料混合後,根據魚類的食性差異,可變化餌料的配方,以適應不同魚類的攝食特點。

炸彈餌對垂釣鯉魚、鯽魚、鯿魚、草魚、鰱魚、鱅魚等,均十分有效。

炸彈餌之所以受到釣友的青睞,是因為它有如下幾個特點:

誘魚能力強在炸彈餌中加入了適應不同魚類的增味料,強烈的香、腥、酸味,使魚兒在茫茫水域中能聞到釣餌的味兒,前來攝食。

餌料量大能使魚較長時間內滯留在餌料附近,一個炸彈餌有拳頭大小,用餌量比一般釣餌多得多,這麼多的餌料可誘到很多魚,提高了垂釣效果。

易釣大魚海竿一甩就是幾十米,在離岸邊較遠的深水水域,大魚在自由遊動,這麼美味的餌料飛至,它們可以放心地享用,比在近岸處釣到大魚的幾率要高得多。

鬆散適度炸彈餌組織較為鬆散,入水後幾分鍾即會散開,魚來攝食時,極易將餌料和埋藏於餌料中的釣鉤一起攝入口中。垂釣效果好。

動物性釣餌

魚餌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主要用於垂釣肉食性和雜食性魚類。主要包括昆蟲、小動物、小魚蝦等。諸如草魚、鯿魚等草食性魚類,有時對葷餌也很感興趣。

常用的葷餌有以下幾種:

蚯蚓蚯蚓又叫“萬能釣餌”。除鰱魚、鱅魚等少數魚種外,其他魚類都喜食蚯蚓。蚯蚓肌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體表充滿富有強烈氣味的黏液,在水中能不停蠕動,且顏色醒目,故蚯蚓對多數魚類有很強的誘惑力。

活蝦活蝦蛋白質含量豐富,肉味鮮美,絕大多數魚類都喜食。它分布極廣,除活蝦外,鮮蝦及蝦肉均是良好釣餌。

青蟲凡是綠色的肉蟲統稱為青蟲,種類繁多,來源廣泛,是垂釣草魚、鯉魚、鯰魚、鱖魚、黃顙魚、翹嘴紅的好釣餌。

螞蚱俗話講:“螞蚱飛,魚兒肥”。螞蚱生活在水域邊,是魚類的天然餌料,肉食性、雜食性、草食性魚類都喜食它,所以用作釣餌效果顯著。

小青蛙青蛙為兩棲動物,是凶猛肉食性魚類烏鱧、鯰魚的天然餌料,用作釣餌。

蠅蛆在葷餌中,蠅蛆是最理想的一種。蠅蛆的蛋白質含量豐富,氣味濃烈,顏色潔白,目標明顯,皮質堅韌,個體適中,其誘魚效果要超過蚯蚓。

水蚤水蚤又叫紅蟲,金魚蟲等,有通體鮮紅,細長如絲的特點,是眾多魚類的天然餌料,用其作釣餌效果極佳。

蟋蟀蟋蟀又名蛐蛐。體呈黑色,體胖肥嫩,油光發亮,蛋白質含量多,是一種極好的釣餌,草魚、鯉魚、翹嘴紅、鯰魚、鯽魚等魚類都喜歡吃。

麵包蟲麵包蟲是危害糧食作物的害蟲,似蛆非蛆,故又叫幹蛆,色黃白,體長2厘米左右,很多肉食性和雜食性魚類都喜食。

泥鰍泥鰍是很多肉食性魚類的天然餌料,它有個體小,行動靈活,不易死亡的特點,對垂釣鯰魚、烏鱧等肉食性魚類有奇效。

雞、鴨內髒蛋白質含量高,氣味濃烈,是垂釣鯰魚、烏鱧、黃顙魚等凶猛魚類的最佳釣餌。

貝類肉螺、蚌、河蜆等的軟體部分,是垂釣青魚、鯉魚、鯰魚、鱖魚的好釣餌。

肝類各種動物的肝髒,是垂釣甲魚的首選釣餌。對釣其他肉食性魚類,也有極好的效果。

螻蛄螻蛄是農作物的一大害蟲,體色黃褐、翅短。螻蛄的幼蟲和成蟲均可用作為釣餌,鯉魚、草魚、鯰魚、鱖魚、烏鱧等魚類都愛吃。

二、誘餌的製作

魚類在一定範圍內,視覺、味覺、嗅覺和觸覺都比較靈敏。但是魚類特別貪吃,高明的垂釣者,除了在擇址、提竿、遛魚等方麵有豐富的經驗外,他們還充分利用魚類視、味、嗅、觸覺的特點,在配製釣餌上大做文章。魚兒貪吃,聞香(臭)而來,見餌(鉤)就咬,這就使垂釣者達到多釣魚、釣大魚、釣好魚的目的。

垂釣時,用的魚餌分誘餌和釣餌。用來引誘魚兒從四麵八方集中到一起的,叫撒窩子食料,也叫作“誘餌”。那些拴在魚鉤上,讓魚咬鉤的,稱作釣餌或叫“主餌”。

“誘餌”和“釣餌”交相輝映,配合默契,可以說是魚餌中的“綠葉”與“紅花”。誘餌是把魚兒一邀請過來,釣餌則是令魚兒在一不“留心”時,上當咬鉤,這兩種魚餌巧妙地配合,能大大提高垂釣效果。它們既相互補充、又相互配合,達到了主與從完美地統一。“誘餌”永遠隻是處於輔助地位,而“主餌”則一定要處於主要地位。休閑垂釣愛好者,在對待魚餌時,一定要擺正“誘餌”和“釣餌”之間的關係。

“誘餌”,顧名思義,必須在“誘”字上做文章,要以“虛”為主題,而“釣餌”應該是主攻的目標,色、香、味三個字不可或缺。“釣餌”是使魚兒直接吞鉤的餌料,因為,它掛在釣鉤上,所以是實實在在、貨真價實的餌料。一個成熟的休閑垂釣者,巧妙地運用一虛一實,把“誘餌”和“主餌”調配適當,這是他的高明之處。它們一個讓魚輕鬆愉快地被請進您的埋伏圈,一個則毫不客氣地緊緊地把魚兒擒獲,隻有二者默契的配合,魚兒才能頻頻上鉤。所以魚餌在垂釣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誘餌的重要性在於讓魚兒聞味而來。而且它的具誘惑力的氣味,能讓魚兒久久不願離去,這也是誘餌的重要特征。一般來說,魚兒對香味、臭味和怪味最為敏感,因此,誘餌就有香、臭、怪三大類型。

1誘餌配置原則

誘餌,是起引誘作用的餌料。顧名思義,誘餌隻起引誘作用,所以配置時要做到讓魚兒“吃不飽”、“吃不了”又“不想跑”。就像一個孩子,走過一家餐館門口,餐館隻給孩子一丁點兒牛肉,或者什麼也不給,卻從裏麵飄出陣陣香味,惹得小孩不肯走一樣。誘餌就是要在虛虛實實,以虛為主上大做文章。讓魚兒聞味而來,滯留釣點,久久不願離去。

誘餌的主體大多為麩皮、碾碎近似粉末狀的大米、黃豆、豌豆和豆渣,或是呈塊狀的豆餅、芝麻餅等大型食塊。

誘餌要“散”

“散”是配置誘餌的主要原則,換句話說,就是讓魚兒怎麼也不可能吃飽,或者是幹脆讓它對著一塊大餌餅無法下嘴。由於誘餌有很濃的香(臭)味,魚兒又舍不得離去,在這裏遊來遊去,發現魚鉤上的“釣餌”後,便迫不急待地去咬鉤,這樣便讓垂釣者達到了目的。

誘餌的顏色要鮮醒目

誘餌不僅味要濃,而且顏色要鮮豔醒目,也是誘餌配製的一個原則。因為魚類的視力通常隻有1米遠,對紅、白、黃三種顏色最敏感,所以誘餌的顏色,也盡量接近這三種顏色。

誘餌的一次投放量不宜太多,而且要求盡可能沉底,不要大量漂浮在水麵,以免招來浮在水麵、毫無垂釣價值的小雜魚。

誘餌要虛實兼備

這是誘餌配置的又一原則,換而言之,誘餌要有一定數量的粉末狀料,同時還應有適當顆粒狀物。粉末狀物為虛,令魚兒感覺其嗅覺,引魚入窩;顆粒狀物為實,利用魚的視覺、味覺、觸覺,起到穩住魚兒在窩內巡遊的目的。所以對顆粒狀物的要求比較高,落水後一段時間不能散,所以,需要用粘附力較強的原料製作,顆粒要求緊密。

另外,撒放誘餌也很有講究,在選定釣位後,誘餌應先集中投放,並且可以同時在選擇好的兩個釣位投誘餌,達到輪換補窩,在二個釣位輪換垂釣的目的。

2誘餌的主要成分

誘餌的種類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層出不窮。這些都是垂釣愛好者實踐的結果。但根據配製原則,誘餌的主要成分應該是麩皮,再配以其他原料。在葷素搭配上,要以植物性原料為主。在誘餌形態上,以粉末狀最佳。從味道而言,濃鬱的香(臭)是其特點。誘餌要有讓魚敏感醒目的紅色、黃色和白色。

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水域、釣不同的魚,甚至不同的垂釣者,都應調整誘餌的配方和獨道的配置方略。有些休閑垂釣者把魚粉和韭菜稱作萬能誘餌。因為,魚粉和韭菜有強烈的腥味和刺鼻的清香味,在任何季節、任何水域,甚至對幾乎所有的魚類都有誘惑力。在具體使用時,可將魚粉和麩皮加水調勻,或將韭菜搗碎拌上麩皮,再將“萬能誘餌”慢慢送入窩點即可。

將畜禽的骨頭(比如雞、羊、豬骨)、青草結成把,或是成塊的香餅(熟豆餅、花生餅)或香包(紗布包裹著的芝麻醬渣小包)等,投入窩點,是極好的誘餌。這些誘餌稱作固體餌料,這些誘餌可以在垂釣的前一天投放,魚兒吃不著太多的誘餌。由於其香味濃鬱,所以可使魚滯留釣點,它的有效期可以持續2~7天。

3誘餌的精製品種

酒釀誘餌

將江米(糯米)加適量清水,用高壓鍋蒸熟,晾涼,大約30℃時,將用水溶解後的酒釀,均勻地拌入熟江米中,密封保溫在30℃左右,24小時後即成酒釀。若溫度低時,要2~3天才能製成。使用時用紗布包起來投入窩點或直接捏成團投入釣位效果顯著。

桂皮誘餌

配料為桂皮50克,新碎豆餅1000克,麻油、味精。曲酒少許。

製作時,先將剪成小塊的桂皮,用開水沏成醬色茶汁,倒入豆餅中。再將拌有桂皮茶汁的豆餅入鍋炒熟,保持一定濕度且香味濃鬱,然後淋入小磨香油,拌入味精。出鍋後,再噴上曲酒密封保存。此誘餌香氣襲人,但桂皮誘餌不宜久藏,要現做現用。

使用時,取釣位水邊的泥土拌勻後,拋入窩點,是誘釣鯉魚的最佳誘餌。

中草藥誘餌

取八角、南杏、小茴香各2克,炒熟後碾成粉末。阿魏1克,花生米25克,食母生3片,粉碎成沫。分別裝瓶待用。

使用時,將它們均勻混合後,加蚯蚓粉6~10克,蜂蜜2克拌成糊狀,用紗布包好,送入窩點即可。

茶葉誘餌

取40%的蠶豆粉、60%的麩皮,以濃茶汁拌勻。茶葉誘餌釣鯽魚最佳。

另一配方為:取公丁、母丁、桂丁、甘鬆、山奈、細辛、辛荑、冰片、獨活、乳香、大茴、牙皂和川芎各50克,巴豆3克,麝香05克(可用15毫升香精代替),晾幹後,研成粉末狀待用。

使用時,先取250克黃豆、500克米糠炒熟,黃豆碾成粉沫,再拌入上述中草藥1/10份,取人尿拌入,搓成團即可。

該誘餌成分比較複雜,價格偏高,但香味濃烈持久,每次用量較少,而且誘效十分理想,所以從總體上看,還是很合算的。

炒麩皮拌羊油、雞血誘餌

是將麩皮炒熟,用羊油或雞血拌勻。

以羊油製成的誘餌,有羊肉強烈的膻味,誘魚力極強。

以雞血製成的誘餌,雞血的血腥味很重,又有鮮豔的紅色,在窩子裏很醒目,魚兒通過嗅、視覺,也很容易集中到窩子裏來。

牛糞誘餌

以鮮牛糞拌以碎草末、稻殼、麩皮製成。因牛糞有濃烈的草腥臭味,誘釣鯉魚、鯿魚有奇效。

炒米糠誘餌

炒熟的稻穀磨成粉,再加入1/4的玉米粉、麵粉或麩皮,用熱水拌勻即可。也可以用桂皮汁或茶汁替代熱水,其味更為濃香。

使用時,在釣位取少量黃泥,把誘餌和入其中,攝成拳頭大小的團撒入窩點。為了發揮其香味濃、效果好的優點,拋撒的範圍不宜過大,這種誘餌發窩快、誘力強、持續時間長,隔2~3小時撒一次,對草魚上鉤率最高,宜在夏秋季節使用。

藥米誘餌

取排草、靈草、香鬆、小茴、滑石、大黃各100克,切碎後,泡入白酒,製成香味濃鬱的藥酒。去垂釣前幾天,再將大米放入藥酒浸泡到吸足酒為準,藥米誘餌就製好了。

藥米誘餌有色白醒目,遊魚非常容易識別的優點,而且有濃香,對垂釣鯽魚、鯉魚和草魚有奇效。小雜魚不愛吃,這就排除了小魚對垂釣的幹擾。

藥米誘餌製作簡單攜帶方便,製作一瓶藥酒可供一年使用。每次撒窩,藥米幾十粒即可,不必過多,休閑垂釣愛好者,可把它作為首選誘餌,效果顯著。

燈光誘魚

這種方法廣泛應用在海洋漁業生產上。在休閑夜釣時,也可以采用燈光誘捕。

具體方法是用繩子把防水手電拴好,打開開關投入施釣水域,誘魚集群。也可以逮幾隻螢火蟲放在密封的小玻璃瓶中,投入施釣水域,更是一隻充滿浪漫色彩的天然誘集魚群的明燈。

糠砣

糠砣在南方稱為誘餌之王,其主要用料是稻穀。

糠砣的製作方法分三步:先是將稻穀放在鐵鍋裏,旺火炒,散發出迷人的清香後,把炒焦的稻穀磨成粉末。在稻穀粉中拌上糯米(江米)稀粥然後搗捶。在搗到一定程度以後,就要轉入做坯成型階段。每個坯約150~200克重,坯子捏成倒圓錐形,捏成後的砣坯可固定在底座上,在通風處晾幹。合格的糠砣味香、不散、不黴。

使用時,先將砣坯泡一下,然後送入釣點,一個釣點可同時放2~3個糠砣。糠砣十分結實,在水中會不斷散發出獨特的香味。由於香味的吸引,魚兒會逐漸聚集在它周圍,用嘴使勁啃個不停,但又無法咬動,也不舍得離去。這時,垂釣者便看準時機下鉤,會取得不錯的成績。

青玉米誘餌

取青嫩玉米,將其製成糊狀,用口嚼或擦板均可,裝入塑料袋中備用。

使用時,將其裝入撒餌器中,拋入窩點。然後再把青玉米粒鉤在魚鉤上作釣餌,這種方法垂釣草魚、魴魚有奇效。但是,這種魚餌使用的時間受季節的限製,因為玉米的生長有季節限製。

香精誘魚

這是一種虛實結合的方法。這種方法主要利用無形的香味與成型物誘魚集結。

具體方法是取麩皮、碎草沫和垂釣點岸邊濕土,滴上幾滴食用香精或者香水,攥成團即可,如果太散可加入一些麵粉,則更加容易捏成團。該誘餌芬芳撲鼻,香味擴散範圍大,誘魚效果好。

其他誘餌

有些休閑垂釣愛好者,充分利用誘餌“虛”的特點,使用許多獨特的方法製作誘餌。比如把雞、鴨蛋泡入人尿中1周,然後將發臭的蛋液與麩皮或米糠拌和,具有濃烈的氨臭,誘魚力極強。或將燒紅的青磚,急速投入人尿液中,再把吸足人尿的青磚投入釣窩,也有很強的誘魚能力,而且持續時間很長。或將動物屍體投入窩點,利用動物屍體本身的屍臭來誘魚成群效果也很好。

以上三種方法誘魚效果確實不錯,但從環保角度來說,是有一定不足的,所以在具體使用時,一定要慎重行事。

三、釣餌的製作

釣餌是魚餌的主體。它是魚被誘餌誘集起來以後,再發揮作用的,所以在用料的質量、色澤、形態、粘度和味道等方麵,必須優於和超過誘餌,製作工藝要精良,才能讓魚吞鉤。若喧賓奪主,就會造成無魚上鉤的結局。

1釣餌製備原則

釣餌要投其所好

要投其所好是製備釣餌的一個原則。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水域,不同魚類的食性、食欲都有很大差異。

在垂釣時,若釣餌的配方,不合特定環境中魚的口味,那麼,您往往釣不到魚。比如草魚在自然條件下以草為食,但長期在池塘養殖後,主食變為顆粒餌料,垂釣時以顆粒料作釣餌,上鉤率才高。

從季節上看,在自然水體中,四季的食物不同。在江河垂釣時,就要隨季節的變化而改變釣餌的配方。

釣餌要新鮮、鮮活

釣餌一定要新鮮、鮮活,這樣才能誘魚上鉤,要做到取材容易,價格低廉,製作簡便,具有特色,無汙染,能適應不同水域,用途較廣。

釣餌要色、形、味、動俱全

衡量釣餌優劣的重要原則,是釣餌在選配製作時,是否達到色、形、味、動四個要求。

“色”就是指釣餌要有魚類喜歡的顏色。要盡量接近黃、白、紅三種顏色,因為它們最容易被魚發現,這樣咬鉤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形”指的是釣餌的外觀。隻要形似昆蟲、蠕蟲,它們就吞食,十分注意食物的形態。擬餌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將魚鉤藏在用塑料或其他原料製作的小魚、小蝦尾部,誘魚上鉤的。

“味”就是指釣餌要散發出特殊的香味。就像人們常講的南甜、北鹹、東辣、西酸一樣,不同的味道會引來不同的魚。比如鯽魚喜歡甘芳(即甜香),草魚喜歡淡酸,鰱、鱅魚喜歡酸臭,甲魚專找豬肝,您想釣什麼魚就要投其所好投什麼餌料。

“動”講的是釣餌的動態。因為有些肉食和雜食魚類,在自然條件下是吃活食的,食物一動它們就有興趣前來捕食,所以在拴掛蚯蚓、蚱蜢、蛆時,就要盡量令其活動,以吸引魚類。

2製備釣餌的注意事項

除了擬餌以外,幾乎所有的釣餌都可以為魚類吞食,所以在製作釣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適口性要好即不能有尖刺或棱角,盡量使其便於魚類咬鉤。

釣餌要新鮮切忌采用腐爛變質的動、植物作釣餌,防止水體汙染,破壞環境衛生。

釣餌的顏色要與水體相適應一般渾水配淺色魚餌,淡色水配深一些顏色的餌料,如紅、黃色。灰色和黑色餌料,不宜被魚發現,所以使用效果不好。

誘餌和釣餌要截然不同不論是味道不是顏色,誘餌和釣餌都要有所差別,這樣上鉤率才高。

根據氣候調換釣餌從氣候上看,水溫低時,以葷餌為主;水溫高時,則以素食為主,這樣,可以保證上鉤率。

3幾種好的釣餌

優質混合素餌

江米麵玉米麵(3∶7)1千克,加豆粉30~50克,加入淘米水或溫水和成團,上鍋蒸20分鍾,取出稍晾,掰開,加入3~5滴食用香精、少量曲酒、羊油搓揉均勻,裝塑料袋封存。

玉米粉、麵粉、江米粉(3∶2∶1)摻入適量白糖、蛋清,沸水燙麵,搓成團上鍋,蒸15分鍾,取出晾涼,裝袋封存。使用時在裏麵滴幾滴香精,搓揉均勻。

這兩種麵餌軟硬適宜,附著力強,色澤淡黃,有膻味,是釣鯽、鯉、魴最好的餌料。

玉米係列

玉米分布甚廣,我國南北均有生產,而且價格經濟,可以整粒用作垂釣魚餌,或者磨碎加工後使用,是垂釣愛好者非常喜歡的釣餌。

玉米製作釣餌有以下幾種方法:

鮮嫩玉米糕

取黃色嫩玉米棒l~3根(白色玉米效果差些),切下玉米粒磨成漿,或者將切下的玉米粒放在容器內,用小木棍捶搗成漿。用紗布濾去的渣料,可混在糟食中打窩。把過濾後的玉米漿(若過稀可加入少量的幹玉米粉或麵粉)盛進飯盆,放在鍋內蒸煮15分鍾,取出晾2~3分鍾後,趁熱用手揉軟。同時根據所釣對象魚加入“龍王恨”對口魚餌,搓揉均勻後,裝進塑料袋中備用。

釣青、草、鯉等大型魚,應將魚餌加大,以把魚鉤全部包上為佳;主釣鯽、鯿魚,取米飯粒般大為宜。

為保持嫩玉米的特有清香,鮮嫩玉米糕最好在出發前蒸製,可提高垂釣效果。

嫩米粒餌

垂釣前掰一束連帶外皮包葉、含漿未老的黃色嫩玉米,垂釣時用小刀或小剪刀把玉米粒剪切下來裝鉤(注意:一次裝幾粒切幾粒),從玉米粒根部剪切下來為佳。裝鉤時,把鉤尖慢慢刺進玉米粒,露出倒刺後,再將鉤尖縮進,與粒麵平齊,使魚鉤穿透能力增強,提高中鉤率。

還可以在收獲季節前,將嫩玉米從粒根處切下,裝進螺紋口罐子,把優質白酒倒入浸泡,擰緊瓶蓋密封保存。此餌數月不變質,一年四季均可使用。

嫩玉米粒餌能有效地防止小魚鬧餌搗亂,這是此餌的最大特點。鯉魚、青魚、草魚特別鍾愛嫩玉米粒餌,鯿魚和大鯽魚也對其十分感興趣。

酒釀嫩玉米粒

將鮮嫩玉米棒放在鍋內,加水煮熟,撈起後瀝幹搓下玉米粒。或者用新幹黃玉米粒500克,放在清水中浸泡24小時,用文火煮熟,撈起瀝幹至不燙手。每千克熟玉米粒加甜酒藥一小包,放進3層塑料食品袋中,分層紮緊袋口使其發酵。夏天發酵5~7天,天冷視情況發酵15天左右。

用發酵的玉米粒磨成粉可作誘餌,用發酵的玉米粒作餌裝鉤,釣鯉、草、鯿、鯽魚效果極佳。如果浸在山柰酒液裏(20克山柰、500克優質白酒),釣大草魚效果更佳。

鮮牛奶玉米糕

取新玉米糝兒100克(越細越好),加白糖3克(亦可用蜂蜜或葡萄糖粉),倒入溫熱新鮮牛奶,調和成幹稀適度的玉米糊,放在蒸籠裏大火蒸15~20分鍾,取出晾2~3分鍾,趁熱用手揉軟後,裝進塑料袋或清潔無異味的容器中備用。這種鮮牛奶玉米糕餌,既有玉米的香味,又有奶糖的香甜味,是誘釣鯉、草、鯿、鯽等魚最好的釣餌。

甜柿玉米糕餌

取新玉米糝兒150克,用衝泡好的豆漿攪拌一下,要幹稀適度,再放進鍋內蒸20分鍾,取出晾一會兒,趁熱加入1/4隻甜柿子,一起搓揉均勻,製成幹硬適度的玉米糕團餌,裝袋備用。

製餌時,加入豆漿和甜柿子,要注意適度,這樣才能使玉米蒸出來軟硬適度。豆漿太多,餌過軟,柿瓤加不進去;豆漿過少,不易蒸熟,影響效果。

嫩玉米餅

將含漿黃玉米200克磨成漿或搗爛,用紗布過濾除渣,加入白糖6~8克,鹽5克(釣草魚可不加鹽),味精適量。鍋內加入少許新鮮菜油,微火加熱,把玉米漿沿鍋內四周均勻倒下,速度要慢,形成碗口大一個餅,待5~6成熟時翻個麵。玉米餅煎成雙麵發黃時起鍋,千萬不可大火將餅煎糊。玉米餅出鍋後,稍涼,然後趁熱揉搓成小塊,裝入塑料袋中備用。

這種玉米餅,既有鮮玉米的清香、微甜,又有一點鹹味,誘釣,鯉魚、大鯽魚效果非常好。

茴香玉米粉餌

將精細黃玉米糝兒、麵粉、熟大豆(蠶豆)粉按5∶2∶3的比例混合,加茴香粉和小磨香油少許,兌水調拌。為了增加釣餌的附著力,可在揉捏餌時,適當加進一些撕爛的新棉絨。這種餌魚兒容易吞食,又能較好地防止被小魚啃掉,垂釣時效果可能出乎意料。

以上幾種餌軟一些適,合於釣鯽魚,以不粘手、方便裝鉤為佳。若在某一處水域較長時間垂釣,可使用數種餌料交叉變換使用,魚兒不斷嚐新,喪失警覺,便會頻頻上鉤。如果在誘餌中加入一些釣餌,使得誘釣餌一致,垂釣效果更佳。

不易丟失的麵餌

取一個雞蛋,少量食油,適當麵粉,白糖,充分混合反複搓揉,不時撒入撕得很碎的棉花,直至麵餌與適量棉花纖維充分結合為止。可以在塑料袋中封存冰箱保存。在水中不易丟失是此餌的最大特點。可以在水中保持很久,不大會在水中彌散。

特殊麵餌

玉米粉50%,麵粉20%,炒大豆粉30%混合均勻,加少量茴香精和麻油,並加少量撕碎的棉絨,反複搓揉即成。

將新蒸好饅頭掰成小塊,加入蜂蜜、味精和白酒適量,再滴幾滴食用香精,反複搓揉即可。

玉米粉65%,麵粉20%,大豆粉10%,魚粉5%,另加紅糖、味精少許,混合均勻後,沸水調和,蒸10~15分鍾即可取出。

玉米500克,做成窩頭,上鍋蒸熟,趁熱放入塑料袋內密封,在日光下曬2~3天,餿了為止(餿食)。

玉米粉70%,麵粉10%,江米粉20%,加水調和後,蒸20分鍾,晾涼後,將臭豆腐一塊拌入其中,搓揉均勻後,用塑料袋封存(臭餌)即成。

麵團食餌

用富強粉80%,白糖20%,加入適量的水,調成糊狀,蒸熟。晾涼後加少許麻油,用力搓揉均勻,達到不軟不硬,粘度適中。

此釣餌是誘釣鯉、鯽、魴、草魚的上等食餌。

鹹鴨蛋黃釣餌

醃鴨蛋至蛋黃出油,煮熟後,將蛋黃帶油一齊揉到麵食裏,此餌適合誘釣鯽魚。

幹牛糞、豆粉、油糠麵餌

炸過油的穀糠、麵筋,加適量曲酒,反複搓揉均勻即可。

幹牛糞搗碎成細末,把麵筋倒入其中,反複揉合均勻即可。

生黃豆粉與麵筋混合,反複揉合均勻即可。

尿泡蛋麵餌

人尿泡臭雞蛋一隻,桂枝粉、羊油各5克,阿魏(或蔥、韭菜水)25克,麵粉適量。搓揉均勻,軟硬適當即可。

蛋噴飯粒食餌

鍋中倒少許油,把冷米飯倒入鍋中炒幾下,然後倒入打好的鴨蛋,翻炒至均勻,放少許鹽、味精和小蔥。此餌具香、腥、鮮、鹹為一體,是釣鯽魚的好餌料。

葷腥餌

豬肝、牛豬脾髒、雞鴨腸子、帶血汙的黃鱔、泥鰍、羊肉等,共同特點為腥味濃,在水中傳播快,最適合在較深的水域、夜釣肉食性凶猛魚類。

此釣餌要新鮮、防腐敗,否則不僅汙染水域,也會給垂釣者帶來汙染。

菜餌

取鮮嫩菜葉,如胡蘿卜葉,帶柄摘下,晾至半幹。使用時,取葉二片,搓成鴿子蛋大的球,穿在大號魚鉤上,放入水中,膨脹成茶杯大,目標明顯,效果好。

釣草、魴魚最佳。

地瓜食餌

地瓜又稱白薯、紅薯。取紅心的紅薯,蒸熟,軟硬適中,晾涼後切成小方塊,此餌製作方便,適用於釣大魚。

絲蚯蚓

絲蚯蚓又叫水蛆或紅線蟲。通體紅色,形如蚯蚓,細長如絲,在路旁水溝中常見。

取紅蚯蚓洗淨後待用。

具體用法:找一塊孔徑比較大的海綿,切成05厘米的立方小塊,每一塊放在一個碗裏,放一點水,再取幾條絲蚯蚓放入在碗裏,它們會很快鑽到海綿裏去。這樣,一塊海綿算一個食餌,放在單獨塑料袋中。

垂釣時,將海綿掛在魚鉤上,鉤尖朝外露,入水後絲蚯蚓的頭便鑽出海綿扭動,誘魚力很強。此鉤不能垂入水底,否則絲蚯蚓會鑽入泥中,逃之夭夭了。

蝦餌

將小活蝦從尾部整個穿在魚鉤上,或將大蝦剝去皮,切成小塊,用麻油拌一下,穿在魚鉤上作釣餌。適用於冬季垂釣,效果最佳。

蛆餌

具有色白味美特點,是釣各種魚的上等釣餌。可以自繁自養,隨用隨取。

繁殖方法為:將魚肉或內髒裝入玻璃瓶中,讓蒼蠅上去產卵,然後用紗布封口,環境溫度保持在25~30℃。一周後,卵便長成可用的蛆餌。

為防止它很快變蛹,可將其用鑷子取出,放入瓶中,瓶中再撒一些精鹽和鋸末拌勻。蛆餌經這樣處理後,蛆的皮增厚,可7天之內不變蛹。

丁香蚯蚓

將抖淨土的蚯蚓,裝鉤後,在丁香油中蘸一下,立即垂釣。或將蚯蚓暫養在容器中,用動物血喂養,蚯蚓的色澤紅,腥味濃。處理過的蚯蚓,比一般釣餌上鉤率高4~6倍。

水蛭

水蛭多在池沼水田中,血腥味濃,不易被嚼爛和拉斷,外觀難看,令人厭惡,垂釣效果比蚯蚓好。使用時間長,同時不怕鬧小魚。

釣鯽魚和甲魚最好。

穀芽餌

製作穀芽方法取稻穀若幹,其用量一般以500~1000克為宜,將稻穀用清水清洗幹淨以後待用。先將稻穀用清水浸泡2~3天。將浸泡好的稻穀用微溫水(憑手感判斷)進行熱處理(夏天不需要),起催芽的作用。用滲水袋子(如蛇皮袋、紗布袋、麻袋等)裝上浸泡好的稻穀,再用雙層塑料袋(起保溫作用)把它裝起來,並紮緊袋口,放入容器(如甕、罐等)裏,放置在操作方便的地方。每天把穀袋從容器中取出來,打開袋口,澆點清水,以保持濕潤和防止燒芽。2~3天後便可以發芽。春秋氣溫低些,可將穀袋放在陽光下曬一曬,達到發芽溫度的要求。夏天因溫度較高,發芽時間就相對短些,發芽隻需1~2天。待穀芽長至1厘米左右便可使用。

穀芽餌的製作方法將穀芽和麵粉拌勻,取釣場水倒入其中,起粘附作用。用於手竿做誘餌,用於海竿做炸彈鉤餌。

用穀芽餌釣魚,可以大大提高上鉤率,主要是由於穀芽具有芳香、甘甜、清新的味道,特別適合於鯽、鯉、鯇等魚的口味。同時,此餌適用於每年4~10月的垂釣旺季。但它對溫度的要求較嚴,至少要在15℃以上,才有利於稻穀發芽。所以製作穀芽餌,稻穀發芽的溫度一定要掌握好。

此餌的缺點生穀芽的周期長,所以製作此餌的時間長,往往會影響用餌時間。穀芽的保存期短,一般3~5天,時間長了就會長成秧苗。穀芽有放熱現象,易燒芽。因此,穀芽用不完,一定要天天澆點水。

葵花子釣餌

人們的休閑食品葵花子,含有豐富的營養。據說它富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特別有益,每日一人食50克葵花子,對延年益壽極有好處。近年來垂釣愛好者發明了用葵花子釣魚的方法。其方法如下:

用料

葵花子200克。葵花子是釣餌的基礎成分,必須精心挑選仁兒大,子粒飽滿,有光澤,沒有蟲蛀和腐敗的當年的優質癸花子。

中草藥5味:丁香、茴香、桂皮、八角(大料)、甘草各4克。

白糖5克。

食用鹽2克。

雞精或味素1克。

製作

葵花子釣餌分純葵花子釣餌和葵花子摻玉米麵的混合釣餌兩種。具體製作過程如下:

煮將5味中草藥按上述配量(以下均同)用紗布袋裝好、封口,然後把中藥袋、葵花子、白糖、食用鹽和雞精一起倒入刷淨的鐵鍋內,加200克水,用文火煮15~20分鍾,待鍋裏水煮幹,葵花子中進入了調料味道,方可停火,將葵花子撈出,控幹。

炒將煮好的葵花子放在鍋內,用文火慢慢烘炒,不間斷翻個,使之受熱均勻,待葵花子烘炒幹後,倒出,晾涼。

剝皮輕輕剝開葵花子外層硬皮,取出葵花子仁兒。

套皮筋找一根氣門芯,剪成2~3毫米的皮筋套。將皮筋套套在葵花子仁兒尖頭上,套至葵花子仁兒中間部位。至此,葵花子釣餌製作完成了。

此外,另一種製方法是按上述方法煮炒後,將葵花子仁兒剝出,用擀麵杖擊碎,過羅,摻在蒸熟的玉米麵餌裏,反複揉搓,混合均勻,製成葵花子混合麵餌,垂釣效果顯著。

使用

垂釣時,把做好的葵花子釣餌,掛在魚鉤上,即可垂釣。因為釣餌體積小,所以上鉤時要將皮筋套掛在倒刺以下,並使葵花子仁兒與鉤尖呈直線狀。

此釣餌適合用於手竿或海竿串鉤垂釣,垂釣鯉魚、鯽魚、草魚都有特效。

葵花子釣餌有以下幾個特點

此餌清香濃烈。葵花子有植物特有的天然香味,放入各種調味品煮、炒後,味道更濃、更鮮,因而對魚的誘惑力極強。

此餌質量優良。葵花子餌體積小,質量精,是精品釣餌,垂釣時靈敏度高。

攜帶方便,重量輕。

葵花子餌耐泡。屬於油料作物的葵花子,含油脂量高,又經過煮、炒加工,比較耐泡,水分不易進入。因而垂釣時釣餌可以長時間使用,不用頻頻更換,減輕了勞動強度。

注意事項

在加工葵花子餌的過程中,葵花子煮和炒的火候要適度,尤其是烘炒時,火要小,時間可長些,千萬不能炒糊了。炒糊的葵花子味道變苦、發澀,而且易碎,影響垂釣效果。

出釣前,可先準備好飯盒或金屬器皿,把包裝好的葵花子釣餌放在其中,中間空隙部分要用棉花等較軟的物品填充,防止攜帶過程中擠壓和晃動。

製作過程中葵花子皮,味道也很鮮美,用水浸泡後,投入水中作誘餌使用。

麥粒餌

將顆粒飽滿的幹麥粒500克,用清水淘洗幹淨後,再用溫水泡,中間不換水,泡至接近發芽時撈出,下鍋用慢火煮熟。當麥粒裂開小縫時撈出,裝在小盆內,趁溫加入適量的蜂蜜,攪拌均勻,使每粒都粘上蜂蜜為好。然後加進濃香型商品餌,攪拌均勻,依據魚的品種的不同,加入不同的商品餌,使每粒都裹上商品餌粉後,裝2~3層塑料袋密封,第二天即可使用。

這樣製作出的麥粒餌既有小麥的清香,又略帶甜酸和商品餌的味道,對魚兒誘惑力很大。掛鉤下水後,有商品餌從麥粒上徐徐脫落下降和霧化,誘招迅速且中間不需續窩,隻要釣前抓一把撒窩,就能引來源源不斷地大小魚兒搶食上鉤,誘釣合一,省事經濟。

自製牙膏式釣餌

牙膏式魚餌可在市場中可以買到,品種繁多,但價格不菲,也不一定適用。可以自己動手去做,方法如下:

展平已經用完的牙膏管,揭開尾部(如果是塑料封裝則將尾端剪開),用小擀麵杖伸進管內,小心地將空管擴圓,用清水洗淨空管內部和管帽,徹底去除牙膏味。若餘味太濃,可以在清水中浸泡過夜,再用刷子伸進空管洗刷。

按要求比例把袋裝魚餌中加礦泉水調製(水可以比說明書要求的少加10%~20%),適當揉捏到耳垂般軟硬。如果使用自製魚餌,應注意把魚粉、麩皮中的大塊雜物去除,避免餌料無法擠出。

擰緊管帽,將調製好的魚餌搓成手指粗細,從尾部裝進牙膏管。注意,將餌料塞緊中間不要殘留空氣。到距離尾端口約一指寬時,停止裝料。

沿原來折痕把金屬皮尾端壓平,卷緊,一個自製牙膏式餌料便成了。如采用塑料封裝管,則用鋸條燒熱後墊一層包裝用玻璃紙或電工用黃蠟,壓合熱封,使之牢固,在擠壓餌料時不易裂開。

製作好的牙膏式魚餌,存放在冰箱冷藏室較好。如過一段時間用,可存放在冷凍室,臨用前一天再放在冷藏室化凍。此法保存的餌料,幾個月後仍可以使用。

垂釣時,打開管帽,輕輕一擠,魚餌就冒出來一段,可以直接掛在魚鉤上。

牙膏式釣餌可以一次製作幾種,放在大小不同、花色不同的牙膏管內加以區別。不同品牌、不同配方的魚餌、可根據魚情、水情隨時選擇使用。

牙膏式釣餌的優點是使用十分方便、衛生,節省餌料,節約池邊配料、換餌的時間,也便於攜帶和保存。

沙蠶

沙蠶有海釣中的“萬能釣餌”的美稱。海釣愛好者常拿它來垂釣大海中的各種魚、蝦、蟹,其效果非常好。

沙蠶,別名海蚯蚓、海蟲子、百水腳等,有青沙蠶、袋沙蠶、岩沙蠶、水沙蠶、出水爛、黃金蟲等6個品種。之所以統稱為沙蠶,是因為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體態呈扁圓細長,兩側都長有突出的疣足,疣足上長有剛毛,但也有著各自不同的區別。由於不同品種的沙蠶,生活區域環境有所差異,在海釣中的作用也不盡相同。

青沙蠶

青沙蠶又稱卵蟲。體長25厘米左右,有90~120個節界分明的體節。雄性背部黃綠色,腹部粉紅色;雌性背部深藍色,腹部淺綠色。體表有層光亮護膜,鮮活時,蟲體有彈性。斷麵有血和未成熟的卵黃。誘魚咬鉤的主要因素是青沙蠶在水中散發濃烈的氣味,整個身體有光澤。因為肉質較軟嫩,不耐咬,適合於釣性情溫和的魚種,如梭魚、小黃魚等,其他魚種也喜歡咬鉤。

鹹、淡水交融處的灘塗泥沙中能夠找到青沙蠶,經通道入穴,穴深30厘米以上,穴口有遺留糞便,清晰可見。漲潮和夜間出遊覓食,食為浮遊生物及有機沉積物等。

在2~12℃環境下,完整的青沙蠶活體可成活一個星期以上,但是需不時地用產地海水清洗糞便及吐出的泥沙等。青沙蠶易感染腐爛,應挑出優先使用。

出釣時需用石拌勻,避免相互廝咬。攜帶時裝盒,或者用海水浸過的毛巾擰幹包裹,避免接觸淡水。

青沙蠶資源豐富,分布廣泛,易采捕,產量居各種沙蠶之首,海釣用餌首選青沙蠶。

袋沙蠶

袋沙蠶又稱管蟲子。體長30厘米左右,在用唾液粘合一些小貝殼等築成細長的管狀袋囊裏生活,體略粗於青沙蠶。雌性背深綠,腹部粉白色,雄性色澤略淺,呈黑褐色。有密而短的邊足,體表有亮膜,在水中能發出偏藍綠色的熒光,肉質緊硬,耐咬,特別適合釣凶猛食肉魚類,如護魚、刺毛、扔巴等比較適合。

由於袋沙蠶對震動敏感,捕挖時動作要迅速,但挖出的整體蟲極少,幾乎挖出的都是它的上半截。即便如此,帶袋低溫保管也可成活一個星期以上。袋沙蠶去袋,用鋸末拌勻冷凍或用鹽埋,經處理的袋沙蠶可以隔年使用。

袋沙蠶一般生長在漲、落潮線的中間泥沙灘塗地帶生活,落潮時袋口都露出地麵2~3厘米並粘滿小貝殼,易於尋找辨認。袋沙蠶經處理後易於保存,所以,海釣時,釣友們喜歡用袋沙蠶作為海釣釣餌。

黃金蟲沙蠶

黃金蟲,背部呈金黃色,腹部呈黃白色,雄性色澤略淺。體長10厘米左右,體型略扁,有密而長的邊足,節界淺黃清晰,體表有亮膜,能發出淡淡的藍綠色的熒光,光彩奪目,肉質鮮嫩,韌性適中,耐咬。在水中,蟲體發出金黃色的熒光,可見距離比其他沙蠶要遠,在水中特別醒目,所以上鉤快,是垂釣各種海魚用餌的極品,暫養和保管方法與青沙蠶相同。

黃金蟲生長在落潮線以下20厘米左右深的泥質沙層中,遇特大幹潮方可采捕,數量稀少,價格比岩沙蠶略高。近幾年很少見到。

出水爛沙蠶

出水爛與青沙蠶外形酷似,但比青沙蠶扁、寬。體長15厘米左右,色澤紫紅,體節清晰,邊足密而長。雌雄無明顯區別,體內含水量較多,肉質無韌性且鬆軟,好動,易斷。暫養和保管難度大,出水後不長時間就會爛成一堆漿糊狀。

使用單調,利用整條鮮活蟲體掛鉤後,彎彎曲曲不停蠕動的特點,適合於釣梭魚,尤其是群釣梭魚效果顯著。釣其他魚不用出水爛。

出水爛在入海口的河床泥沙中生長,采捕後洗淨,用細砂麵拌勻,最多可成活8個小時。

岩沙蠶

岩沙蠶又稱紅沙蠶,體長20厘米左右,體態略圓,節界不太分明,有稀而短的邊足,價格較高,背部、腹部同呈鮮豔的粉紅色,外觀酷似蚯蚓。雌性色澤較深,由於體表有發亮外膜,所以在水下可發出熒光,肉質軟嫩但有韌性,耐咬,是各種海魚都能釣的一種極受歡迎的海釣餌珍品,資源比青沙蠶、袋沙蠶要少,價格較高,是青沙蠶和袋沙蠶的1~2倍,是海釣用餌的主要品種之一。

在落潮線上,可找到岩沙蠶。落潮時方可采捕,完整活體低溫下可成活一個星期以上,也可拌鋸末冷凍,或鹽埋保存,隔年使用。

水沙蠶

水沙蠶,是沙蠶品類中最細的一種。體長15厘米左右,粉紅色,體節較長,體表無亮膜,肉質鬆軟,不耐咬。

水沙蠶浮遊在水中生長,不易捕撈。在捕撈毛蝦時常見,海釣者少使用,但在無其他餌料時,才去拾揀使用。

花生餅釣餌

該釣餌適合海釣。

具體製作方法

將花生餅製成5厘米5厘米的方塊,在中間鑽一個直徑為05厘米或055厘米的小孔,與伊斯尼爆炸鉤上固定膠管的粗細相同即可。

將伊斯尼爆炸鉤固定糟食餌的螺旋式鋼絲剪斷兩圈或者將係鋼絲的線繞短,使螺旋鋼絲比魚鉤短,另外將該爆炸鉤上固定線的膠管推到鋼絲的根部。

從花生塊孔中穿入改裝好的爆炸鉤,一直把膠管穿入花生塊孔中為止,這樣就使魚鉤均勻地固定在螺旋式鋼絲周圍。中間的長遊離鉤可鉤在花生塊邊緣上,避免在甩鉤時掛到鉤線上。另外掛一條大蚯蚓或蝦在長遊離鉤上,效果更佳。

垂釣時,把花生塊餌投入水後,因花生塊重量大,後邊的鉛錘很快下到水裏,拉著花生塊餌慢慢地落到水底,這樣裸露的魚鉤均勻地立在花生塊上麵。花生塊餌在水中很易膨脹,不到1分鍾便有花生粉脫落,並膨脹。時間越長脫落越多,裸露的魚鉤周圍充滿了膨脹的花生粉,魚聞到花生香味聚到花生塊周圍,因水流動衝激,使膨脹的花生粉浮起,魚鉤周圍便形成一個很香濃的霧區,當魚吸入花生餅粉時,便會將魚鉤吸入口中。

花生塊餌在水中停留時間很長,一般夏季需2~3小時,冬季因水溫低需要3~4小時以上。用該餌上魚後,若花生餅未被完全軟化,可以繼續使用。對初學者更為方便,一次投不準時,可反複多投幾次即可。

海蟑螂

海蟑螂是釣友們近來發現的一種垂釣效果非常好的釣餌。

“海蟑螂,又名海蛆、海岸水虱,甲殼綱,海蟑螂科。體扁,橢圓形,黑褐色,第一對觸角不發達,第二對觸角長大。胸部七節,各有一對胸肢,胸肢等長。棲息於海岩石或木船上。”(摘自《辭海》海蟑螂條)海蟑螂爬行速度快,遇人驚擾,四散逃逸,落入海裏或者被飛濺的浪花卷入水中的,大多成為魚的果腹之物,很適合魚的口味。它的育兒方式很特別,在肢節的折皺處,一隻雌海蟑螂可孕育數百隻,繁殖力相當強。待長到針鼻大小,即脫離母體獨自生活。

清明前後,海蟑螂就出現在我國的北部海區,此時也正是海釣愛好者開竿的時候,以此做釣餌正適其時。隨著氣溫的不斷升高,大批的海蟑螂便會出現在岩石上或碼頭的直立護岸上,尤其在輕風薄霧、相對濕度接近飽和的天氣,更是多得數不勝數。隨著氣溫的下降,數量逐漸減少,立冬前後基本絕跡,而此時,海釣也差不多歇竿了。它的出現和匿跡與海釣的起止時間基本相同。

由於海蟑螂爬行速度快,易受驚擾,但白天捕捉比較容易,悄悄地靠近海蟑螂棲息的地方,瞅準後,快速出手,抓個三五把,摔死,裝入容器供使用。晚上捕捉比較困難,可將變味的魚段、小蝦撒在身旁,海蟑螂便會尋味前來覓食,伸手一摸就成,隨用隨取,十分便利。穿鉤時,宜將腿朝外自頭穿起,包滿鉤,下水成團目標大,增強誘魚效果。若使用大鉤,可多穿幾隻,橫穿於鉤上為佳。

海蟑螂捕捉時不需工具,唾手可得,資源豐富,可以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另外,海蟑螂腥味特殊、濃烈,誘魚效果優於沙蠶等其他釣餌。實踐證明,在同一釣點上,分別使用海蟑螂和其他餌料,使用海蟑螂釣餌上魚率明顯高於其他釣餌。此餌料惟一不足之處是“戀鉤”差,隻要有魚咬鉤或掛底,不論有魚無魚,提竿均須上餌,更換餌料。

幾種常用的天然魚餌

青蟲

青蟲的來源比較廣泛,家種的蔬菜上常可找到青蟲,在青菜、空心菜、豇豆、辣椒上或多或少能捉到一些青蟲。將捉來的青蟲裝入小瓶,倒入曲酒蓋好,或放進冰箱冷藏室,或在常溫下置放,一般能完好保存數周。在垂釣河或臨場垂釣的塘邊綠葉菜地上,在青菜、花椰菜、卷心菜、蘿卜菜的葉麵上,一般都能抓到青蟲。

青蟲釣餌適應性很廣,釣鯿、鯽、鯉、草魚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蝦餌

蝦餌可分兩種:

一種是小草蝦,連頭帶尾正好一隻小蝦一個釣餌。這種小蝦生活在野生水域的草邊上,隻要用一個密眼的小網兜,在水草叢裏很容易撈上來。用開水一燙便紅,或在鍋裏放幾滴油,略偏見紅即可。

一種是大青蝦和白米蝦,白米蝦效果更好。釣時去殼取肉,用小刀或指甲將蝦肉掐成黃豆大小,垂釣效果極佳。

蝦餌的形態和腥味最適合魚的口味,是多種魚喜食的餌料。尤其在魚被釣“滑”了的魚塘垂釣,若突然改用形態和腥味都適合魚的口味的生蝦釣餌,則可能成為使魚咬鉤的“靈丹妙藥”。

桑葚

用桑葚做釣餌的前提是,釣位岸邊必須長有桑樹,且樹冠伸向水麵。在桑葚成熟的季節,桑樹越多效果越好。每當風吹、鳥啄,成熟的桑葚不停地掉落水中,各種魚習慣地聽聲而至,並狂搶猛食。

桑葚釣餌適用於多種魚類,鯿、草、鯉、鯽均很愛吃。用桑葚釣魚要緊挨桑樹旁下鉤。選粒小成熟的桑葚一粒做釣餌,以浮釣效果最佳,餌鉤吃水約50厘米即可。

茭白心

春末夏初,茭白草陸續長出水麵。在野生水域,茭白比較多見。如果該水域有一定數量的青魚、草魚等,可取茭白嫩葉或茭白肉做釣餌,效果顯著。

構實

在我國比較常見,是一種闊葉喬木。子實球形,比乒乓球略小,鮮紅色,味甜,十分豔麗。每年8~10月相繼成熟。垂釣的前提和方法與桑葚釣法相同。

構實球體由若幹小顆粒狀組成。成熟的構實果,整體軟塌稀爛,用手很難撕成小塊。垂釣時須用小刀將其劃成小塊做餌。其色澤和味道適合多種魚的口味,尤其是鯿、鯽之類。

芋頭

把優質芋頭,洗淨後連皮煮熟,剝去皮,切成5~10毫米小方塊,用麵粉(米粉或玉米粉也可)拌一下,使芋頭塊四周沾滿麵粉,互不粘連,即可裝鉤。根據魚的品種選擇芋頭塊的大小,估計是大魚裝大塊,小魚裝小塊。

此餌的特點是香、糯,顏色雪白,在水中使用時間長,不易被小魚弄碎,且在水中芋頭四周形成霧團,對魚極具誘惑力,草魚、鯿魚、鯉魚、鯽魚都愛咬鉤。

另外,將煮熟的芋頭剝去皮,用手捏爛,拌些米糠、麩皮或菜籽餅做誘餌,誘魚效果也不錯。

蚌螺肉

它是青魚的頭等佳餌。如果該水域青魚較多較大,用蚌肉螺肉專門釣之,有立竿見影之效果。一般蚌螺肉隻適合於釣大青魚。也就是說垂釣中一定要有的放矢,要有針對性。如果垂釣水域沒有或很少有青魚,則不宜用蚌螺肉餌釣之。

白豆幹

白豆幹可以作為備用餌。在某些肥水水域垂釣,當您用常規釣餌魚不上鉤時,可換用白豆幹,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蠅蛆

是一種使用廣泛,又效果顯著的四季釣餌。最好垂釣前1~2天準備好,把它裝入瓶內,瓶內放些豆腐渣或幹麩,蠅蛆在豆腐渣內越拱越白,垂釣效果顯著。若在村野自然水域垂釣,可在附近豬圈內尋找,再用塘水漂洗一下,裝入瓶中備用。

蠅蛆尤其適合垂釣鯉魚、鯿魚、白條、鯽魚等魚。

嫩毛豆

在毛豆上市季節,若在垂釣岸邊長有成片的毛豆,可采用兩種方法:

先用蚯蚓、麵團、飯粒常規釣餌試釣。當窩潭內魚聚集在一起而無魚咬鉤時,再取嫩毛豆一粒做釣餌。

若該水域鯿、鯽較多,嫩毛豆釣餌則是上佳選擇。若該水域鯿、鯽甚少,而其他魚種頗多,應改換釣餌用青蟲、小蝦、蛆蟲等葷餌試釣。

天然餌料的采集和優點

在江河、湖泊中垂釣,商品餌料往往作用不大,原因在於商品餌料太“假”,香精味太濃,化學添加劑太多,人為的因素太多,生長在自然江河中的魚不太適應,所以在進行“野釣”時,用天然餌料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天然餌料貴在“天然”二字,其垂釣效果比任何人工配製的都要好一些。

采集方法如下:

農田供給應季的嫩玉米、甘薯等農作物類魚餌,可在附近的農田裏向村民購買,用釣場的水蒸煮這些農作物,再製作魚餌,效果更好。釣場周圍產的香瓜皮、西瓜皮、黃瓜條、西紅柿片釣魚也有奇效。農作物上的害蟲,也都是上等魚餌,如:新玉米棒子上的玉米螟蟲、蔬菜上的蚜蟲等等。如可能,用做誘餌的陳玉米粒最好也是釣場附近的農田裏生產的。

下水搜捕釣取黑魚、狗魚、鯰魚等肉食性魚類所用的小魚、小蝦、河蚌等,最好在釣場的水中當場捕撈,蚌肉要現用現剝,保證新鮮,盡量不用市場上買來的。溪釣所用的各種水蟲,最好在所處的溪水中的石頭底下搜捕。

水邊采集螞蚱等各種昆蟲及其幼蟲,在水邊的草叢中隨手可得。釣鯇魚的嫩草,最好是尋找鯇魚經常光顧的區域的草種,且剛被鯇魚吃過不久又生出的新芽、新葉。

陸地挖掘蚯蚓要在釣場附近的農莊現挖現用。

溯源尋求在釣場周邊的魚餌不夠豐富,使用采集到的魚餌垂釣效果不滿意時,就要逆水而上,在湖泊、水庫的補給河道、溪流的上遊地段的水中及兩岸尋找適合使用的葷素釣餌,魚兒食物主要來源於這些地方的物產。

用料天然在自己配料加工製作魚餌時,最好使用天然植物性材料,人造化工香料盡量不用,而且使用本地域土生土長的植物性材料最好,這樣垂釣效果才好。

肥水魚釣餌

鰱、鱅魚餌

血粉麻醬餌玉米麵1500克,豆餅1000克,麩皮1000克,血粉1000克,麻醬(渣)500克。先將血粉用水衝稀,在瓶中密封,日曬發酵。豆餅、麩皮鍋中炒香,把玉米麵製成的窩頭蒸熟、掰碎。然後將全部原料摻入發酵後的血粉漿中混合均勻,用力搓揉呈耳垂般軟度。最後再把白糖、蒜泥、味精、曲酒放入,再充分揉搓,把製作好的餌料裝入塑料袋中密封保濕或冰箱中保存。

玉米臭豆腐餌主料用玉米、豆粉蒸窩頭,若粘度不夠,再加適量麵粉。副料用冰已酸15%、白糖10%、臭豆腐15%、大蒜汁10%、白酒15%、食醋30%、水5%。使用時主、副料放在一起,混合均勻即可。

鯉魚餌

黃豆糯米餌取糯米500克。用開水浸泡10分鍾後,用旺火蒸15分鍾,在日光下曬幹。再與黃豆500克一塊在鍋中文火炒至金黃色,再碾成粉(粗的當誘餌)。使用時,把白糖或蜂蜜混合倒入黃豆糯粉中,混合均勻後,捏成小球,裹在魚鉤上。

玉米骨粉餌熟玉米粉窩頭30%,炒黃(黑)豆粉20%,炒芝麻粉20%,魚骨粉15%,曲酒5%。以上配料混合均勻即成。

鯽魚餌

棗泥餌垂釣前,將適量棗泥、蜂蜜和香油加入蒸熟的混合麵餌中,反複搓揉即可,用於手竿底鉤,或海竿炸彈鉤釣鯽魚。

豆粉餌麵粉50%,炒豆粉(黃、黑豆)30%,炒花生(芝麻)粉15%,曲酒5%,混合均勻即成。

水劑麵餌

取10克山柰、40克山楂,切成小段,與100克紅糖一同放人容器中,倒入優質曲酒中(350克),浸約15天。用時滴入或拌入麵餌中,此餌香甜,味濃烈,釣鯽魚最佳。

取30克鬱金,30克香薷切成段,與30克蔗糖,放入容器中,倒入410克曲酒,蓋好,半個月後,即成芬芳的液體食餌。垂釣時,將它倒入或滴在麵食中搓揉,此餌甘甜可口,是釣鯉魚佳餌。

海綿釣餌

海綿釣餌是利用海綿的吸水性,將配製好的液體釣餌吸足,製成的釣餌,是一種使用方便、持久,魚又容易上鉤的奇妙釣餌。

海綿選用質韌色白的優質海綿,剪成15立方毫米的小塊,掛在魚鉤上,蘸上餌液垂入水中便可。

“春腥、夏臭、秋香、冬甜”是使用釣餌的規律。春季以蚯蚓搗爛的糊加以適量大曲,既腥又防腐,還有酒的芬芳,也可用鴨蛋清代替。夏季將鴨蛋打一小孔,加入生水,在陽光下曬2~3天,待發臭後使用。秋季用香蕉精浸泡適量酒釀,製作液體食餌,味香濃烈。冬季用米酒加蜂蜜,甜餌便製作成了。

釣鰱、鱅魚,可以用臭豆腐汁加酸奶再滴幾滴醋,這種液餌又酸又臭效果很好。

具體使用方法是,讓海綿從鉤上穿過,露出鉤尖,浸入腥、臭、香、甜等不同味道的液體餌料中,其間用鑷子夾緊海綿,海綿便吸足了液餌。海綿入水後,飽含的液餌不易散失,這是周圍水給它壓力的緣故。此餌在水中能保持15~20分鍾。若20分鍾不見魚上鉤,可拉出水麵,再蘸一次。一塊海綿至少可用半天至一天,效果好,又省事又經濟。發現魚咬鉤後,要用力抬竿,讓鉤尖深深刺入魚嘴,避免脫鉤跑魚。

草魚釣餌

春季麵餌

麥麩餌用麩皮與麵粉,加水混合均勻,捏成團即成。

微酸麵餌玉米麵蒸熟後,加少許發酵酸食,使勁搓揉即成。

酒香麵餌玉米麵蒸熟後,加酒後搓揉而成。

麵肥蘸餌過度發酵的麵肥,加水適量,使之成為粘稠狀的半液體,並呈酸香味。待用。裝鉤後(顆粒餌料也行),提起前腦線,將魚鉤上的麵餌在酸液中蘸一下,即可下水垂釣。

夏季草餌

使用的草有條狀草和片狀草兩類,如葦尖、蒲心、大麻葉子、拉拉秧等。

把采來的草捆成03~05厘米粗的草把,草把的上端拴好線,把長柄大鉤,由上向下穿過草把,再用餘線將草把拴在鉤條上,使這個草把用兩道線拴在鉤條上。剪齊草把的上端,下端離鉤底1厘米處也剪齊,這樣鉤就很好地隱藏在草把中,魚吃草葉時,便會咬鉤。

秋季蟲餌

主要用螞蚱、油葫蘆、蜻蜓、峨蝶、大小青蟲、螻蛄、地蠶和土鱉。蟲餌在入水前,要是活的整個的蟲。蟲的部分肢體或整個死蟲,垂釣效果不好。

第四章

魚性、氣候、

水情與垂釣一、魚性與垂釣的關係

魚類生活在水中,是利用鰓進行呼吸的低等變溫脊椎動物。世界上現有40000多種魚類,生活在占地球麵積約60%的海洋或江河中。其中,海洋魚類占魚類總數的59%左右,淡水魚類占41%左右。因此,休閑垂釣活動也分為海釣和淡水釣兩大類別。歐美和日本、韓國等國,海釣十分盛行,目前在我國,還是以淡水、河川、湖泊、水庫或池塘進行的淡水釣為主。

魚類的眼、鼻、皮膚和側線都是探測外界環境的器官。下麵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魚的一般習性。

(1)魚的眼睛是永遠睜著的,它通過光線的折射,能看到空氣中的景物。

魚兒看東西的感覺要比實際距離近得多,尤其是看比較高的物體,感覺會更近,所以,人們還沒靠近水邊,魚兒就能發現。因此垂釣者必需要蹲在岸邊,與水麵保持最小角度,以免被魚發現,垂釣失敗。魚類的眼睛雖然不能轉動,但視野極廣,而且對顏色也有很強的識別能力,尤其對紅、黃、白色最為敏感,所以紅、黃、白色的食餌最容易引魚上鉤。

(2)魚類不同於高等動物,魚類是沒有外耳的,但它們的內耳特別發達,可以聽到16~1300赫的聲音。

魚類接受聲波信號比接受視覺、嗅覺信號更快,聽覺可以幫助魚兒覓食、尋找配偶和逃避敵害。因此,垂釣時盡量少走動,拋餌做窩盡量使用撒餌器,還要盡量少講話,交談也要輕聲細語為好。

(3)魚類的鼻孔與口腔是互不相通的,非常古老,因此叫外鼻孔,在眼的前方各有二對前後鼻孔。

水從前鼻孔進,由後鼻孔出。魚類的鼻子比人要靈敏幾十倍,所以它可以迅速分辨水中淡淡的甜、酸、臭、香等各種味道。魚類依靠味覺去尋找食物、識別同類,同時它還可以依靠味覺來分辨是否有敵人來了,好及時逃脫,可見魚類自衛能力很強。在垂釣時,人手碰過的釣線最好用青草勒一下,魚餌或誘餌盡量弄得味道濃一些,隻有一切都傾向自然狀態才有可能釣到更多的魚。

(4)魚類的皮膚和側線,以及有些魚類的口須,都有很靈敏的觸覺。

如果魚鉤和魚墜靠得太近,魚鉤的腦線太粗太硬,魚類觸及後,立刻會覺察出異常,從而迅速逃脫。

(5)根據魚的種類、生活習性不同,魚生活的水域可分上中下三層。

以垂釣的淡水魚來看,一般生活在上層的魚類有鰱魚、鯿魚,它們的視覺較其他魚類強;草魚、銀魚,活動在水體的中上層,視覺、聽覺都很靈敏;鯉魚、鯽魚、烏鱧生活在水域底層,它們的觸覺要比中、上層魚更敏感,所以,魚類的不同感覺器官的敏感程度和它們的生活環境是密不可分的。

(6)大多數人都認為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事實上,魚類的食性是由它所生活的環境來決定的,由於生活環境的差異,魚類的食性也是千差萬別的。人們把魚類分為濾食性魚類、草食性魚類、雜食性魚類和肉食性魚類四大類。

生活在上層水域的,鰱、鯿魚,屬於濾食性魚類。在自然條件下,它們以水中細小的浮遊生物為食,而許多人卻認為它們是吃水的,不宜垂釣。其實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它們同樣吞食顆粒飼料和粉料。

草魚屬於典型的草食性魚類,它們以水草、植物種子為生,食量比較大,也十分貪食,所以腸子特別長,一般是體長的4~5倍。人們用嫩草或草種子就可以釣到草魚。

生活在底層水域的鯉、鯽魚是典型的雜食性魚類,它們既吃蠕蟲、蝦、小魚,也吃植物種子、淤泥。

以食肉為主的魚類,食物多是活的小魚、小蝦、蛙類、鼠類、水中的軟體甲殼類。它們用尖銳的門牙來捕捉和撕裂、咬斷食物,淡水中的鯰魚、烏鱧、極魚均屬此列,所以垂釣肉食凶猛魚類,釣餌也應以活食為好。

吸、吞、啄、擠是淡水魚類的攝食方式。濾食性的鰱、鯿魚憑嗅覺遊到食物四周圍,常常吸食溶化了的食物液體,很少觸動餌料本體,所以釣鉤要伸得較長,食物團要耐泡較硬,垂釣效果才好。鯉魚、鯽魚也屬於吸食,但它們吸的是食團本身,所以一般采用糟食軟線組鉤垂釣效果好。草魚、甲魚、黑魚是吞食,小白條是吞啄食。

體閑垂釣者不要認為,了解了淡水魚類的一般習性,就可以成為一名好的垂釣者,因為在不同季節、不同水域,魚類的習性差異很大。在具體施釣時,投其所好十分重要。因為釣同一種魚在不同地域,就可能采用不同的釣餌,如南方有米飯粒;北方用白薯塊;西藏用酥油粑;雲南就可能用土蠶。若不因地而異,魚就不上鉤。隨著淡水養殖業的發展,在人工喂養條件下長大的魚類,大多愛吃顆粒飼料,所以顆粒飼料又是一種現在常用的魚餌。投其所好,上鉤率必然很高。

喜溫暖、怕寒冷,喜清潔、怕汙染,喜僻靜、怕驚擾,喜陽光、怕強光,喜活水、怕缺氧是大多數魚的特點。最適合魚類生存的水溫是18~28℃之間,而在35℃以上或在8℃以下生活,覓食就會相對差一些。每年春、秋兩季是魚類的旺食期,夏季吃食較少,冬季大多數魚類很少覓食,因此垂釣切記旺食期,因為這段時間垂釣效果最佳。

為了生存,魚類的攝食範圍一般是廣泛的,其中有1~2種最愛吃,同時兼吃多種食物。以草魚為例,水草是它的主食,旱草、菜葉,它也愛吃,蚯蚓、蚱蜢以至蠶蛹、麵食、薯類,草魚也愛吃,特別是在食物稀少的季節或饑餓時,魚類食物的多樣性表現得更為突出。

魚類的感覺器官十分敏銳,因此它們在覓食時,警惕性也非常高。在通常情況下,它們會先在食物周圍轉一圈,再嗅一嗅,或用尾巴去碰一下,感到安全了,再用嘴去嚐試,不放心時會再吐出來,直到感覺真正沒問題了再吃下去。要是不對口味,吐出後便走開了。魚類越大,這種警惕性往往越高。經驗證明,一個經常有垂釣者出沒的水域,過一段時間會無魚可釣,其原因是被釣定的魚,在咬鉤後無法逃脫時,會立即向周圍的魚發出危險信號,其他的魚就再也不敢呆在此地了。但是魚類的這種記憶持續時間不長,所以停止垂釣幾天後,這裏又會是好的垂釣地點了。

二、季節、氣候與垂釣的關係

季節

我國的四季氣候差異比較明顯,作為變溫動物的魚類,對此也會做出相應的反應。

春季

春天是大多數魚類由冬眠複蘇的季節,它們要恢複體力,生兒育女,所以覓食也特別勤奮。

每年的3~5月是我國大多數地區垂釣的黃金季節。但早春時節,天氣還較寒冷,水溫尚低,類似初冬,除鯽魚開始攝食外,鯉魚和草魚等魚類還尚處不食或少食階段,所以隻宜釣鯽魚。適宜垂釣的天氣是晴、多雲或連續多日陰天,以晴天為佳。雨天不宜垂釣,因為此時下雨大多伴隨著寒潮侵襲,氣溫大幅度下降,鯽魚因畏寒而減少遊動和攝食,不愛咬鉤,因此,不宜垂釣。

清明前後,氣溫緩慢上升,魚類正值產卵前後,產卵前要攝入大量食物,以滿足性腺發育。適宜垂釣的天氣是多雲或陰天。晴天(特別是上午10時以後)反倒不利於垂釣,這是因為此時水表層被太陽曬得較暖和,多數魚已浮至水麵曬太陽,這時它們並不攝食且很少活動;雨天,魚停止遊動覓食,也不宜垂釣。

隻有在穀雨前後,天氣漸漸轉暖,才是垂釣的最佳時期。這時的魚基本完成產卵工作,紛紛向近岸遊動,大量進食,補充產卵排精後的身體所需。適宜垂釣的天氣是晴、多雲和陰天,以多雲和陰天最好。綿雨和狂風暴雨天不利於垂釣,但狂風暴雨後,特別是春季的第一場狂風暴雨後的晴天麗日,卻是最好的垂釣時機。

暮春是一年中垂釣的第一個黃金季節,此時,適宜垂釣的天氣與仲春後期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陰雨天也適宜垂釣。如果是晴天,上午的垂釣效果好一些,中午以後,魚就不愛咬鉤了。

夏季

初夏時的水溫十分適宜魚類生存,這時魚類的食欲特別旺盛,晴、多雲、陰、雨天都適宜垂釣,以多雲和陰雨天最佳,無論釣深釣淺,釣近釣遠,都會有好的收獲。如果是連續多日的晴天,垂釣效果就差些。多雲和陰天,特別是久雨後的陰天,更是垂釣的好天氣。

在盛夏的酷熱天,如果突然一場短時的暴雨伴隨著冷空氣(風)襲來,空氣隨之十分清新,人感到神清氣爽,此時垂釣,魚很愛咬鉤,垂釣會得到不小的收獲。如在大水域垂釣,還可釣獲意想不到的大魚。但這種天氣很短暫,最多一天半天,垂釣者萬不可失此良機。

盛夏的烈日天,水溫很高,水中氧氣減少,大氣壓降低,不利於魚的生存,魚類食欲減退,潛入深處遠處避暑去了,這樣的天氣不適宜垂釣。

夏天最不適宜垂釣的天氣是陣雨過後,大地仍然熱氣蒸騰,水溫不僅未降,反而更加悶熱,魚感到窒息般難受,懶得遊動攝食,垂釣很少獲魚。

以上我們介紹的是釣鯉魚、鯽魚與魚類的最佳天氣及季節。

而釣草魚的天氣則有所不同。草魚生性喜熱畏寒,夏天是其食欲特別旺盛的時期。在淡淡的烈日下,有些魚類少食少動,而草魚卻特別活躍,爭奪飼料(草)而食,所以夏季的晴天是釣草魚的最好天氣和時機。陰天也宜垂釣,但收獲相對少些。不很熱的初夏,如下一天或半天大雨(非暴雨)時,天氣變得涼爽,草魚更加喜食好動,常在較淺水域忙碌覓食,趁雨底釣比晴天浮釣效果還好。不過,這樣的天氣也不會持續多久,雨停後,魚訊就會發生變化。

秋季

垂釣的第二個黃金季節要數秋季。

初秋,適宜垂釣的天氣主要是陰天,魚諺說“秋釣蔭”,指的是要求垂釣應具備涼爽的條件。陰天比較適宜垂釣,而烈日當空、氣溫很高時,就不利於垂釣了。雨天(特別是綿雨天)更不宜垂釣,因為秋天下的是“涼雨”,而此時的水溫比雨水的溫度高,下雨前,水體溫度上高下低,有較大差異;下雨後,水底的溫度又比水麵溫度高得多,魚便浮在上層水域吸氧和休息,不思飲食,所以垂釣效果不會很好。

隨著水溫逐漸下降,至中秋時分,垂釣就應選擇多雲天或陰天。

深秋時,氣溫已臨近寒冬,魚類會大量進食,以積蓄脂肪,備越冬之所需。此時的晴天和多雲天最適宜垂釣,效果特別好。溫差不是很明顯的陰天也可垂釣,隻是效果差一點。如果既下雨又降溫較多,這種天氣就不宜釣魚。

秋季,釣草魚的最好天氣仍然是晴天,多雲天差些。但因水溫逐漸降低,草魚便逐漸向下層轉移,應采用半浮或釣底為好。深秋時節,溫度逐漸下降,是不利於釣草魚的。

冬季

鯽魚是冬季垂釣的好魚種。適宜垂釣的天氣是晴天和多雲天,以晴天為好。魚諺說“冬釣陽”,但也應注意,魚諺所說也不盡然。如多日晴朗之後的晴天,表層水溫已趨於暖和,魚的趨暖習性使其遊向水上層和淺處,但魚的具體位置卻很難分辨,因此,這時垂釣的收獲不會很大。連陰多日氣溫又穩定的天氣,垂釣收獲往往並不亞於晴天和多雲天。

冬天的雨天最不適宜垂釣,因下雨水體更加寒冷,迫使魚少食少動,尤其是寒潮侵襲的強降溫的雨天,魚會不食不動,此時,垂釣不會有什麼收獲。

但是,在大幅度降溫之前卻是垂釣的最佳時機。寒潮來臨前的幾日,多是晴朗或多雲的天氣,氣溫逐步緩慢升高,當人們感到有些暖意時,即是寒潮到來之前的征兆。這時垂釣,魚會頻頻咬鉤,收獲可喜。寒潮入侵期間是很難釣到魚的。強寒潮過後7天左右,弱寒潮過後5天左右,氣溫才能回複到正常水平,方可垂釣。

天氣

天氣隨季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天氣現象與垂釣的關係,再作以下分析,對具體施釣將更有幫助。

強冷空氣對垂釣的影響

強冷空氣遍及各地期間,水溫驟降,魚類將躲藏到深水區,少吃少動,不適宜釣魚。

溫度對垂釣的影響

水的溫度不但會魚類的生長發育,還會直接影響其體溫的變化。一般淡水魚適宜的水溫在12~20℃之間。當水溫降到5℃以下或升至超過30℃時,便超出了魚兒適宜生存的範圍,此時很難釣到魚。

氣壓對垂釣的影響

氣壓對魚類活動的影響較大。氣壓高時,水中含氧量多,魚兒感到舒適;氣壓低時,水中含氧量少,魚兒感到難受。因此在大風雨或悶熱的低壓天氣,魚類無心攝食而浮遊在水的中、上層或躲在水草間休息。在春夏季節,雨後天晴或在秋高氣爽等高壓天氣,魚類活動量大,攝食能力強,有利於釣魚。

霧對垂釣的影響

是指空氣中懸浮著大量的煙、塵等微粒,而形成的渾濁現象;霧則是指氣溫下降時,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漂浮在近地麵空氣中的聚合體。

分為濃和陰,能見距離為2~4千米;霧分為薄霧和濃霧,能見距離為005~l千米。

春末、夏季、秋初時節,遇到陰天氣,由於能吸收大量的陽光,氣溫適宜,適宜釣魚。冬季陰天氣,則不適宜釣魚。

一般來說,霧天釣魚比較困難。但能見度較大的薄霧在太陽升起時便會自行消失,並不影響釣魚。如果全天大霧或連續幾天濃霧,則不適宜釣魚。若遇到霧散初晴,又刮起了西北風,則釣魚可獲豐收。

露霜對垂釣的影響

靠近地麵的水蒸氣達到飽和時,夜間遇冷凝結成的小水珠為露,凝聚成白色冰晶叫霜。氣溫在0℃以上為露,0℃以下為霜。有霜時,往往伴有霜凍。

清明時節到秋分前後,多發生露,霜則多發生在霜降至冬至。露與霜的出現,預示著當日天氣晴好。

一般來說,垂釣不會受到露水的影響,但霜凍的出現將導致氣溫驟降,魚類潛伏,很少活動,俗稱“霜打東南,趁早回轉”,因此,不適宜釣魚。

月光對垂釣的影響

經驗表明,月亮的形狀和亮度,對釣魚活動有不同的影響。

上弦月至滿月期間,月光亮度逐漸增強,魚類特別是羞光性魚類,活動頻繁,攝食活躍,但多集中在前半夜;後半夜因月光黯淡,魚類活動減少,清晨再次活躍。

滿月至下弦月期間,由於月光亮度逐漸暗淡,魚類在上半夜的活動量會減少,到了下半夜又會增加,到清晨又會減少,進行間歇性休息。根據上述原理,釣魚時應選擇上弦月前後或下弦月前後,天空明亮時較有把握,或雖處於滿月前後,若夜間屬陰天、風天、多雲天,則次日白天釣魚較好。

霰雹對垂釣的影響

霰雹均為白色不透明的球形、圓錐形或體型不規則的圓體降水物,即冰塊和冰粒。霰和雹二者形狀相似,但大小不同,霰的直徑為2~5毫米,雹的直徑為5~50毫米。

下雪前或下雪時常出現霰,而雹多在夏季和春秋時出現。霰由於多呈球形,垂直降落速度較快,落入水中時會激起水花,水花似噴泉散落在水麵,溶氧增加,魚就顯得活躍,適宜釣魚。

但冰雹出現時,水麵遭受較強的衝擊力,造成水麵局部或全部處於激烈震動狀態,魚就四散逃逸,因此,不宜釣魚。

晴、雨天對垂釣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除夏日的中午和冬日的清晨、夜晚不宜垂釣外,其他天氣隻要是晴天,都較適宜釣魚。陰天或小雨的天氣,除冬季的早晨和夜晚外,其他時間也都適宜釣魚。夏天陣雨之後也有利於釣魚。但大雨和暴雨之後,含有大量泥沙的渾水流入,極不利於釣魚。

雷電對垂釣的影響

雷電係空中帶異電的兩塊雲相接近時,因放電而發出的強烈的爆炸與耀眼的亮光。

喜靜怕驚是魚類共同的習性,特別巨大的聲響與震動,更會驚嚇到魚類。魚類受到霹靂閃電、雷聲隆隆的驚嚇後,會迅速躲藏,到深水隱蔽處,潛伏不動,故不適宜釣魚。

電爆、日蝕、月蝕對垂釣的影響

太陽活動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約11年為一個周期。在這個周期裏太陽活動從小到大,呈波浪形發展,活動峰期將出現大耀斑,並產生強烈的射電爆發。太陽表麵劇烈活動所釋放出來的物質和能量,將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影響地球的物理環境和生物的生活。耀斑產生的強烈紫外線輻射,對地球的環境、氣候產生明顯的影響,因此,在發生電爆期間,釣魚效果極差。

另外,在發生日偏食、日全食或月偏食、月全食時,一般來說,由於地表照度突變,釣魚效果也不是很好。

水中溶氧對垂釣的影響

水中溶氧量的變化狀況與垂釣息息相關,而水中溶氧量的變化又直接受到氣溫、水溫、氣壓、光照、風力、風向等的影響。

一般來講,在江河等動水水體中,溶氧豐富。在池塘、水庫等靜水水體中,水越深,溶氧越不足。在風和日麗光照充足時,溶氧豐富,在流水口、進水口、風口、綠色水草邊、淺而向陽和麵積大的水體等,溶氧充足。狹長而深的水體溶氧少,水瘦魚瘦。水質肥的水體中溶氧量變化大,故對魚類的生理影響較大,雖然餌料豐盛,魚類生長快,但遇惡劣天氣,溶氧量大量消耗而使魚類“浮頭”。因此,外出垂釣時,一定要先了解天氣和水中含氧量的情況。

風力風向

在通常情況下,釣魚愛好者們都喜歡在無風時垂釣。但並不是風平浪靜時都會得到好的垂釣結果,比如,盛夏和初秋時,炎熱的天氣,平靜的水麵沒有一絲風,會造成水中缺氧,魚兒隻好浮到水的上層嚼水,沒有心思攝食;相反,若有2~3級的輕風,不但讓人感到清爽,而且,魚也會更活躍。由於風力的作用,不僅使垂釣水域空氣流動,增加了水的溶氧量,還能使平靜的水麵變得波光鱗鱗,改變水的屈光度,使魚兒不易看到岸上的人影、竿影,從而大膽地攝食。

“無風不釣魚”,這句俗話表明了,風在垂釣中的作用。沒有經驗的釣魚者常常會愁對風天,總想找個能避風的地方釣順風魚,而經驗豐富的釣手則相反,專釣頂風魚。順風垂釣,雖拋竿容易,也可躲避風浪,但魚兒有頂風遊的習性。此時,魚兒已同隨風卷走的生物(如浮萍、水浮蓮)一道遠去,順風處自然也就釣不到魚了。

風天垂釣,水麵會隨風而動,不但增加了水中的容氧量,一些微生物、藻類植物及遊在水麵的昆蟲、花粉、雜草也會隨風流至下風口,魚兒也就自然地隨這些浮遊物遊到了下風口,加之風浪的蕩漾,即使下風口地段水體渾濁、渾糊,光的亮度減弱,掩蓋了岸上的喧嘩、噪聲,也增加了魚兒的安全感。還有一些生活在底層的魚類(如鯽魚、鯉魚)也會在下風口底層尋找各種美味佳肴。因此,這時在下風口布窩垂釣,必有收獲。

值得注意的是頂風釣魚,除考慮風的因素、適當加重墜子、收短風線、加大誘餌的投量外,特別要克服風浪對浮漂的影響。

風天釣魚還必須清楚四季有別,才能保證多釣魚。

春天刮東南風,適宜垂釣。春季一般氣溫不高,刮東南風時,大氣中的水分並不增多,氣壓正常,水體因有風反而增加了溶氧量。若刮東南風,伴有小雨,這時輕風拂麵,細雨綿綿,魚兒會大開胃口。

夏季刮西風和西南風,適宜垂釣。這個季節釣西風和西南風,主要指早、晚(中午除外)。早、晚刮這樣的風,天氣不僅不燥熱,反而使人感到涼爽。生活在水中的魚兒,活動、覓食會更加活躍,因此上鉤率也會隨之增高。

西風和西北風適宜秋天垂釣。刮西風和西北風,氣壓並不會下降。此時,秋風送爽,水波蕩漾,水麵的漂浮物質被風吹起的波浪擊沉到水底,給魚兒送去了豐富的食物,使它們食欲大振,到處覓食。

南風和西南風適宜冬天垂釣。此時,天氣晴朗,風和日麗,魚兒較為活躍,咬鉤勤,也能釣上魚。

在所有風向中,北風除了適宜冬季垂釣外,其他三個季節都可。刮北風時,氣溫都會有所下降,魚兒反而更舒適,更有食欲。這時垂釣,魚兒會頻頻上鉤。冬天若是刮西北風,氣溫會急劇下降,寒氣逼人,魚兒會潛入深水中,少吃少動,因此,不宜持竿垂釣。三、水情與垂釣的關係

水色、水情對垂釣者來說是必需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垂釣水體有大海、河道、水庫、湖泊、溝渠和池塘,除池塘水情單一外,每一種水體都有特定的水情。

海洋的水色一般為深藍色。近海,特別是河海相會處,水為淺藍色、淡黃色或青黃色。

河流湖泊水色與季節有關,汛期由於泥沙較多,呈黃褐色,平時則為青黃色。

不通流的湖泊水色也隨季節而變,春季為淺綠,夏季青綠,秋季又變淡,冬季更淡一些,這主要是水中浮遊生物以及泥沙懸浮造成的。

池塘水色大多和施肥有關,春季透明,夏季油綠,秋季褐綠,冬季變淡。

水色間接反映了水質狀況和魚餌料的多少,清澈見底和高度渾濁的水,都不會有魚生存。隻有水色淡黃綠、青黃或褐綠、油綠的水中含氧量高,魚的食物也最充足。

水色灰白發黑,伴有腥臭惡臭味,屬於汙染水體,魚類生活在這種水體中,大多會不思飲食,相繼死去,不宜進行垂釣。

每到一處準備垂釣時,除了要觀察水色,同時還要了解那裏的水情,這直接關係到垂釣的成敗。

了解水情有三大方麵:

訪問需要訪問的是:最近這裏有沒有雨,水體的漲落如何?如果是雨後漲水,要釣淺灘,若是落水應去深水區下鉤。此地有沒有人來垂釣過?釣走的是什麼魚?數量如何?如果近期集中釣走了大量的魚,很可能魚被驚嚇後,不易再上鉤。有沒有人毒魚、炸魚?若頻頻破壞,也是無魚可釣的。對於一些池塘,要訪問清塘了沒有,若是剛清過塘,才放水,裏麵也沒有魚。

進行實地測試需要實地測試的是:如果準備在一個較大的天然水域垂釣,就必須知道它的深淺分布,這需要用魚竿拴上釣線、魚墜去反複測試。然後根據季節,或在深潭,或在淺灘施釣。

觀察需要觀察的是:水域形狀是否連接小水體。小水體中的魚較多,一般凸岸施釣較好。水草密集處也是垂釣的好場所。

四、不同水域的垂釣特點

1水庫垂釣

早在20世紀中葉,我國就修建了多種水利設施,水庫就是其中的一種。它兼備蓄洪、灌溉、發電、漁業、旅遊等多種功能。按麵積分可有大、中、小型三類。依據地理位置不同,又可劃分為山區水庫和平原水庫。

自然環境和漁業的價值,隨不同類型的水庫而各不相同。

山區多大型水庫,由於淹沒區地形複雜,山峰眾多,所以多為分枝形,庫水深達40~50米,庫中島嶼和庫灣較多。大型水庫豐水期與枯水期落差頗大,由於麵積大,水麵相對穩定。漁業資源豐富,而且個體大。水庫魚類除鯉、鯽、魚等可自行繁殖外,鰱、鱅、草、魴等魚需每年人工投放。

一般山區、平原都建有中、小型水庫,庫型較規矩,庫水不會太深,特別是小型水庫更淺。由於用於灌溉,所以一年中落差大,麵積變化也大,魚類密度相對於大水庫要大,但個體卻小得多。但中、小型水庫可以充分利用水的特點,大力發展人工庫灣乃至整個水庫養殖。

一般來說,水庫水麵寬廣,落差較大,岸線曲折漫長,水質要比湖泊好,中小型水庫略渾,庫中魚類餌料並不充足,主要相對水寬魚少,魚才能長得大。所以說水庫垂釣有領略祖國大好河山、遠離城市而空氣清新、修身養性之神趣。若是釣址選的好(比如要避風向陽。眼下水庫網箱養魚盛行,在網箱區有大量殘餌,找這些地方下鉤,咬鉤率高),垂釣技術又得法,比其他水域收獲要豐富得多。

由於庫魚類(特別是特大型水庫)有定向遷徙、洄遊的特點,兼有上升、下降的活動。所以垂釣要依據早、中、晚或季節不同,變更水線深淺,調整好戰術。另外庫底地形一般較複雜,釣鉤下水後常遇障礙,所以要以空砣先在釣區試探一下,以免魚上得不多,鉤丟得不少。水庫麵積大,風雨對它的影響要小於池塘,所以在水庫釣魚,陰、晴、風、雨天均可照釣不誤。

2湖泊垂釣

我國是湖泊數量和類型眾多的國家,還有許多稱為“湖”的,但隻是公園性質的水麵。這裏可把“湖”分為兩類:

一類是天然形成,與江、河相通範圍較大的湖,如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巢湖。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水比較淺,水草較多,湖灘草地範圍大,水位漲落受江河影響較大,水質肥沃。這類湖泊中除了定居性魚類外,還有洄遊性魚類、蝦、蟹,所以這類湖泊中的魚類資源品種相當多。但從事漁業生產來看,以捕魚為生的漁民也相當地多。各個湖泊都有各自的特色水產品,所以是休閑垂釣者首選的好去處。

另一類湖大多是人工開掘或自然水域經人為修築而成的遊覽景觀,如昆明湖、玄武湖、大明湖、西湖等,這裏的魚類多為人工投放、養殖的魚類。養殖時都經過規範化操作,一般都可以垂釣,再加上城市人口眾多,休閑垂釣者也多,每逢節假日更是川流不息。真正的釣手很難發揮技能,所以好釣手一般是不去那裏釣魚的。

3池塘垂釣

為了解決我國人民吃魚難的問題,近20年來,各地政府紛紛利用窪地、窯坑、荒灘開挖了數以千萬畝的魚池,建成了許多人工養魚場。

這些魚池的特點是麵積不太大,小則幾畝,大則幾十畝。水位不深,一般1~3米。水源好的是引進河水,差的完全靠機井水。尤其是華北地區靠地下水養魚,更為普遍。地形也十分規整,一般是東西走向的長方形。池底平坦,增氧設備齊全,投喂的餌料目前已走向顆粒化,定時、定量、規律化。魚的規格整齊,品種多是鯉、草、鰱、鱅,還有羅非魚等種類。總之,養魚池的魚生活條件十分優越,垂釣起來隻要餌料對路,還是比較方便的。但有的垂釣者認為,要真正享受垂釣的樂趣,還是到自然水域中,釣野生野長的魚為好。當然這對於許多休閑垂釣者也許是困難的,常常會受到交通工具、年齡、經濟的製約。

目前,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垂釣仍以池溏水麵為主。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目前幾乎所有的魚場、水庫都由單一的生產型走向生產經營娛樂型。因此,現在的體閑垂釣者,可釣魚的去處是非常的多。但令人憂慮的是,魚場垂釣收費十分昂貴,除魚竿占位費之外,每釣一千克魚,已在10元以上,這是一般釣手難以接受的。

第五章

垂釣場點

與水域的選擇一、淡水釣場與釣點的選擇

1淡水釣場的選擇

選擇好的釣場,首先要熟悉當地的水域情況、地理環境和魚源等。這也是一門科學,一門涉及知識麵較廣的綜合性科學,概括起來可用四個字,即看、問、聞、聽。

看就是看地形、水情和魚情。

地形包括水域周圍的地貌及水底情況,這是判斷魚類棲息區、覓食區和洄遊通道的主要依據。江河的釣場多在河口、洄水灣、港汊、緩流區等處;湖泊和水庫的釣場,多在水灣處和有水草的地方。如果上述水域上遊有進水溪流,下遊有淺水河渠,或其下遊有與河流連通的出水口、緩流開闊區,或水庫上遊有與溪流連通的進水口的急流洄灣區,這些水域往往是上佳的釣場。

水情主要是指水色、水味、水波、水泡、水流、水草、底質、透質、透明度與周圍環境等。初到陌生水域,看水色如何相當重要。水清如鏡,清澈透明,連水草都不生長,也找不到浮遊生物,這類水域魚找不到食物,是不會在這裏生存的。所以,清澈見底的水域,不是好釣場。水色若過深,呈黑綠、紫黑色,甚至帶有臭味,說明水質過肥,魚類很難生長,或是魚的攝食欲望大大降低,這樣的水域也不是好釣場。適合魚兒生活的水域是清中帶濁,不肥不瘦的水域。

水麵有浪花波紋的水域,魚多,魚在流動或撞上水草時會引起水麵有浪花或波紋。沒有水草的魚塘,說明也有吃草的魚類,使草生長不起來。

向了解該水域情況的人和漁友詢問,了解該水域近幾年來是否幹涸過,水域中多是什麼魚,個體大小,喜食什麼餌料,是否經常有人垂釣,水底地形情況等,特別是向老人打聽情況,以便了解該水域中魚的大概密度,判斷其是否是一個好釣場。

聞是指聞水體散發出來的氣味,魚有腥味,腥味會通過水體散發出來。一般來說,魚越多,腥味越濃。來到一個陌生水域,可站在下風處,用鼻子聞,水中是否散發出腥味及腥味的濃淡,從而大致估計該水域中魚兒密度的大小。

聽是指聽魚吃草和拱草的聲音。魚兒在水中遊弋、覓食,免不了會發出各種聲音,這是判斷該水域中魚密度大小的重要依據。如在春季產卵時節,魚紛紛遊到淺水區的水草處交配、產卵,它們互相追逐,常發出很大聲響;夏秋時節,在水草叢生處,常有魚兒吃草和拱草的“嚷嚷”聲,聲音越密說明魚越多,聲音越大說明魚越大;有些肉食性魚類追捕小魚,小魚四處奔逃,也會發出聲音。如果水麵風平浪靜,無任何聲響,表明這種水域不是好釣場。

總之,釣場的選擇是保證垂釣成功關鍵的第一步。通過看、問、聞、聽,可使你對該水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以便對是否在該水域垂釣作出選擇。

2淡水釣點的選擇

尋找食物是魚活動的主要因素,隨著水體情況、季節與溫度變化,各種魚類都有一定的活動規律。選擇釣位,就是確定在魚類覓食、棲息、活動的地方下鉤,做到有的放矢。下麵介紹一下魚類喜歡覓食、棲息和活動的地點。

下風口處因水層的餌料、生物及雜物容易被風吹到下風口,所以覓食魚類較多。

有水草、樹木、石頭、岸邊有菜園或打穀場的地方人們經常洗衣、洗菜、淘米處;岸邊有濁水流入的地方;靠近豬圈、雞窩、鴨棚的岸邊都是魚聚集的地方。

橋洞口、石洞口附近,船隻停泊的地方進水口、出水口處、半島尖部即伸向水麵的突出部位,是魚類經常活動的必經之路。俗話講的“草角,銀邊,金中央”,指的是長方形的魚塘,角不如邊,邊不如向裏突出的部位。

水庫凹陷處、閘下洄水處、河流彎曲處、河灘與河床交界處等這些地方水的流速較慢,有雜物,天然餌料豐富。總之,深水塘應選在較深處,淺水塘就選在最深處。

下麵介紹的是不宜進行垂釣的地方:

(1)水質不好、汙染嚴重、魚被汙染的水域,不宜垂釣。

(2)樹草過於茂密處。釣餌浮在水草上不易沉底,樹枝太多抬竿不方便。即使魚咬鉤,不是魚鑽入草中拉不上來,就是樹枝影響起竿。

(3)鴨鵝常常遊動和棲息的地方。鴨鵝的遊動會驚跑魚類,同時魚吃了鴨鵝的糞便,不喜食其他飼料了。

(4)高壓線下。尤其是使用碳素漁竿,導電性強,如抬竿時不小心,纏在高壓線上,處理不當就可能發生生命危險。特別是雷雨天氣、垂釣時更應遠離高壓線。二、海水釣場與釣點的選擇

在我國布有眾多的沿海島嶼,麵積大於500平方米的島嶼就有6500多個,島岸線長達14000多公裏。在這些島嶼的水域中棲息著500多種魚類,體態多姿、顏色鮮豔、肉味細嫩、營養豐富,為廣大垂釣愛好者提供了理想的釣場。

1海水釣場的選擇

自然環境因素、餌料生物分布、水質成分、水溫冷暖、潮汐時間、風力風向、水流速度、季節轉換和地情地貌等,是決定釣場好壞的重要條件。在沿岸的海灘、漁港、岩礁、碼頭、海帶貝類養殖區、防波堤、鹹淡水彙流處和人工魚礁區,如無水質汙染,通常都是良好的釣場。

有天然藻類的沿海和設有定置的水域,通常都是良好的釣場。如太平洋鮮魚在二月下旬從遼寧沿海遊向山東煙台和威海海邊的天然海藻和定置中產卵,產卵後魚群分散,常在近岸覓食育肥,所以此時是釣魚的好時機。

在海灣呷角,縱深較遠,沿岸山峰險峻、陡崖峭壁、水位較深、水色澄清、多岩礁石礫等水域,多有石斑等魚棲息和遊動,所以此地也是釣魚的好去處。

在海灘開闊、一片衝積平原、入海河渠縱橫、海底多泥沙、潮汐漲落區的水域,是釣鱸、四指馬魷、黃鯽、、鯡、梭魚的地方。

海帶貽貝養殖區是釣綠梭魚、鮮鰈魚的良好場所。人工礁區是釣石斑魚、黃魚的好場所。

2海水釣點的選擇

在海釣中,潮表側是魚類的聚集地,也是海釣的重要釣點,所以要選好的釣點,首先要學會判定潮流方向,弄清潮表與潮背。

根據岩礁上所生海藻動搖的方向來判定潮流的方向是最單的方法。海藻尾端流去的方向就是潮流的下遊。在海岸上可通過衝上岩石的浪花來判定潮流,衝擊岩頭的一邊浪花飛舞,另一邊隻是水位上下運動,上下運動的水域是潮背麵、相反方向是潮表麵。海釣點適宜選在潮表下側。無論在防波堤、岩礁,還是海灘上,潮流的來退都有其表側及背側之麵。潮流衝擊時,帶來的浮遊生物多集結在潮表,同時衝上岩石濺起的浪花,又帶來大量的氧氣,所以魚類一般都集聚於此覓食。所以我們強調選擇潮表下側作為釣點比較適宜。

退潮時,潮流方向正好相反,潮流一變,釣點也應隨之而變。潮水的滿漲程度,可分為二分潮、三分潮至七分潮等。一般情況下,施釣的良機是二~七分潮。在最高潮和最低潮的潮流停止期間,魚類就會停止覓食,這是潮流變化給魚類攝食帶來的影響。

選擇海釣的釣點,不能僅依據潮流一方麵的因素而定,要根據魚的種類和環境條件等綜合因素決定。我國沿海島嶼的自然環境千差萬別,所以選擇釣點要考慮多方麵的因素。

灘釣釣點的選擇

在被浪潮衝擊成較高的大小沙丘處是灘釣的最佳釣點。此處因受衝浪及退潮的影響,沙丘突出部的前麵多是海底凹而成溝的地形。各種浮遊生物易滯留於此,而且衝浪和退潮會使海水旋轉,從而起到集聚魚的作用。

此外,在沙灘和海濱選擇釣點,應選在海溝的浪頭處,即沙灘突出之凹部,如有灘底和岩礁交界的地方,則是灘釣的最佳釣點。

為了判斷灘底是否有溝,一般可通過浪頭來分析。波浪向海灘湧來,波浪澎起的海麵下麵形成沙丘,波浪經多處沙丘後形成浪脊,顯出白色的浪頭。遠處的白浪說明海底較淺,近處的白浪說明海灘有凹麵之底。

把海竿投到遠處,可在風平浪靜時判斷海底地勢。當墜落底後緩緩收線,如能輕巧自如地收線,說明海灘平坦;如感到沉重,則說明遇到了沙丘;如沉重後突感平滑,說明到了丘頂部;如繼續收線,感到輕鬆或回線,說明到了沙丘凹部。

海水顏色的變化也可以判斷海水的深淺,深藍色水深,淺綠色水淺。

內海和內灣處釣點的選擇

選在潮流邊緣的滯水水域較好,這裏泥沙混合,底棲生物多,容易招魚覓食。

河流入海口的滯水水域,營養鹽豐富,浮遊生物多,如是泥沙底,則更是理想的釣點。大多數魚類多聚集在泥沙底部凹凸不平之處和岩石突出等有變化的地形,釣點能選在此處最為理想。

在防波堤邊,釣點應選在有蚌、牡蠣、海藻的地方,水深1~3米為宜。如防波堤在海麵下分成若幹段,則宜選在段與段的接角處;防波堤基部附近有整石或亂石的地方;防波堤沉箱和棄石的側麵。

魚港也是良好的釣點,因為運魚落入海中的魚形成自然的誘餌。

岩礁釣點的選擇

魚的活動也有一定範圍,在水下岩礁中,即使同一種魚,也因大小不同而在不同深度的水中棲息。有些魚在水溫高的季節棲息於淺處,而在水溫低的季節棲息於深處。幼魚在淺處,隨著形體的增長而逐漸移棲到潮流急、海浪大的深水處。大多數在深水水域棲息的魚類為了避開太陽光,它們往往潛入深水。這是由於深水水域光線暗,深水魚類已習慣在黑暗處生活,所以它們不喜歡太陽光的照射,待早晚或夜間才移向淺水。因此岩礁釣的釣點應選在有岩基、岩石的四周和潮流疏通的海溝。

根據季節選擇釣點

根據季節的不同進行選點。一定要考慮到海水溫度的變化,冬至到初春,要選在5米以上的深處,因為海水溫度較低;春夏之季,氣溫較高,要選在2~3米左右的淺處;秋季,水溫約20℃,魚類多在沿岸索餌,釣點應選在5米以內的中距離為好;冬季,釣點應選在深水水域的岩礁處及低窪的海底滯潮處,因為氣溫低,魚兒都遊到深海去過冬。三、根據水情選擇垂釣場點

流水找靜,靜水找動

流水中氧氣充足,餌料豐富,所以魚大多棲息在流水中。魚類喜歡逆水而上,但若水流過急,流速過大,魚兒便不會呆在這裏。因為魚在水中,無法控製身體平衡,給覓食帶來困難,這時,釣點應選在水域中水流稍緩的地方。而在諸如池塘、湖泊的靜水中,魚類也不喜歡,在這種靜水中,若有小股流水進入,無疑,這個地方便是絕好的釣點。

清水找渾,渾水尋清

水體自身的清渾,反映了水體中魚類或生物體的活動情況。

如水體過清,清澈見底,自然魚兒稀少。同樣,水過清也說明在水體中魚少,難以攪動水底的泥沙,在這種水體清澈的水域垂釣,最好選水體較渾濁的地方作為釣點。

如水體過渾,說明水生植物多,缺氧嚴重,在這種水體中,魚兒會很難受,這樣的水域很難釣到魚。一般在這樣渾濁的水域垂釣,要尋找水質相對清澈處。這種地方氧氣較充足,魚兒會向此處集中,所以選擇這樣的地方作為釣點就比較適宜。

淺水找深,深水求淺

釣點的選擇與水的深淺密切相關。魚類不喜歡水底過於平坦之處,喜歡在水底有起伏的地方聚集。因此,在淺水處,要找深溝;在深水中應尋找較淺位置,如高台、石峰、斜坡與水麵的交界處;在水底地形多變處,要找水底稍為平坦的地方。喜歡垂釣的朋友對這些知識都應十分清楚,隻有充分了解水情,才能選出最佳釣點。

根據水溫選釣點

魚類體溫不穩定,隨水溫的變化而變化。每種魚類都有最適宜的生存水溫,多數為20~32℃,水溫降至10℃以下時,魚的食欲就明顯下降。從垂釣角度來講,水溫在15℃以下時,垂釣就會較困難。

我國各地水溫達到15℃以上的時間不一樣,東北地區僅5個月,麗珠江流域達11個月。

在水溫較低的水域,避風、向陽處水溫稍高,是魚類聚集地,適合垂釣。而水溫超過32℃時,魚類也不愛攝食,就應尋找背陰處的水域垂釣。

水漲釣灘,水落釣坎

魚類在水勢大漲大落時,一般不愛攝食,這是由於水勢突然漲,落使魚類受到驚嚇和水質渾濁的原因而致,但是情況也不盡如此。

如被暴漲的洪水淹沒後,原來長滿草的地方,水流平緩,餌料豐富,有時竟可釣到大鯽魚、鯰魚、草魚等。這就是“水漲釣灘”的道理。而在水勢回落的時候,在水中的溝坎處,水較深,大魚往往滯留在此,也是垂釣的好釣點,“水落釣坎”,就是這個道理。

根據“魚星”選釣點

魚星,是反映水底魚兒活動的重要標誌,是魚類覓食時所產生的一種動性氣泡,因此,也是確定釣點的重要依據。在有魚星的地方下鉤,往往很快就可釣上魚來。覓食時產生的魚星根據魚種類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釣者們對各種魚類產生的魚星特點應有所了解。四、根據天氣選擇垂釣場點

俗話講“天有不測風雲”。尤其是在夏天,天氣更是風雲多變,所以外出垂釣,天氣就是釣友十分關注的問題。

下雨與釣點選擇

魚諺曰:“斜風細雨不須歸”,說明下雨與魚類活動有密切的關係,也是影響魚類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雨是否好釣魚,要根據魚類的攝食來判斷,若魚的食欲旺盛則好釣;反之,則難釣。

雨情對魚的食欲是否旺盛,影響頗大。毛毛細雨下到水麵上,對魚沒有驚擾,又增加溶氧,魚兒食欲大增,易於上鉤;若是大雨、暴雨天氣,魚兒受到驚嚇,哪有心思攝食,自然不好釣。

另外,還要看季節。一年四季中,雨天對魚的食欲影響程度不一樣,主要要考慮下雨時的氣溫情況。若氣溫適宜魚類生活,下雨可增加食欲;反之,則食欲下降。春雨、秋雨均如此。夏天氣溫高,水溫也高,一般中小雨會降低溫度,增加溶氧,魚兒食欲大增,此時好釣魚。

下雨,給垂釣帶來困難,但有時也給垂釣帶來難得的機遇。

刮風與釣點選擇

風對垂釣的影響較大。魚諺曰:“迎風釣大魚”。一般在風力在四級以下時,風使水體變活,水隨風而動,有利於氧氣的溶入,使水體中溶氧量增加,魚也較為活躍。此時,風把表層的浮遊生物、藻類植物以及浮在水麵的小昆蟲、殘屑、花粉等魚類的天然餌料吹向下風口,趨食而往的魚類自會來到下風口覓食、嬉戲。因此,下風口是釣者垂釣的好釣點。

若是風力超過五級,這時就不能迎風而釣了,因為,用手持竿較吃力,看浮漂更是困難,可選擇傍風處為釣點。

若風力在六級以上,由於風浪太大,魚也受到驚嚇,不敢出來覓食而避於深水中去,這時不宜垂釣。五、根據地形選擇垂釣場點

垂釣的水域都是自然形成的,如江、河、湖、塘等,其地形差異很大。魚類在水域中的聚集情況,與地形息息相關,因此,在選擇釣點時,必須考慮地形的因素。

流水中的釣點選擇

小河、小溪的流速較緩,魚的品種很多,很多釣者都把目光投向這裏,但這裏魚密度較小,所以釣點的選擇更為重要。一般可作如下考慮:

洄水灣處

這裏水流平穩,水草多,浮遊生物也多,是魚兒覓食的好場所。選擇這裏下鉤,必有收獲。

水域寬窄

寬釣窄,窄釣寬,不寬不窄釣中間。這是垂釣者們總結的規律。水麵較寬的水域,窄處的魚兒密度會大些;而在較窄的水域,水流速快,魚難停住,可在稍寬處垂釣;在不寬不窄的水域,可釣中間水深處。

河岸平直釣凸處

若平直的河岸,在某處有一凸起,這個凸起處的水流是魚兒的必經之地,可選為釣點。

水閘下遊餌料多

水閘多建在小河上,在水閘下遊,水勢平穩,餌料較多,是好釣點。

地形複雜好垂釣若水底有亂石、樹樁、溝坎等障礙物,此處就是最好的釣點,因為魚類最喜在此處隱蔽,特別是大魚好在此處棲息。

靜水中的釣點選擇

靜水是指池塘、湖泊等水域,是釣者們垂釣的主要水域。水域中的水基本不流動,魚資源豐富其釣點選擇可作如下考慮:

長形池塘釣中腰

魚類喜歡在長邊比短邊要長得多的魚塘的長邊來回遊弋,而長邊的中部即“腰”部,是魚兒遊弋的必經之地,應是最佳釣點。

四方池塘釣四角

魚類喜歡在近似四方形的池塘的周邊巡遊,並喜歡在四角停留休息,所以,選釣點要選擇此處。

選點應不離水草

多數魚類由於生存的需要,與水草結下了不解之緣,魚類偏戀水草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麵:

易於隱蔽茂盛的水草是魚類的隱蔽之所,在這裏魚兒有較強的安全感。

餌料豐富水草處一般水較淺,且有大量浮遊生物,如小魚、小蝦等,是很多魚類的“佳肴”。而很多水草本身就是魚類的餌料,豐富的餌料吸引了眾多魚類前來覓食。

溶氧充足水草的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氣,所以水草區的溶氧量充足,魚兒喜歡呆在這裏。

躲暑避寒水草能遮擋強烈的陽光,水溫較別處低。而秋涼以後,這裏水溫又比別處高,可起躲暑避寒作用。

繁殖場所水草是魚類天然的“產床”。魚兒喜歡在水草上產卵,每到繁殖季節,魚類在水草區交配嬉戲,為繁殖後代盡心竭力。

可見,水域中凡有水草之處,就是魚兒聚集的地方,可作為首選釣點,魚諺曰:“釣魚不釣草,終究是白跑”,就是這個道理。

選點不離活水

在靜水水域,也可能有小流量的進水和出水。水流為靜水帶來了生機和活力,把餌料和氧氣,輸入靜水,尤其是進水口,能帶來豐富的餌料。所以,釣點首選進水口和出水口。

選點不離餌料充足處

餌料多,魚兒多。餌料是魚類生存之本,因此,凡是能為魚類提供食物的地點,如雞窩、豬圈、廁所、粉坊、磨坊、豆腐坊等處所產生的生活垃圾,是魚類最好的餌料,也是好釣點所在。

第六章

常見垂釣技巧一、選好釣位

釣位好壞要看兩個方麵:一是地點;二是位置。

1地點選擇

在物質上有了充分準備之後,選擇一個好的垂釣去處是最重要的。因為誰也不願意老在一個地方垂釣,而喜歡到新址去尋覓垂釣之樂。如果在根本沒有魚的溪、河、塘、壩呆上一天,那將是毫無意義的。因此,正確選擇垂釣地點、靠科學的判斷來預測有沒有魚和魚多魚少,就顯得很重要。判斷的方法可概括為看、聞、問、聽、試五個字。

看就是要全麵勘察水域的地形、水麵和水色。就拿湖庫垂釣來說,洄水灣有水草的狹窄地帶為優選釣址。接下來要看一看水草、浮萍是否有魚吃食的痕跡,再看一看水麵有沒有水紋和水波,這都是判斷魚情的依據。

俗話說水清則無魚,所以觀察水的濁度是不是清中帶濁。一般濁度大,表明魚的數量也多。

從水色分析,淡黃橙色,鯉魚較多;青黃色,草魚就可能多一些。

聞就是站在欲選垂釣地方的下風處,仔細用鼻子聞一下,一般有魚的水域會有魚腥味,以此可以判斷水中有沒有魚。

問就是要向熟悉水情的人打聽。了解一下最近死沒死過魚,幹沒幹過坑,釣魚的人多不多,釣的什麼魚,水的深淺情況。

聽就是要聽聽水中魚活動的動靜。比如魚咬草、拱草,會有喀嚓、喀嚓的聲響;肉食性魚類追逐小魚時,也常有撲通、撲通的聲音。

試就是試水深淺的情況,或者試釣一下,決定是不是在這裏垂釣。有經驗的釣手,在下釣之前,隻有對魚場的魚情弄得一清二楚之後,才會下決心在此下鉤。否則隻會是“一鉤釣清水,空觀河岸柳”。

2位置選擇

確定漁場以後,在什麼位置下鉤十分關鍵。在同一個水域經常是這裏無魚上鉤,那裏卻是頻頻上魚,主要是位置沒選準的緣故。

從一天來看,上午應在西岸,下午則在東岸,目的是避免人影、竿影投入水中,驚走魚群,還要處在下風口。因為早晚、天陰、下雨和晚上,魚兒一般到淺水邊活動,所以這些時候要垂釣近處,釣邊。中午和下午,太陽曝曬,日光強烈,水的反射率高,魚兒大多集中在水域中間,所以午釣遠。

從水域形狀看,方形的,魚巡回遊動必經四角,所以要擇角而釣。長形的,魚多在長邊遊弋,要釣腰,在長邊的中間垂釣。岸邊向水突出的部位、人工投餌水域的投餌點,這些都是較佳的釣魚點。有活水不斷湧入的地方,進水口溶氧充足,魚類集中,更是垂釣的最佳處所。

水庫地形複雜,水位變化極大,一年中落差數十米,一般在深淺交界處,魚群集中。溝汊水麵小,水深穩定,也是魚類集中處。大壩附近餌料生物多,上層魚類比較多。另外,陡坡、停船碼頭、村莊的下水通口,也都是垂釣的好場所。

在江河垂釣,要選擇城市下水入河口處或者小股支流處,這裏是魚群集聚的地方。還有一點,要到老釣手常去的釣位,這句話說得好:人多處切莫走,因為此處人為什麼多,其中必有原因。

垂釣需要安靜,必須等待,所以在擇位時,既要考慮到種種地理條件,還要盡量避開道路、行人,最好是選在別人不易接近的僻靜之處。

有許多天然水域,水草密布,這就要注意選擇垂釣釣位。水草與垂釣有兩重性,即既有礙事的一麵,也有十分有利的另一麵。在長滿水草的草窟窿和草叢縫中垂釣,成功率往往極高,隻是要把握住遛魚和提竿的時機。

二、手竿釣的技巧

手竿執釣在我國垂釣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它對垂釣者的觀察力、分析判斷力有著很高的要求,同時手竿釣要手、眼、腦、腿並用,對人體也是一種很全麵的鍛煉。

1垂釣方法

如果釣魚場所、釣位選的得當,魚窩再做得精致,垂釣方法再運用得當,那結果往往會令人滿意。其垂釣技巧和方法大體有以下三種,即長竿短線定點釣、長竿短線多點釣和竿線齊長定點釣。

長竿短線定點釣

這種釣法深得我國北方垂釣者的喜愛。其特點是由竿尖至魚漂之間的風線為短線,水線垂直入水,釣點與撒窩準確,一旦發窩,上鉤頻率高。

長竿

竿長在8米左右,離岸距離較遠,受外界聲響影響很小,同時也彌補了垂線較短的不足。但長竿也有看漂困難和竿體過於沉重的缺點。

短線

竿尖與魚漂之間的距離隻在1米上下,垂釣術語稱之為“風線”,即在水麵之外,風中之內之意。風線和堤岸距水麵高低關係頗大,要是岸比較高,水麵又很低,風線也可適當加長,否則持竿會有一定難度。

短風線的優點是釣窩準確,不易偏離做好的窩子。

由於風線比較短,提竿動作不必太大,當魚咬鉤、魚漂有反應後,立即提竿,往往十拿九穩。但是風線太短了,於垂釣也並非有益,因為一旦釣到的魚很大,無法遛魚,提竿困難,弄不好還可能折竿斷線,所以要加倍小心。

定點

“定點”是長竿短線定點釣法的核心,技術性比較強。必須首先將垂釣“點”定好,然後以這個點為目標,做好窩子,並且準確地在垂釣點下鉤施釣。

在下鉤施釣之前,一定要把垂釣點“定好”,可以向附近的人了解一下水情、魚情,再根據季節、天氣等實際情況,準確“定點”。

接下來是在垂釣點上下窩食。窩食應以虛為主,虛實結合,誘集魚群。看到魚星後,開始發窩,這才能下鉤。下鉤時,要用手竿瞄準對岸的方位物(如樹木、電線杆等標誌物)、定準方位,再用手竿測量出垂釣點(窩點)與竿架的固定支點的距離,這樣就能把窩點的準確方位測量準確。每次垂釣,都必須準確地固定在這個位置上,才能說是真正達到“定點”的目的。

長竿短線定點釣,風線短,垂線下鉤的釣位準確,提竿速度快,使咬鉤的魚兒來不及吐鉤,便被釣出水麵,所以成功率自然也就會高。此法用於釣個體不大、送漂動作又很輕微的小型魚類,比如鯽魚、鯉魚效果特別好。

長竿短線多點釣

長竿短線多點釣與長竿短線定點釣的釣具比例及垂釣方法沒什麼兩樣,隻是前者要多“定”一些點,這些點都要在岸邊和對岸做標記。並且都做好魚窩,這就是所謂的“多點”。長竿短線多點釣,適合在水草茂盛、堤岸線長、垂釣者又不太多的情況下使用。從季節上看,以春季魚類產卵、覓食比較旺盛的時期為最好。多點垂釣,要求每個釣位都要獨具特色,並且垂釣方法也要多種多樣,因此對人的體力技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更能鍛煉自己的釣技。要指出的是,人不能總守著一個釣位,而要勤於巡視觀察,對每一個釣位都不能掉以輕心。走動時又不能聲響太大,更不能手忙腳亂,要相對保持肅靜,以免驚擾窩子裏準備咬鉤的魚兒。

釣點要選擇在太陽迎影麵,避免人影晃動影響垂釣效果。

竿線齊長定點釣

這種釣法有個俗名叫“甩大鞭”,水草少、水麵大的水域,才能施展開。很明顯,這種釣法的風線和魚竿等長,手竿8米,風線也8米,有時風線還要比魚竿再長1米左右。

此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釣更遠處的魚兒。但線一長,手竿甩起來就有一定難度了,撒窩子也很不便,這是需要慢慢練習才能做到的。具體操作時,要右手握竿,左手捏住鉤、墜,利用竿梢的彈力,把釣線和鉤、墜甩向釣位。

這種釣法的釣點要定在十多米外,投放誘餌可以在甩鞭以後進行。即把鉤、墜投到選好的釣位以後,把手竿先固定在竿架上,再用另一根長竿,將窩子食用撒餌器送到釣位,讓其慢慢下沉到水底,再倒下誘餌。有時為了節省時間,也常常采用手拋法,將誘餌捏成團,拋向魚漂所在位置。這樣做,容易驚動釣點附近的魚,發窩可能要慢一些。

2看漂與提竿

手竿釣的基本技巧之一就是看漂與提竿,它反映了一個垂釣者的技藝水準,同時也是垂釣的樂趣所在。如運用得當,能頻頻收獲;如運用不得法,則屢屢失敗。

看漂

魚漂有立漂和臥漂之別,所以看漂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但無論是立漂還是臥漂,在魚吞鉤過程中,都會有相應變化,隻有摸清其變動規律,適時提竿,才能手到擒來。

看立漂

立漂多與臥鉤結合使用,魚鉤、魚墜、食餌的重量一定要選配恰當。要做到魚漂的浮力與魚墜重量相等,這樣魚鉤落底後,魚漂才會隻露出一個小小的紅頭。魚未吞鉤時,魚漂在水麵。當魚吞鉤時,魚漂馬上就會有變化,這時,有經驗的釣手,便可以迅速對是否提竿作出判斷。

魚咬鉤引動魚漂的變化。一般有四種表現:即鬆漂、拖漂、抖漂和箭漂。

抖漂也叫逗漂。這是魚兒發現釣餌,碰鉤、咬鉤、碰咬相繼,或是一拖一鬆、一鬆一拖等動作,反映在魚漂上,是魚漂在水麵無規律地上下抖動。

鬆漂也稱之為送漂,是魚兒低頭咬鉤,抬頭欲走的動作。一般有兩種表現:一是魚兒直接朝上送漂;另一是魚兒咬魚鉤後,點了二三下,才朝上送。反映在魚漂上則是魚漂在緩慢開起,直至使整個魚漂橫臥在水麵,這反映魚鉤已經鉤住魚嘴,即已經咬死。

拖漂也叫拉漂。這是魚兒發現釣餌,咬鉤即走的動作,在魚漂上的反映是魚漂迅速下沉。

箭漂這是魚兒發現釣餌後,急速咬鉤即走的動作,在魚漂上的反映是魚漂像箭一樣直線快速前進。

看臥漂

臥漂(蜈蚣漂、七星漂)通常情況下與朝天鉤、立鉤結合使用,它一般由球、片、羽毛莖組成。8~9粒塑料小球垂釣時2/3沉在水下,l/3橫臥水麵。在魚漂和魚墜配置上,一定要得當,臥漂的看漂原則是細致、準確。要準確辨別漂動是來自水下,還是水麵。也就是要弄清楚漂動是風浪所致,還是魚咬鉤造成的,亦或是魚碰線還是吃餌引起的漂動。再有就是鬧小魚、還是大魚吞鉤引起的漂動。

具體來說,魚兒鬆漂時,水下的漂子會升出水麵l~2粒,動作劇烈的時候,甚至全部漂子全露出水麵。拖漂時,臥在水麵的幾粒漂子,會急劇下沉。抖漂時,漂子會先從水中升起,接著又會下沉。臥漂對魚咬鉤的反應要比立漂靈敏得多,掌握得好,會比立漂效果好,但看漂更要全神貫注,更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

實際上漂動還受水情、魚種及天氣等影響,這樣漂動的反映更加變化莫測。這就需要通過多多實踐,並且能把每次垂釣的經過做成垂釣日記,再把成功的與失敗的經驗進行歸納整理,從中找到規律性的東西。

提竿

提竿與看漂有著直接關係,看漂在前,提竿在後,而且隻有漂看得準,提竿才有實在意義。就提竿來說,一是掌握時機,二是把握好動作。

提竿時機

一個有水準的垂釣者,必須掌握好垂釣的三個重要環節,即工具選擇與裝配;餌料配置與使用;提竿時機與實踐。可見提竿意識和動作,對垂釣實踐有著多麼大的意義。有點像踢足球的射門,盤帶過人、短傳長吊,采取了各種戰術後,能否破門,就看臨門一射。優秀的釣手都知道,提竿的最佳時機,是魚兒攝食入口,將要遊走的那一刹那。因為這時魚鉤正在魚口中,及時提竿,往往十拿九穩。實際上我們在垂釣時,魚兒的吞鉤過程是看不到的,所以隻能靠觀察魚漂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