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決定一切63(1 / 2)

第八章 第六節

身教勝於言傳

古語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身體力行,為孩子做一個好榜樣,孩子就會在父母的影響下健康成長。身教勝於言傳,耳濡目染的小細節,要比一大堆的空話和道理強得多。人的幸福感最重要的部分來源在於家庭,親子關係是人生中最華美、最豐富的內容,但做父母是最具有挑戰性的事業。在人的一生中,父母是最特殊、最重要的身份,父母角色是需要一生來學習的。從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家長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是孩子長期、全方位的教師;家長是家庭教育的責任人和執行者;家長是孩子的行為榜樣,孩子的問題與家長的教育有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對孩子說都有重要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首先要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作為榜樣,以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孩子的發展。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指出:父母自身的行為在教育上具有決定意義,不要以為隻有你們同兒童談話,或教導兒童、吩咐兒童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兒童。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在教育著兒童。因此,父母不應該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來考慮自己的言行,而應該從兒童的特點出發去檢點自己的言談舉止。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父母的榜樣……隻是‘說’,那不是教育,‘打’的結果更糟。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榜樣。因此,父母的舉止行動非常重要。”

古時候.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兒子哭著也要去,妻子哄兒子說:“你在家裏待著吧,我趕集回來殺豬給你吃。”

兒子一聽這話,立刻就不哭了,於是在家乖乖玩耍。快到中午的時候.曾子看見妻子趕集回來就放下手中的書,拿起一把殺豬刀,在磨刀石上霍霍地磨起來,妻子看到了,趕忙問:“你這是幹什麼?”曾子回答:“你不是說趕集回來就殺豬給兒子吃嘛。”妻子阻止道:“我隻不過是哄哄孩子罷了,你何必真殺呢?”

曾子認真地說:“對孩子不可說謊,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言行,如今你欺騙孩子,就是教孩子騙人,這樣怎能教育好孩子呢?”妻子無言以對。於是,曾子就找人幫忙把圈裏的豬給殺了,讓兒子美餐了一頓。

這就是“曾子殺豬取信”的故事。曾子以身作則,為了教育孩子要誠實,不撒謊,果真把豬給殺了。我們可想而知,曾子的兒子也會受到父親的影響,長大以後言出必行。

孩子的可塑性很強,父母好的行為會對孩子起著良好的示範作用,父母的不良行為也容易讓孩子學壞。因此,父母的行為會在孩子的幼小心靈中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一個教育自身的過程。保持自己的勇氣,敢於承認自身的缺點,並改正,才是對孩子最為有效的教育與培養。人類生活在社會大家庭中,每一個人的行為都要受到社會規範的約束。規範不是玄妙的觀念,也不是空洞的說教,它是一種行為法則,是根植於我們頭腦中的趨於本能的對事物的理解與尊重。每一個社會,每一個時代,都有自身獨特的對社會規範的理解,有自己獨特的價值係統,但無論是過去還是今天,中國還是外國,都有一些共有的對基本價值的尊重與遵守。這些基本的價值包括:誠實、勇敢、自律、忠誠、無私和公正等。無論在家庭和學校,孩子都在有意無意地接受這些價值觀的熏陶,學校中更偏重於直接的灌輸與紀律的約束和名譽的鼓勵,那麼在家庭中,父母的榜樣作用可以最有效地培養孩子的道德、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