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卷一 梁惠王上·施仁政於民
“施仁政於民”的治政措施,是孟子在《梁惠王上》第五章提出來的: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裏;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裏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製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有一次,孟子謁見梁惠王,梁惠王向孟子述說:晉國的強大,原是沒有哪個國家能比得上的,這是您所知道的。
梁惠王所說的晉國,這裏指魏國。說的是他祖父(魏文侯)掌管魏國時,魏最強大。當時韓、趙、魏三國,係由晉國分出,稱為“三晉”,故魏國自稱為晉。
魏國在魏(梁)惠王時期,受到齊、秦、楚三個大國的攻擊侵掠,國力損失很大:
公元前341年馬陵之役。當時魏軍以龐涓和太子申為統帥,齊軍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魏伐邯鄲,齊圍魏救趙,兩軍戰於馬陵,魏大敗,龐涓自殺,太子申被虜殺。
公元前340年,秦屢擊敗魏軍,迫使魏國多次割地,獻出河西郡一部分地區。
公元前323年,楚國與魏國在襄陵交戰,魏軍被楚將昭陽所敗,八邑淪亡。
所以,梁惠王接著說:但是,到我當君主這個時候,東邊敗給了齊國,連大兒子都犧牲了;西邊又敗給秦國,喪失河西之土地七百裏;南邊又受辱於楚,被楚國搶走了八個城池。我認為這是奇恥大辱,我真想替所有的戰死者報仇雪恨,您說我該怎麼辦才好呢?
魏國到梁(魏)惠王時,國勢由強轉弱,以至連敗於齊、秦、楚各國。梁惠王感到非常恥辱,盡管魏國在當時較比秦國、齊國、楚國的勢力弱,但梁惠王好戰之心不死,並不甘心失敗,還想以武力為死難者報仇雪恨,又一時拿不定主意,所以他征求孟子的意見。
孟子回答說:“有縱橫百裏的地方,就可以興王道。大王如果向百姓實行仁政,減輕刑罰,減少賦稅,讓老百姓能精耕細作;使年輕的人在閑暇時間來講求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為人忠誠守信,而且運用這些道德,在家侍奉父兄,在外用來對待上級;這樣,就是讓他們造木棒也可以抗擊擁有堅實盔甲、銳利刀槍的秦國、楚國軍隊了。”
孟子並不讚成梁惠王用武力來報仇雪恨。他曆來反對諸侯間的兼並戰爭,在孟子看來,凡是屠殺和掠奪人民的戰爭,就是“不仁”戰爭,他說:“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孟子·離婁上》)認為戰爭“殃民”,好戰者是有罪的。所以他主張興“王道”,向梁惠王建議“施仁政於民”。孟子所謂施仁政,就是“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老百姓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這是孟子“仁政”學說的主要部分。
孟子認為,如果為了實行王道而興仁義之師,小可以敵大,弱可以勝強。他還比喻說,大王如果向百姓實行仁政,就是讓他們造木棒也可以抗擊擁有堅實盔甲、銳利刀槍的秦國、楚國軍隊了。
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孟子一方麵指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危害;另一方麵主張實行仁政,爭取民眾,去奪取政權和統一天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為一己的私利與貪欲,強淩弱,眾暴寡,戰亂頻繁,兼並戰爭不斷,苛稅徭役繁重,土地荒蕪,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孟子呼籲統治者應該施行仁政,提出了減輕刑罰和賦稅,讓百姓能深耕細作的“保民”措施,以救民於水火。統治者這樣做才能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才能如孟子所說的“仁者無敵”。
不可否認,孟子勸梁惠王實行“仁政”,有人民性的一麵,更多的還是為統治階級著想。其目的還是讓百姓在國家內憂外患時能為國家效力。當然,這種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仁政,對國家、對百姓都是有利的,因此,對後世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