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卷三 公孫醜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一語,出自《孟子·公孫醜上》第四章: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
這是一段記錄孟子與弟子公孫醜論述施行仁政,對治理國家非常重要的言論。
孟子認為實行仁政而使天下歸順,對於統治者來說是件榮耀的事情;相反,不實行仁政則難以強國,就會受辱於別的國家。孟子仁政的核心內容就是以德服人,所以,如果不想受辱,治理好國家,統治者就應“貴德而尊士”,即崇尚道德而尊重士人,任賢用能,並不失時機地修明政治,設立刑典,勵精圖治,呈現“國家閑暇”,即國家無內憂外患,呈現振興的局麵,這樣,即使是別的大國,也一定會有所畏懼而不敢侵犯。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孟子這句人才學方麵的名言,意謂使有德行的人處在合適的官位,使有才能的人擔任一定的職務。這裏孟子對“賢”與“能”做了區分,以為“賢者”應在位(給予名譽性的地位)並加以尊重,而“能者”則應在職(負責具體工作),並加以使用,讓有能力的人有職有權,發揮他們的作用為國家效力。就其本義,賢主要指內在的道德品格或德行,能則指經世治國的實際才幹。孟子將尊重賢者與使用能者加以區分,這個意見應當說是很有見地的。
1958年7月,周世釗當選為湖南省副省長。受任新職,思緒萬千,於10月17日致函毛澤東,陳述心事。一周後,即10月25日,毛澤東複函周世釗。信中說:
賜書收到,十月十七日的,讀了高興。受任新職,不要拈輕怕重,而要拈重鄙輕。古人有雲: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二者不可得而兼。我看你這個人是可以兼的。年年月月日日時時感覺自己能力不行,實則是一不甚認識自己;二不甚理解客觀事物——那些留學生們,大教授們,人事糾紛,複雜心理,看不起你,口中不說,目笑存之,如此等類。這些社會常態,幾乎人人要經曆的。此外,自己缺乏從政經驗,臨事而懼,陳力而後就列,這是好的。這些都是事實,可以理解的。我認為聰明、老實二義,足以解決一切困難問題。這點似乎同你談過。聰謂多問多想,實則實事求是。持之以恒,行之有素,總是比較能夠做好事情的。你的勇氣,看來比過去大有增加。士別三日,應當刮目相看了。我又講了這一大篇,無非加一點油,添一點醋而已。(《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