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卷五 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一)
事物的多樣性是世界的實況
1954年10月,印度總理尼赫魯訪問中國,毛澤東曾經四次同他談話。其中有一次毛澤東說:
中國古代的聖人之一孟子曾經說過:“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這就是說,事物的多樣性是世界的實況。馬克思主義也是承認事物的多樣性的,這是同形而上學不同的地方。國與國之間不應該互相警戒,尤其是在友好的國家之間。像我國同美國這樣互相警戒著是不好的。(《毛澤東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4頁)
毛澤東在與尼赫魯的談話中,引用“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來強調事物多樣性的客觀存在,以此來肯定在不同政治製度下的各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新中國的外交工作,從一開始就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並初步確立了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外交原則。新中國成立不久,蘇聯、羅馬尼亞、朝鮮、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蒙古、德意誌民主共和國、阿爾巴尼亞、越南等十一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首先同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印度是不同社會製度中第一個同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1949年12月,印度共和國總理尼赫魯以外交部部長的身份致電中國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表示印度政府決定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願相互建立外交關係。同時,印度政府宣布撤銷對國民黨政府的承認。1950年4月1日中印兩國經過談判正式建交。
1953年12月31日,周恩來在接見印度政府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相互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原則。1954年6月周恩來在訪問印度期間,同印度總理尼赫魯共同發表聯合聲明,重申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並進一步指出這些原則不僅適用於各國之間,而且適用於一般國際關係之中,它們將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堅固基礎,成為整個國際關係的普遍準則,這是和平共處思想的一個重要發展。中印兩國都是亞洲的大國,在尊重對方政治製度的前提下建立了外交關係,並且共同倡導了日後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共同接受的處理國際關係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對當時新中國的外交事業及當時印度支那地區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954年10月,應周恩來總理的邀請,尼赫魯以印度總理兼外交部長的身份,攜女兒英迪拉·甘地夫人一起訪問中國。早在抗戰期間,尼赫魯等領導的印度國大黨曾從道義和物質上支援中國。尼赫魯號召各地群眾舉行遊行集會,支持中國抗戰。他本人多次演講和發表文章公開支持中國,並派印度援華醫療隊支持中國抗戰。中印兩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結成了良好的兄弟情誼。所以,對尼赫魯的到來毛澤東破格熱情接待。
尼赫魯在中國訪問的一個星期中,毛澤東同他進行了四次會談。
毛澤東在這幾次談話中強調,要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推廣到所有國家的關係中去。他還對中印兩國的關係及世界局勢做了廣泛深入的分析。對於中印兩國外交關係的建立和發展,毛澤東著重從兩國的共同點進行了分析。他指出,我們所有東方人,在曆史上都受過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的欺侮。中國受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的欺侮有一百多年。而印度受欺侮的時間多達三百多年。因此,我們東方人有團結起來的感情,有保衛自己的感情。毛澤東還說,我們盡管在思想上、社會製度上有不同,但是我們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那就是我們都要對付帝國主義。
毛澤東在會談中對“平等互利原則”做了解釋,他說:“我們在合作方麵得到一條經驗:無論是人與人之間、政黨與政黨之間、國與國之間的合作,都必須是互利的,而不能使任何一方受到損害。如果任何一方受到損害,合作就不能維持下去。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們的五項原則之一就是平等互利。”
對於兩國關係的發展前景,毛澤東引用孟子這句充滿哲理的名言“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予以說明。孟子承認事物的多樣性;馬克思主義也承認事物的多樣性。毛澤東這樣說的深層含義,在於指出中國和印度雖然是兩個在政治製度上截然不同的國家,但隻要本著平等互利的原則,就能夠建立起良好的外交關係。中國和印度等國與國之間國情不同,政策不同,這是一種客觀現象。某些大國不應該無視這種差異,把自己的政策強加到別國頭上,實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毛澤東還指出,凡是足以引起懷疑、妨礙合作的問題,我們都要來解決,這就能達到五項原則中的平等互利。
幸哉孟子,他的一句很有哲理的名言,使中印兩個不同政治製度的大國,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有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