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孟子61(1 / 2)

引用卷七 離婁上·利用那片布去手舞足蹈

“手舞足蹈”是條成語,它源自《孟子·離婁上》第二十七章: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此章的大意是,仁的實質,就是侍奉雙親;義的實質,就是服從兄長;智的實質,就是懂得這二者的道理而不可離棄。禮的實質,就是對這二者加以調節和修飾;樂的實質,在於高興地做到這二者,於是快樂就產生了。隻要一產生快樂,那怎麼能抑製得住,怎麼能停下來,於是不知不覺就手舞足蹈起來。

這是孟子關於“樂”的一段著名的論述。這是說音樂的主要內容是從“事親”(侍奉雙親)“從兄”(服從兄長)兩者中得到快樂的,這樣音樂就使人產生一種快樂。快樂一產生就會抑製不住,無法休止,以致會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起來。

孟子強調道德內容是音樂感人的實質,說明音樂感人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強調音樂內容的道德性,這是儒家的傳統。孟子將仁、義、禮、樂並稱,他所謂樂,實質就是仁義道德之樂。但他肯定音樂感人的自然性,可謂抓住了音樂欣賞的特點,是很有認識價值的。

“手舞足蹈”一語,即由本章“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化用而來。“手舞足蹈”形容喜極的情狀。

1949年8月28日,毛澤東在《為什麼要討論白皮書》一文中說:

美國英國這一類型的政府是資產階級一個階級向人民實行專政的政府。它的一切都和人民政府相反,對於資產階級內部是有所謂民主的,對於人民則是獨裁的。希特勒、墨索裏尼、東條、佛朗哥、蔣介石等人的政府取消了或者索性不用那片資產階級內部民主的幕布,是因為國內階級鬥爭緊張到了極點,取消或者索性不用那片布比較地有利些,免得人民也利用那片布去手舞足蹈。美國政府現在還有一片民主布,但是已被美國反動派剪得很小了,又大大地褪了顏色,比起華盛頓、傑斐遜、林肯的朝代來是差遠了,這是階級鬥爭迫緊了幾步的緣故。再迫緊幾步,美國的民主布必然要被拋到九霄雲外去。(《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503頁)

1949年8月5日,美國國務院就中美關係問題發表了《美國與中國的關係——著重1944—1949年時期》的報告書(即白皮書),重點介紹從1944年到1949年期間美國對華關係。

這部報告書是艾奇遜國務卿在征得了杜魯門總統的同意後,組織國務院工作人員編纂的。全書包括正文八章,附件八章,外加收錄在內的《艾奇遜致杜魯門總統的信》及《中美關係大事紀年表》,共一千零五十四頁,約一百多萬字。

與白皮書同時發表的還有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致杜魯門總統的一封信。從這封信中,可以輕而易舉地了解到美國國務院發表白皮書的用心所在。

在信中,艾奇遜把國民黨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其自身的無能,以及聽不進美國的意見。可見,美國國務院之所以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分析其原因:一是對內平息國會中反對黨派和美國公眾就總統對華政策失敗而發出的指責,為自己辯護;其二,揭露蔣介石政府過去幾年與美國的實際關係,以表明國民黨政府的倒台主要責任不在美國政府方麵,而是由於國民黨本身的無能;其三,推卸美國政府支持國民黨打內戰的責任,對外重塑和平愛好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