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卷·九地篇·伍子胥豢養的刺客謀殺吳王
——運用與發展之二十一
抗大參謀訓練隊學員程國璠曾聽過毛澤東親自聯係軍隊情報工作講軍事辯證法的課程。他回憶說:1939年1月,參謀訓練隊在延安抗大正式成立。毛澤東先後三次到參謀訓練隊授課。
有一次,毛澤東在講軍事辯證法時,聯係古今中外戰爭情報工作實例,講到“敵中有我,我中有敵”。程國璠記錄中有:
毛主席非常重視情報工作,他在給我們講課時特別重視強調“敵中有我,我中有敵”的辯證關係。比如,他給我們講了伍子胥與他豢養的刺客謀殺吳王的故事,和當時剛剛發生的兩起轟動世界的間諜案。一起是以前蘇聯元帥、紅軍總參謀長圖哈切夫斯基為代表的十多名高級軍官,因被納粹德國收買叛國而被處決的間諜案(按:此案係德國情報機關利用斯大林的猜疑心理製造的一起冤案,前蘇聯已經將其查清平反)。另一起是國民黨炸開花園口,準備用黃河水淹沒日軍。結果由於國民黨內部有人告密,日軍連夜撤離,這次行動不但沒有對日軍造成多大損失,反而使花園口下遊豫、皖、蘇三省四十四個縣遭受嚴重的水災,淹死數十萬同胞兄弟,上百萬人無家可歸。毛主席用這些古今中外血的教訓告誡我們,在戰爭中,敵對雙方都十分注重采取“用間”來獲取對方的情報。“敵中有我,我中有敵”這種情況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我們時刻要保持警惕。(李人毅主編:《烽火歲月——程國璠文集》,春風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第11—12頁)
“伍子胥與他豢養的刺客謀殺吳王的故事”典故,《孫子兵法·九地篇》中曾經引用。孫武子說:“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這裏的“諸”,即吳國勇士專諸,伍子胥“豢養的刺客”就是指他。這裏的“劌”,即魯莊公時代的魯國勇士曹劌。孫武子的意思是:把士兵放到走投無路的絕地,他們就會像專諸和曹劌一樣勇敢了。
毛澤東引用刺客專諸的故事,不在於欣賞他的勇敢,而在於說明他是“敵中有我,我中有敵”的“臥底”和刺客。提醒參訓隊學員們提高警惕性。
專諸故事,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有詳細記載:
專諸,吳國堂邑人。當伍子胥從楚國逃亡到吳國的時候,他發現了專諸的才能。伍子胥見了吳王僚以後,用伐楚的種種好處來遊說吳王。吳公子光卻向吳王說:“那伍員的父兄,都死在楚王手裏。他勸王伐楚,隻是希望為自己報複私仇而已,並非真為吳國著想的。”吳王於是不伐楚國。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正想殺害吳王僚,因此自言自語道:“那公子光呀,他將有內謀弑君的意思,自然不能同他說對外大事的。”便介紹專諸給公子光。
原來公子光的父親是吳王諸樊。諸樊有三個弟弟,按照順序,大弟叫餘祭,二弟叫餘眜,三弟叫季劄。諸樊知道季劄最為賢能,所以不扶立自己的太子,依次傳位給他的三個弟弟,想在最後讓國給季劄。諸樊死了之後,便傳位給餘祭。餘祭死後,傳位給餘眜。餘眜死後,應當傳位給季劄,季劄卻逃走不肯即位,吳國人便立餘眜的兒子僚為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