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1 / 2)

假裝的和睦,掩蓋著心底對於戰鬥的渴望,仿佛聽見冰層碎裂的聲音,釋放出被壓抑著的希冀。

呂端然識趣地不敢再多言。

文正道還想再勸,但見長恭帝滿臉的毅然決然,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他心中暗暗想著,作為一國之君,一個有血性的男人,陛下也許是一時衝動,冷靜過後,自然會做出正確的決定。

這時,一直在旁,久久沉默著的馮子康開口道:“陛下,臣有本奏。”

馮子康今日南書房覲見,是為了向長恭帝回稟春耕的各樣事項。農業是國朝的基礎,春種秋收,很受長恭帝的重視。碰巧文正道和呂端然聯袂而來,拿著北省光烈侯的水災奏報請見長恭帝。否則,以馮子康正四品司農寺少卿的官位品階,是無法與中書令和尚書令這兩位行宰相職的朝廷重臣一同在南書房議政的。

長恭帝看他一眼,道:“講。”

馮子康沉聲道:“陛下,水災過後,村莊良田盡成澤國,幸存的百姓痛失家園,生活無著,隻能背井離鄉了。這樣數量龐大的流民無論去向何處,都是一個棘手的難題。也許不該以惡意來揣測人心,但是,北省若是安置不了,流民們會不會往京城來?若是沒有準備,措手不及之下,京城極易引起混亂。”

馮子康話語中暗藏深意,在場之人皆非泛泛之輩,馬上便意識到了嚴峻性,若是光烈侯有意引導流民前往京城呢?

流民脫離了官府的管理,身份不明,輾轉無序。如果真有大量流民湧向京城來,必須提供給他們飲水、飯食,單隻這一項,京城便要承受巨大的壓力,更遑論治安,秩序等諸多問題。

長恭帝皺眉,冷笑一聲,眼中迸發著怒火:“原本朕隻是懷疑千淩江水道決溢,事有蹺蹊,如今,朕可以肯定,這必是光烈侯的詭計。”

既可以向朝廷索要賑災銀子,又可以利用流民破壞京城的安穩和太平,一箭雙雕,隻是苦了為了生存而顛沛流離的百姓們。

文正道思索了片刻,道:“陛下,事關重大,的確需要未雨綢繆。臣建議,若是有流民到來,必須安撫,不得驅逐。戶部即刻撥款,大量購買糧食,布匹,火油,太醫院儲備藥物,控製水源,以防環境髒亂爆發瘟疫。”

呂端然接口道:“是否在城外開闊處設置屋舍,安置流民?同時,禦林軍要加強京城的巡防,還要嚴密注意京城裏各商戶的情況,嚴令禁止生活必需品和糧食蔬菜囤積居奇。”

長恭帝點點頭:“可行。文卿和呂卿的意見可擬明旨發下,並送達周邊二十三城。令各城太守做好準備,積極應對。不過這些都治標不治本的法子。”

馮子康想了想,道:“陛下,距離京城三百裏之外的穆城,雁城,戚城,山嶺之間,溝壑縱橫,樹木叢生,地廣人稀。臣前去查看過,那裏雖然地形地貌較為複雜,但是氣候溫暖濕潤,隻要將土地平整,治理為耕地,是可以種出糧食的。臣提議,可以把流民遷移過去,入籍新地,一來,可以安置;二來,可以開墾,對百姓,對國朝,都好。”

能夠給予流民一處容身之所,安安穩穩地生活,自然比盲目地四處流離要好得多。

但文正道並沒有馬上附議,為官多年,他深深地清楚,朝堂上官員的一句話,有時候能夠左右許多百姓的身家性命。所以在做出決定的時候,不可輕率,要謹慎。他凝視著馮子康,問道:“馮大人,才剛你提到,這一片山地,位於穆城,雁城,戚城,這三座城池之間?”

馮子康走向南書房西側牆,那裏懸掛著一副連國地域圖,抬手指了指當中的一處:“那片土地就在這個位置。”

文正道眯著眼看了半晌,又問:“占地多少?”

馮子康答道:“約莫十萬畝。”

“是否適宜百姓居住?”

馮子康沉吟片刻,道:“文大人,坦率地說,那一處的地形地貌以山嶺為主,地勢不太平坦,若非如此,那處也不會人跡罕至。但是自來開荒者都是艱苦的,必須做出犧牲的,所以才會有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說法。”

文正道點點頭,似是讚同馮子康的想法,接著他又問:“從治理耕地到種出糧食,需要多長時間?”

“首先需要選擇適宜的地塊進行平整,所謂適宜,便是有利於灌溉排水,防風固沙。土地平整好之後,要進行熟土回填,以滿足農田耕作。下官料想,至少需要兩年的時間。”

“那麼這兩年的時間裏,遷移至那一處的百姓們的生活還是得依靠朝廷的供給。”

馮子康想了想,道:“是。這兩年,百姓們隻是付出勞動,而沒有糧食的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