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秦淮河上(1 / 2)

然而,或者真的是因為明孝陵是集合了百家的大成而鑄就的,氣勢恢宏這些遠超關外三座盛京皇陵。隻是對於如今江寧府究竟是有多美胤礽就覺得自己不知如何回答了,皇後對於自己的教導一直都是,國事為重享樂為輕。

“太子乃東宮,如今在陛下身邊還是要以國家大事為主才是。今後就算是有美色在前,但是當東宮已經是有了足夠的權利後,就是傾城之姿也是不在話下,因為那個時候的胤礽已經是掌握了整個天下。”皇後這樣一番話,無非也就是希望胤礽能夠學好,畢竟作為皇太子這個位子不好坐。自古,那些沒有成功登上皇位的皇太子,從來就是刀下亡魂。

而胤礽也確實是做到了皇後所說的,“當時孤與皇阿瑪並沒有夜遊金陵城,所以孤也是不知道。不過若是到了秦淮河後有機會,孤與大阿哥和三皇弟一道去看一看這秦淮河的美。”這樣子,也算是就揭過去了祭拜明孝陵這件事。

三個皇子在商討今後的去處,而皇帝還在秉燭批改奏折。當初在桃源縣視察天妃閘,皇帝見水勢湍急,征詢了河道總督靳輔的意見後知道能夠執行自己的策略,所以下命改堤壩為草壩,另設七裏、太平二閘,以分水勢。

皇帝離開桃源縣後就乘坐了龍舟,兩日的時間,龍舟沿著大運河南下過高郵、寶應諸處,皇帝在龍舟裏見民間田廬多在水中,“梁九公差人將這份信件給靳輔送去,另外在讓掌舵的將船停下。”皇帝如今南巡本來最重要的就是要視察民情。

如今沿江南下才過高郵,還沒有到江寧府,看見的就是一片汪洋。皇帝就算是不怎麼清楚今年的水患也是能夠意識到事情嚴重了。但是皇帝也並非是不知情,皇帝這才剛剛從桃源縣離開呢。龍舟停了皇帝乃登岸步行十餘裏視察水勢,召當地耆老詳問災情究竟是多麼嚴峻,並命兩江總督王新命籌劃浚水通流。

好似又像是回到皇帝初到桃源縣一樣,知道災情嚴重皇帝召集靳輔等一幹在河務總督府能夠頂事的官。親自視察黃河北岸諸險工程,不過在桃源縣因為靳輔全權負責水患治理,皇帝本身也是讀了不少的《水河誌》。

所以皇帝與靳輔說話,完全就是可行的,同時還能指示靳輔,肖家渡、九裏岡、崔家鎮、徐升壩、七裏溝、黃家咀、新莊一帶皆吃緊危險之處,所築長堤與逼水壩須時加防護。

“以多渠道分洪泄流隻是一時之利,這並不是長久的辦法,雖然目前的危急是解決了。但是黃河水患不是一朝一夕,若是不能考慮到以後,這黃河水患是沒有辦法緩解的。況且若是遇見了河壩潰堤,那麼決口後四處泛濫的河水,更加危險。”皇帝一點點說出自己從書上以及是後來,從靳輔的奏折上看見的那些話,聯係到如今皇帝不得不多想些。

“陛下說的是,這治理河道需要的時間長,而幾乎是每年黃河以及淮河都會發大水,這些水患當真是不得不防備啊。不過,即便是如此,微臣也自當盡力為陛下解憂。”靳輔一直都是以治理河務為主,若是說已經逝世的於成龍是一把懲治貪汙的鋼刀,靳輔就是自理河務的好劍。

“不過,微臣等人已經是想到了法子啊,如今尚且還在實行之中,若是籌措得當,讓黃河水順勢東下,將淤積多年的河沙慢慢地衝走應該是可行的。”靳輔令人西去調查過,黃河西麵尤其是在太行山處,地勢居高然後突然間南下後,便攜帶了大量的的泥沙。

晉中一帶泥土缺少呈現千溝萬壑之貌,當靳輔得知後,想到黃河汙濁所謂泥漿水,怕是與晉中一帶的泥沙缺少不無關係。所以靳輔覺得應該利用地勢的原因,讓河水將泥沙衝走而不是讓他們沉積在黃河的河床上抬高堤壩。

黃河一日要攜帶泥沙,那麼河床便一日居高不下,而堤壩自然就是要更高。可是若是這樣,那麼河床太高,不利於河水彙入大海之中,一旦是遇見了大水河堤潰壩根本就不是什麼不能預料的事情。不過這件事雖然是能夠辦成,但是需要時間,同時黃河必須改道。

如今黃河的河床在齊魯之地,因為是進入了平緩之地,所以泥沙多同時河水流動緩慢,更本就不能將泥沙帶走。所以為了能夠將泥沙帶走,黃河改道是必須的,而且在何處修建堤壩也是一個大工程。更不要說的就是,如今國庫空虛。十年的三藩之亂,兩年的平定鄭氏。再加上東北如今被一群羅刹人所窺伺。

靳輔知道皇帝重視河務不假,但是在國土被侵犯與治理河務之間,靳輔更加相信皇帝是最終會選擇以戰爭來保衛國土,更何況遼東是愛新覺羅家的祖地。關外三座皇陵是埋葬了愛新覺羅家的祖宗,皇帝就算是再怎麼希望治理河務,也是不能將這件事拿來與河務比較的。若是連遼東都守不住,那麼燕京城隻怕是離亡國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