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過金陵論(1 / 2)

對於明孝陵的保護,在百姓心目中足以看出皇帝的仁慈。這也是緩和目前,朝廷與百姓之間矛盾極好的辦法。

過明故宮應天府的陪都,皇帝慨然久之,作《過金陵論》,表示要“取前代廢興之跡,日加儆惕焉”。

(歲在甲子,冬十一月,朕省方南來,駐蹕江寧。將登鍾山,酹酒於明太祖之陵。

道出故宮,荊榛滿目,昔者鳳闕之巍峨,今則頹垣斷壁矣。昔者玉河之灣環,今則荒溝廢岸矣。

路旁老民,跽而進曰:若為建極殿,若為乾清宮,階陛級,猶得想見其華構焉。夫明太祖以布衣起淮泗之間,經營大業,順天應人,奄有區夏。

頃過其城市,閭閻巷陌,未改舊觀,而宮闕無一存者。睹此興懷,能不有吳宮花草、晉代衣冠之歎耶!

昔人論形勢之地,首推燕秦,金陵次之。然金陵雖有長江之險為天塹,而地脈單弱,無所憑依。

六朝偏安,弗克自振。固曆數朝之不齊,或亦地勢使然也。明自文皇靖難之後,嚐以燕京為行在,宣德末年,遂徙而都之。

其時金陵台殿苑囿之觀,聲名文物之盛,南北並峙,遠勝六朝。迨成平既久忽於治安。萬曆之後,政事漸弛,宦寺朋黨,交相構陷。

門戶日分而士氣流漓,賦斂日繁而民心渙散。闖賊以烏合之眾,手燕京,宗社不守;馬,阮以囂偽之級沒,托名恢複,僅快私仇。

使明艱難創造之基業,未三百年而為丘墟,良可悲夫!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國家者,知天心之可畏,地利之不足恃,兢兢業業,取前代廢興之跡,日加儆惕焉,則庶幾矣!)

離開了孝陵後,返回曹府皇帝洋洋灑灑就寫出來在孝陵詠頌的《過金陵論》。

“梁九公,命人此篇給胤礽三人送去。”為帝王者,最主要的就是以史為鑒。太宗皇帝李世民說過,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隻是睿智如唐太宗,依舊還是沒有預料到大唐盛世會在唐玄宗手中落敗。

次日在府中皇帝接見官員時,再次囑托令地方官加意防護明太祖陵。

而後巳時三刻剛過皇帝起駕至江寧教場,觀各將軍、副都統、總兵等官及內大臣、侍衛等射箭。

八旗子弟若是連騎射都不會了,那麼如何能夠拱衛大清江山。看了胤礽以及胤褆和胤祉的騎射後,皇帝親射,十發九中,士民觀者數萬,踴躍歡呼。

皇帝在初四單獨召見了江寧知府於成龍,(小於成龍。)皇帝,在京即聞江寧知府於成龍居官廉潔,所以南巡至江寧,皇帝得到空閑便嘉獎於成龍廉潔,親書手卷賜之。

於成龍祖籍遼東,原為漢軍鑲紅旗人,後“抬旗”為鑲黃旗。其父於得水原任阿達哈哈番。隨清軍入關後,順治八年其家隨旗持“路引”圈占古北口外潮河川南關定居,後於得水被解職,於家隻好在正身旗戶韓姓家為奴。

沒有了於得水官職俸祿養活,於家到八間房後生活清貧,於成龍八歲時當韓家放豬的牧童,早些年沒有放牧時僅上了幾年私塾。後倚靠於得水早些年的同僚幫村進京讀書,卻未參加正科考試。

康熙七年,自蔭生於成龍被授直隸樂亭知縣。八年,調任灤州知州。從知縣到知州,於成龍僅僅用了一年,雖然灤州知州官職比知縣更高,但是灤州偏遠,窮山惡水比不上直隸風光。

在灤州為了解決用工問題,於成龍以逸囚當降調,樂亭民列善政,兩叩閽籥留。在灤州四年,康熙十二年,正好巡撫金世德考察官吏,於成龍被舉薦。

康熙十三年,於成龍被上官派遣緝盜,到了規定的期限於成龍依舊沒有捉拿盜賊,於是降調。好在巡撫愛惜於成龍的才能上書皇帝,請求皇帝在給於成龍一個機會,最後皇帝好在是答應了。

康熙十八年,遷通州知州。在通州擔任知州兩年後,二十年,直隸巡撫於成龍遷兩江總督,向皇帝推薦了通州知州於成龍。

正好江寧府缺員,於是曹璽上書皇帝,請求皇帝安排清操久著與相類者。正好於成龍是大廉吏於成龍推薦的,所以皇帝便令於成龍上任江寧府。

皇帝嘉獎了於成龍後,又提拔其為安徽按察使。召見了於成龍後,皇帝便完成了在江寧府的工作,同日,離江寧返京。嘉獎於成龍這番動作,就是皇帝為了警告江寧府那些官商勾結之輩。

皇帝想,自己在明孝陵的那番舉動足以對江寧府的官商勾結,造成震懾。明太祖朱元璋,對於官商勾結一直都是嚴懲不貸。尤其是江南沈家,沈萬三之流。

沈萬三本名沈富,字仲榮。其父,乃自湖州路烏程縣南潯鎮徙居平江路長洲縣東蔡村的沈祐。

沈萬三之弟名沈貴,字仲華,又號“沈萬四”。沈貴二子:長沈德昌;次沈漢傑,生於延祐七年,卒於洪武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