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湯若望一案(1 / 2)

“已故劉有慶子劉必遠,賈良琦子賈文鬱,宋可成子宋哲,李祖白子李實,湯若望義子潘盡孝俱斬立決。”

此案牽連甚廣,可以說湯若望一案,死人百餘不算少。因為處斬的日子需要再一次的協調,所以湯若望以及南懷仁被嚴刑拷打之後羈押在監牢。

後因京師地震,湯若望遇赦,隻殺了李祖白等五名欽天監官員。這裏麵也有太皇太後的手筆,當年昭聖太皇太後病急,全靠了湯若望的醫治。

倒不是太皇太後對於湯若望多麼感激,而後因為太皇太後知道,自己今後若是再有什麼疾病,太醫不一定能夠治好。

救下了湯若望,以後自己的身體或者能夠得到一個保障。

誰,不想能夠活的長長久久呢。位高權重的人,更是更加的惜命。

雖然最後鼇拜妥協,不殺南懷仁以及湯若望。但是,新曆法要被廢除。

時憲曆亦遭廢止,因為鼇拜的原因,楊光先乃出任欽天監正,吳明煊為監副,楊光先的官位高升代表著舊曆法的勝利,最後複用大統舊術。

舊曆法是大明時期的所著,已經行使了好些年,一直沒有人編排過於是誤差日益擴大。

湯若望因為遭受了一番嚴刑,最後不得不躺在病床上。而持新法之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等與持舊法之楊光先等交爭不已。

本來以為是自己勝利的楊光先,怎麼也沒有想到南懷仁居然冥頑不靈。康熙七年十一月,特派員察勘兩造實際觀測,證明新法優於舊法。

也是因為皇帝已經不能忍受作為幕後主事者的鼇拜,對於自己的挑釁,所以到了康熙七年皇帝終於等不及要下手了。

楊光先被革職,皇帝任命南懷仁為欽天監副,康熙八年鼇拜被革職後。於康熙九年複行時憲曆,經過這場鬥爭,新法終於戰勝舊法。

隻是,湯若望已經死。在生前,湯若望蒙受的冤屈,雖然皇帝再其死後已經洗刷了。可是南懷仁作為信奉耶穌的人,還是覺得湯若望不能被主接受。

這樣的事情,一點點的寒了南懷仁的心。

想要擺脫這些日子,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是也不是沒有機會不是,康熙十五年,隨著沙俄使團的來訪。

南懷仁覺得自己看見了希望,隻要能夠幫助耶穌會達成東方到沙俄再到歐洲的商路,南懷仁覺得自己就能夠得到主的救贖。

南懷仁在俄國使團逗留京師的幾個月間,進行了大量的翻譯工作。

他作為譯員,參加了中俄雙邊會談,並翻譯了一些官方文書,他將沙皇至皇帝的信。

及沙俄使臣與大清朝官員之間提出的12條談判綱領譯成中文,又將一些中文文件譯成拉丁文。

將這些東西當作是藍本,以此來取得兩邊的信任。隻是,南懷仁希望得到的東西,是耶穌會的更高職位以及上帝的聖意。

南懷仁希望給耶穌會士開辟一條從歐洲經過沙俄到達東方的交通線。

這也是耶穌會給出來的唯一要求,以沙俄為通道和橋梁,擴大歐洲在東方的力量。

為了耶穌會的利益,南懷仁在尋找進入莫斯科的機會。

因此他把由於受玄燁信任而得以掌握的清廷外交活動的情況,告訴了俄國使臣,以便讓沙俄使臣了解中方目的。

為了沙俄與耶穌會的利益,犧牲一些東方的利益,在南懷仁看來是可以的。

在尼果賴即將返國之際,南懷仁請尼裏賴帶一封信給沙皇。

他在信中強調,他通曉多種語文,為了基督教的利益,他本人願意為沙皇效勞。他還將他的拉丁文著作和《坤輿全圖》作為禮物贈送。

隻是,後來南懷仁的盤算,因為戰事的原因而被擱置。

此後大清與沙俄關係越來越緊張,最後發展到交戰,直到康熙二十四年才出現新的局麵,重開談判之門。

這也是南懷仁唯一的機會,就算南懷仁已重病在身,但對即將舉行的兩方談判會議的背景卻有著清醒認識。

他知道沙俄在歐洲連年戰爭,疲於奔命,不可能勞師遠征東方,因此隻可能在東方追求貿易利益。

而中這麼多年對於皇帝的了解,南懷仁清晰地認識到,玄燁這方麵既不要戰爭,也不要貿易。

作為皇帝玄燁的目的很明確,隻要求把自己認為屬於大清的土地與沙俄勢力隔絕,使這些地區安然無事。

更加重要的是,皇帝有些厭倦了這樣無休無止的戰事。玄燁主要目的是將蒙古和黑龍江流域封閉,不讓沙俄進入。

因此經過這些年的研究,南懷仁知道兩國不要戰爭、謀求和平是他們的共同目的,而這一目的也恰恰符合耶穌會的目的。

開辟羅馬-沙俄—東方陸路交通,以此來謀得黃金白銀,以及東方的香料。因此南懷仁想,如果耶穌會士能在這次邊界談判中進行調解。

自己能夠再有一次施展外交才能的機會,促其兩國實現和平,締結和約,那麼兩國都會感激耶穌會士,同時自己的地位會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