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繪製南巡(1 / 2)

“四阿哥身體如何?本宮瞧著四阿哥如今是有些瘦了。”看著胤禛精神有些不濟,皇後心中責怪自己竟然將孩子給忽略了。

胤禛眼角居然已經是泛著青黑了,“當真是沒有任何問題?”皇後顯然是有些不相信太醫的話。

“皇額娘,兒臣真的是沒有事的。”胤禛沒有想到,自己到元章殿,等著自己的就是太醫的問診。

雖然知道胤俄是有些靠不住,隻是沒有想到這才第二日,自己的事情就被皇後知道了。“你這孩子,怎麼凡是都自己瞞著呢?”

“如今你這樣,皇額娘心中難受啊。”

“皇額娘,兒臣總是覺得有些心神不寧,所以想著抄寫佛經也是好的。”胤禛的話一出,皇後就更加覺得有必要求一道平安符。

……

“下官以為,師承黃公望的王翬可以擔當此大任。”禮部全權負責找尋畫師,來繪製南巡圖。因此禮部尚書將自己的侍郎,侍中們全部集中一起隻是為了集思廣益。

“此人下官也是略有耳聞,不過雖然是師從黃公望,可是後來確實從師二王。”此言二王,乃王鑒以及王時敏。

王鑒出生官宦世家,也是繪畫世家。祖父王世貞是晚明著名文人、鑒藏家和顯宦。

官至南京刑部尚書,精古詩文,與李攀龍等並稱“後七子”,為文壇盟主。一生收藏古物,爾雅樓中藏書萬卷,書畫文物無數。

除了為官之外王世貞自己還畫畫,著有有《弇州山人四部稿》、《藝苑後言》等。

而王鑒其父王士驥,萬曆十七年進士,官吏部員外郎。

王鑒出身於這樣一個文學世家和官宦門第,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文化教養和藝術熏陶,“締歲即好點染”,“自幼習董熟耳。”

王鑒學畫早年由董其昌親自傳授,董其昌向王鑒表示“學畫唯多仿古人”,於是後人都知王鑒“時從董宗伯、王奉常遊,得見宋元諸名公墨跡”。

之後王鑒便小有名氣與同族王時敏齊名,王時敏曾題王鑒畫雲:“廉州畫出入宋元,士氣作家俱備,一時鮮有敵手”。

而與王鑒同族的王時敏,乃明代大學士王錫爵孫,翰林王衡獨子。以蔭官至太常寺少卿。王時敏係出高門,文采早著。

遇大明傾覆,王時敏鼎革後,家居不出,獎掖後進,名德為時所重。

與王鑒一樣王時敏畫學董其昌,少時親炙,得其真傳。於黃公望墨法,尤有深契,暮年益臻神化。

而師從二王的王翬,能夠被世人稱讚也不是沒有緣由的。

因為師從兩家,所以王翬他所畫山水不拘於一家,廣采博攬,集唐宋以來諸家之大成,熔南北畫派為一爐。

王翬在王時敏、王鑒發展南宗畫派的基礎上,借鑒北宗的某些技法,比較全麵地對山水畫傳統進行整理,形成具有綜合概括性質的法則。

王翬將黃公望、王蒙的書法性用筆與巨然、範寬的構圖完美地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華滋渾厚、氣勢勃發的山水畫風格。

因而他所畫的江南小景往往生趣盎然,清幽靈動。也是因為王翬擅長江南景色,所以才會被推薦出來。

“王翬雖然是大家,不過,我以為楊晉也是不錯的。”

“楊晉師從王翬,難道此二人不是一派麼?”戶部侍郎提出來楊晉後,就有人立即的反駁。

“雖然是如此,可是漢人不是有話說的是,青出於藍勝於藍麼?楊晉難道就不能勝過他的老師不成?”

“既然都是推選的是王翬極其弟子,那麼你們便去看一看,此人是不是能夠但當此大任?還有,是否願意為陛下效命。”

雖然大清建國數十年,也是兩朝帝王的天下,可是禮部尚書可是知道的,不少的漢人還是不願意屈從皇帝。

怎麼說,窮酸秀才最是清高。尤其是儒家的不受嗟來之食,更是被一些腐朽文人所推崇。作為禮部尚書,自然不能給皇帝找不痛快不是。

“大皇兄,恭喜你啊。”五月二十三,康熙二十六年丙辰,皇帝到底還是指了戶部尚書的嫡女給大皇子,算是遂了惠妃的心。

作為兄弟,幾個年紀稍長的兄弟也隻能向著自己的大哥道喜。

“嗯,為兄也不推脫了。”大皇子可以說是真的有心動的意思。雖然是沒有見過真人,但是皇後顯然是更加懂自己的庶子的心思。

皇帝下旨的當天,伊爾根覺羅氏的畫像就有皇後差人,送到了大皇子的手上。

“大皇兄,要不那天,我們去見見皇嫂,可是好?”能夠說這話的,是三皇子胤祉。作為三弟,雖然前麵有兩個兄長。

可是,胤祉因為年長的緣故,到底還是有了些脾氣秉性的。不過如今貿然開口,也僅僅是因為,好奇自己未來的皇嫂是什麼樣子。

“行了,這些話是能夠隨便胡說的?”皇太子很顯然就顧忌更多,到底兄弟之間是差了三歲,雖然皇太子與胤禛這個四阿哥關係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