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黃河堤壩加固(1 / 2)

潘季馴說築堤工作有四種,而作為向潘季馴學習的靳輔,在他的總方針下,把具體措施分為八個問題,每題一疏,所以就成了八疏。

靳輔的八疏,皆冠以經理河工第幾疏,從第一到第八。

如第一疏總講清江浦至海口的淤泥問題,就是疏浚黃河下流。從清江浦至雲梯關,因為地勢平坦泥沙淤積。

河堤每年加高,而每一年河床要增五尺。如此河堤加高,河床增高,但是河水泛濫依舊還是不能製止,最後造成的結果就是永無止境的加高堤壩。

堤壩一旦是過高,高於房舍,河堤一旦被衝毀,那麼兩岸百姓是比隻能被河水湮滅。

除了潘季馴的束水攻沙,靳輔覺得在河的兩旁離水三丈,各挑引河一道,使黃、淮下注,新舊河合而為一也是可行。

再以新挑之土築兩岸大堤,南自白洋河,北自清河縣,兩者皆東至雲梯關。

雲梯關至海口還有百裏,其中近海二十裏,湖大土濕,不能施工。但是待到十月河床河水顯露,就是行動之日。

除去近海二十裏,餘下的八十裏亦盡可能加以疏浚,築堤束水。這項計劃二百天內完成,每天出動十二萬三千多民工。

第二疏講挑疏清口,這是關於修治上流淤澱的設想。

洪澤湖下流自高家堰西至清口,是淮河與黃河相會之處。靳輔與其他人認為下流雖治,而上流有淤澱之處不及早疏通,定然會成為舊患。

所謂的治標不治本,就算是下流再好,上遊泥沙久積則淮水直下之時難免阻滯散漫之患。

因此主張在小河兩旁離水二十丈,各挑引河一道,分頭衝洗。

第三疏講的是高堰坦坡,加修堤岸。培修七裏墩、武家墩、高家墩、高良澗至周橋閘靠近洪澤湖的殘缺堤岸。

下築坦坡,使水來至此平漫而上,順縮而下,不致怒激崩衝。堤一尺,坦坡五尺,夯杵堅實,其上種草。

那麼此地的泥沙,以及堤壩定然因為有植被而更加堅固。

這個想法是靳輔在視察是,發現一旦是有樹木或者是有草的地方,雖然是有缺口,但是泥土不散而堅固。

於是,靳輔覺得這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好辦法。

第四疏講包土堵決,以前堵塞黃河、淮河各處決口,一律用埽,既費錢又不耐用。

靳輔提出築土禦水的方法可改為密下排樁,多加板纜,用蒲包裹土,麻繩捆紮而填之,可省費用一半,而堅固又大大超過下埽。

第五疏專講挑運河,把運河的河身挑浚,決口堵塞,使運河暢通無阻,免去百姓盲目加墊。百姓尤其是運河兩岸的人,依靠運河生活或者是買賣。

所以運河若是出現危機,百姓會上報河務府,但是同時也會自發行動。隻是很多時候,這種法子都是無用。

所以,為了避免以前那種盲目的行動,不但是得不到好處,而是增加治理河道的困難。

自清口至清水潭二百三十裏,靳輔商議後覺得皆須大為挑浚。以所挑之土傾於東西兩堤之外,西堤築為坦坡,東堤加培堅厚。

如此,能夠保住運河在淮安府的周全,至少是明年無大礙。

靳輔八疏其中有四疏講治黃治淮,一疏講治運河,皆以詳呈。其餘講治河管理,而治河管理不是治河,而是治人。

如籌集錢糧,裁並河官,選賢任能及設兵守護等等,全部都是針對河道治理官員貪墨所提出來的應對方法。河道潰堤,躲在貪汙。

八疏之要提出來之後,對於靳輔用上萬百姓來休整河道這件事,眾多大臣反對。“此番正值三藩,陛下若是答應,隻怕是民心不起啊。”

姚啟聖不讚成靳輔的決定,是修正運河,治理黃淮有必要。這是肯定的,但是凡事都有輕重緩急不是。

當年秦始皇以百萬征夫修建長城,功在後世千秋萬代,這是好事。但是卻因為徭役過重,使得大秦二世而亡。

隋煬帝修建大運河,當真隻是為了遊玩江南,而沒有如今漕運打算?隻怕也不是,隻是使用百姓不能接受的方式,注定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三藩之亂以大清不足十萬的八旗,定然是平定不了的。因為戰事,皇帝一麵征徭役,一麵加賦稅,若是再廣征百姓修建河堤,隻怕不用吳三桂騎兵,大清不過二世了。

“此舉卻有不妥之處,所以才會令諸位愛卿想出更好的措施。”皇帝需要的是辦法,不是需要反對的聲音。最後,在靳輔的八疏之上,將使用的人數改為三分之一。

而像是愚公移山以人力擔土是不可能的,用木車推土倒是不錯。有了策略皇帝也支持,之後便是實施。

清口是黃淮兩河交彙之處,雲梯關又是淮河、黃河的入海必經之路。開清口爛泥淺引河四道,疏浚清江浦至雲梯關的河道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