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皇太子迎接父親(1 / 2)

而噶爾丹軍雖然是一時慌亂,但是很快在大軍兩翼使用火槍的配合下,五百人就將偷襲的清軍擊敗。

作為戰事的挑起方,阿刺尼也是沒有想到自己居然會如此慘敗,看著四處逃散的士兵,阿刺尼隻能逃走。

如此,九千人的隊伍更亂。很快噶爾丹的大軍殺到駐紮地,看著自亂陣腳的清軍,“皇帝若是看著這樣的士卒,隻怕是再無氣焰。”噶爾丹不禁感慨道。

率眾衝向四處奔走的逃兵,大殺清軍。一個時辰後,阿刺尼所率領的士兵三分之二投降。準噶爾繳獲大車五百多輛以及全部輜重。

其餘的三分之一,隨著阿剌尼等人被迫逃走,在奔逃了一夜後,阿刺尼到了漠南科爾沁。皇帝駐紮後,就接到了阿刺尼戰敗的消息。

本來是打算將其按照逃兵斬首示眾,隨後皇帝想到阿刺尼一死,若是蒙古其它部落認為自己太過嚴苛,從而軍心不穩還是得不償失。

最後,阿刺尼被皇帝降四級調用。但是,皇帝自己心中已經決定,事後秋後算帳。

初戰不利的消息傳到京師,皇帝此時已經駐紮在了烏蘭布通。皇後在慈寧宮率領後妃向皇太後請安,皇帝出征還是在蒙古,皇太後心中擔憂可想而知。

“大阿哥的書信,惠妃收到了。那麼以後就多到慈寧宮走一走,皇太後跟前也是需要後妃孝順的。”

納蘭夫人已經是一個月在宮中兩次,這對於皇後來說不是件好事。後宮之中雖然是女眷沒有前朝約束多,但是也不是世家夫人想來就來的地方。

所以,這一次大皇子平安後,皇後希望惠妃能夠適可而止。

皇帝到了烏蘭布通後,麵對眾將士再次強調,各路大軍會合前不得與噶爾丹交戰。皇帝希望能夠給噶爾丹,率先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的震懾。

皇帝希望噶爾丹能夠輕敵,如此這就是先機。所以,皇帝再三說大軍陸續前進,朕亦親征,姑勿與戰,以待各路軍至齊發,毋致失利。

皇帝宣布以皇長兄、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命皇長子胤禮為副將,出古北口北上,以皇弟恭親王常寧為安北大將軍,簡親王雅布、信郡王鄂劄為副將,出喜峰口。

因為大皇子安全,所以皇帝覺得令自己的庶長子出兵隨軍,並非是壞事。以後,大清至少是要平定的其它有異心的人。

所以作為賢王,大皇子今後是定然要好好的為今後的皇太子效命的,那麼皇帝如今就需要為皇太子,栽培一個得力的將軍。

其它幾路兵馬還包括阿拉尼部的殘餘部隊,科爾沁方向的大軍,盛京和綏化方向等的大軍。

左路軍就是裕親王與大皇子的軍隊,出古北口。右路軍就是恭親王常寧的大軍,皇帝要求出喜峰口評叛。

皇帝的意思,兩軍從左右兩翼迂回北進,消滅噶爾丹軍於烏珠穆沁地區。康熙親臨博洛和屯指揮,除了左右兩翼大軍。

同時令盛京將軍,吉林將軍各率所部兵力,西出西遼河、洮兒河,與科爾沁蒙古兵會合,協同清軍主力作戰。

右路軍北進至烏珠穆沁境,率先遇噶爾丹軍,在交戰中常寧發現,敵我雙方武器差距太大,最後戰局對大清不利。

“你快南回,向聖上稟報,說噶爾丹手中紅衣大炮,以及火槍不少。”常寧沒有想到,居然是自己先遇見噶爾丹,但是現在的情況,也是不容常寧後退。

“將軍,我軍已經損失一千士兵,若是照著這樣的速度,隻怕後果堪憂。”作為副將能夠給常寧的建議,那就是南下撤軍。

“再等一等,等到傳令兵從卡爾回來後,知道了聖上的聖意後,再行決定吧。”常寧隻是右軍大將軍,皇帝親征的情況下,怎麼能夠違背皇帝的意思。

若是皇帝要求此時作戰,常寧也隻能遵守。不然,還能如何呢?

不過好在皇帝也知道,這樣下去隻能是自己損失更多,所以皇帝下令右軍南退。右軍撤退,噶爾丹乘勢長驅南進,渡過西拉木倫河。

噶爾丹的大軍如今失去了阻攔後,與早已經就在烏蘭布通的準噶爾人彙合。“既然噶爾丹手下的人,火槍更多,那麼傳令左路大將軍,小心行事。”

就在噶爾丹率領大軍全部達到了烏蘭布通後,裕親王率領的左路軍也進至烏蘭布通南,但是卻並沒有與噶爾丹相遇。

“右路軍停止南撤,與左路軍會合,合擊噶爾丹於烏蘭布通。”皇帝下令兩路大軍彙合,皇帝自己同時也在調兵,與左右兩路大軍彙合。

皇帝親自率領大軍五萬,帶著武器前往烏蘭布通。其中紅衣大炮五十門,已經若幹的火藥,還有更多的火槍的彈藥。

同時皇帝並派兵一部進駐歸化城,伺機從側擊噶爾丹皇帝決心,要在此地活捉了噶爾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