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宗皇帝一朝,定下規矩皇子可封親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的宗室貴族,每代都有一嫡子可承襲規定的爵位,這叫做“襲封”。
康熙二十三年皇帝思前想後,覺得若是皇子們冊封太大不宜於朝綱。於是規定,對親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減一級。
例如,原來親王嫡子以外的各子皆可封為郡王,今改為貝勒;郡王的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為貝勒,今改為貝子。
經過了四年的時間之後,皇帝綜合了前朝的奪嫡紛爭以及內鬥造成的損失。康熙二十七年皇帝又規定,應封爵者。
在二十歲要經過國語和馬、步射的考試,優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級封爵。劣者,降兩級。
大清雖然入關不足五十年,不過像大明王朝紈絝子弟做派的貝勒或者是貝子等宗室不少。若是功封、恩封和考封等三種途徑取得這些爵位德後世也還罷。
反倒是宗室之中,以襲封為主的皇家子弟,一點點的開始不再看重老祖宗當年打江山的那些艱苦與品質。
隻要能夠襲爵,能夠一年有朝廷的俸祿養著。最後,能夠在京師還能夠過下去,玄燁就發現自己的子侄們或者是叔伯們一點不在意自己被人輕視。
但是,皇帝不一樣。經曆過早些年的文字獄,《明史》案牽連一千人,雖然是有大清要殺雞儆猴的意思。
不過,看著後輩不成器,難當大任皇帝也是心中焦急就隻能自己想著法的逼迫皇家子弟去學習。至少,看家本領也是不能丟的。
宗人府早在五阿哥年滿十五的時候,就已經提出來了,要求皇帝冊封皇子。不過那年正好是皇帝在給皇太子選太子妃,所以這件事就被擱置了。
如今,時間上雖然是不足五年,不過皇帝當年也並不是不打算冊封皇子。所以,二月的時候,過了龍抬頭皇帝接了宗人府宗正的奏折。
皇帝接了奏折,前朝也明白皇帝的意思。這件事,就是水到渠成的促成了。一向是這樣的事情,以索額圖這個太子外家人為首。索額圖開口了,大家也明白怎麼做。
三十七年三月,一場皆大歡喜的朝會之中。皇帝下令以宗人府與內務府和禮部,三方合作將第一次冊封諸成年皇子的儀式務必辦好。
皇帝的冊封聖旨上,皇長子胤禔因為年長,也因為從軍出征噶爾丹被封為多羅直郡王。皇三子胤祉為多羅誠郡王,胤禛、胤祺、胤祐、胤禩俱為多羅貝勒。
皇帝下令冊封皇子的同時,立下皇子所在八旗之位。多羅直郡王,皇帝以正白旗為冊封。三阿哥胤祉,皇帝以鑲紅旗為其所在旗族。
而四阿哥以鑲白旗,入主。五阿哥因為皇太後與當初隨帝出征,這一次被皇帝安置在鑲黃旗。胤祐這個七阿哥如今的多羅貝勒,被皇帝冊封在滿洲正藍旗。
而至於年紀最小,卻已經十七的八阿哥。胤禩雖然出身低微。不過,也因為胤禩的聰慧,所以皇帝便也是高看八阿哥一眼。這一次,胤禩在正紅旗。
皇子們十六就是成年了,所以祖製說是皇子們十五可以大封。胤俄與胤褆正好十五,不過卻不是成年皇子。
受封的諸皇子都是十六,參與朝事政務。但,九阿哥十阿哥兩個人,雖然是在前朝行走。但皇帝到底還是沒有將差事交給兩個人,皇帝也不放心。
因為冊封皇子之後,皇子們要出宮建府分撥佐領,各有屬下之人。所以,就算是為了皇後著想,皇帝也必然不會這個時候,將十阿哥大封封出去。
而隨著分封皇子的發生,在皇位儲君之間皇帝不能避免的事情,是必然會發生的。郡王貝勒的增加,必然相對削弱太子的力量。
同時,諸年長皇子有權有勢以後,加劇了與皇太子的矛盾。龍生九子,各子都有權勢。在皇家也是如此,太子是正統不假。
但滿洲人,一向信奉能者居之。皇帝就算是冊立了儲君,但皇帝也抑製不住諸位皇子對那個位置的想法。有想法的,諸皇子及其黨羽的共同打擊目標是皇太子及皇太子黨。
要在這個時候,如何的保住自己,又不能傷了兄弟之間的和睦。對皇太子是一次考驗,皇帝不會希望自己教導出來的太子是一個殘害同胞的惡人。
但,皇太子要保護自己,就必然要造成傷害。於是,在皇帝與儲君、諸皇子與皇太子之間的矛盾錯綜複雜,日益加劇。
隻不過,這些事情都隻能是未來的。如今,皇城內還沉寂在皇帝冊封了皇子們的喜悅之中。而後宮之中,惠妃與榮妃也總算是熬出頭了。
畢竟,被冊封的六個皇子之中,隻有兩個人是郡王級別。其餘的,都是貝勒爺。這說明什麼,說明後妃可以母憑子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