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蘇銘隻想做一個普通的傭兵的話,他隻要安靜的聽另外兩人布置好就行了。但他並沒有那樣想。他想的是成為傭兵團的領袖,然後借由傭兵團打造出一隻可以抗衡教會的勢力。
因此他必須在現在多多磨煉自己,讓自己多學一些有用的知識。如何打仗肯定也是其中之一,所以他才會在對方說出來之前自己先想出一個方案以作對比,好明白自己有什麼不足的地方。
蘇銘可不會自大的認為自己是個完美的人,做什麼都行。所以他現在做的事情是非常必要的,就算知道自己想的和那兩人有很大的出入他也沒有太過介意。
畢竟他才第一次做這樣的計劃,而且也沒有上戰場,根本不會有什麼損失可言。
他之後遇到什麼不懂的地方也問了出來,對方也給了他答案,雖然他還是覺得這個計劃不是絕對的妥當,還存在著一定的風險。但是仔細想想哪裏有什麼絕對沒有風險的計劃呢?
開戰本來就是風險極大的事情,現在人家已經把風險降到了最低。他還有什麼可苛求的呢?
其實蘇銘對於他看得那本兵書裏邊的話存在著一定的誤解,“十則圍之”的“十”他理解成了人數,當然這麼理解也沒有錯。不過若是能把它理解成實力會更好一些。
因為人數並不能代表實力。他們這邊的人數雖然不如對方,但若是真說實力的話,肯定不會比對方差,甚至數倍於對方。畢竟一般的農夫可沒有什麼戰鬥力啊,同時戰鬥的意誌也很薄弱,正麵交戰能夠起到的作用有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會成為弱點起到反作用。
伏擊的計劃已經完成,那麼接下來就看自己這邊會被分配到哪裏了。老實說,按照這個計劃來看,自己這邊不論被分配到哪一邊都一樣。
因為一開始隻是逼迫對方上山而已,對方在有突破口的情況下肯定會猛攻山丘。而山丘上的人也隻是做做樣子,對方一來就會逃跑。因此第一階段的戰鬥必然不會太過慘烈。損失也不會太大。
在損失不會太大的情況下,他就完全沒有必要去選擇任何一邊了。
而作為重點的第二階段,蘇銘則有些看不明白對方可能的突圍方向,因為從這邊的山丘看過去,對麵的山丘隻是一座普通的山丘而已。
一邊連接著道路,另外兩邊是平原,還有一麵則是和稍微矮一些的山丘相連形成了一個凹陷。
他們應該不會向凹陷那邊走吧,那邊既不能往吉斯城去,也不可能打通補給通道。而且還有可能陷入“凹陷”這個地利劣勢當中。
同樣的,一旁的道路也不行。他們好不容易衝到山上去,誰還會傻乎乎的往下邊跑啊。他們一下來同樣會處於地勢不利的包圍當中。在沒有水源的情況下,對方可不會這樣瞎折騰。那樣隻會把沒水這一劣勢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
而且他們這樣做自己這邊應對起來非常簡單,隻要守住大路的人退到這邊的山丘上就好了。另外三路兵馬適當的跟進一下就能再次形成包圍圈。到時候他們折騰得渴了餓了,自己這邊又拿到了地利的優勢。收拾起他們來還不是輕鬆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