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往大了說這裏地勢不錯,但往小了說,身處胡同巷弄中的飯館其實位置並不怎麼樣,不臨街,想要從大街上來到這裏還要七拐八拐的,不僅遠還容易串路,所以,幾乎沒什麼人知道這家小飯館的存在,也是因此,這裏的生意,從張老爹一直到張步凡,都不咋地。
也是因此,張步凡到現在都還是沒想明白,管琥那孫子他們當時怎麼會跑到他這小飯館來吃飯。
………………
那是他們第一次見麵,張步凡記得那……好吧,無論是從年紀還是其他各方麵來說,他都應該叫管琥一聲哥,或者叔都可以,不過和他們接觸久了,也被帶壞了,現在一想到那幾個人,一句“孫子”自然的就蹦出來了。
管琥帶著另外那倆貨第一次到這來,點的第一道菜就是魚香肉絲,當時吃著他做的魚香肉絲,管琥還很不屑的說菜不正宗,並且想要和他掰扯掰扯到底怎麼做才正宗來著。
不過很快的,他們的注意力就從那一桌子絕壁正宗的的川係家常菜上轉移到了他們手中的本子上,寫了很多字的本子,寫了個故事的本子,劇本。
三個人從一開始的一個人講戲兩個人聽,很快的發展成為了三個人一起討論,再然後演變成爭吵,主要的問題都集中在對角色的刻畫上,你說承強該是這樣的,他說高明該是那樣的,卻根本定不下來,即使是握有生殺大權作為導演的他,在這一刻說的話也不好使,原因很簡單,他當初弄這劇本的時候,其實也還沒有完全弄明白那倆東山小子到底該是什麼樣的。
或者說,大方向有了,但是細節缺失。
那個時候正是半下午,飯館裏除了那仨貨根本沒別人,張步凡本來呆在邊上百無聊賴的懷念著智能手機,卻被他們的話引起了興趣。
盡管剛經曆失去三個至親之人沒有多久,依舊傷心,然而畢竟是19歲的年輕人,好奇心最終戰勝了其他,飯館老板張步凡就這樣“不自量力”的湊了上去。
三人對於一個廚子忽然跑來摻和他們討論劇本這件事情感到驚訝和有趣,卻意外的沒有拒絕,於是,三人討論變成了三人討論一人聽。
再然後,他聽的有趣,腦子裏居然也有東西蹦出來,也不知道是臨時起意還是來自另外的記憶,於是,他也加入了進去,變成了四個人討論。
再再然後,變成了一個人拿著本子揮斥方遒,另外仨人聽著,而說話的那人,不是導演,更不是演員,而是一個……廚子。
再再再然後,那部叫做《上車,走吧》的電影順利拍了出來。
然而小導演還是小導演,小演員還是小演員,小廚子還是小廚子。
不,還是有變化的,對於那個小導演以及那倆小演員來說,小廚子不僅能做得一手“不正宗但味道還行”的飯菜,還能做編劇。
嗯,小編劇。
也是從那天起,張步凡眼中的“娛樂圈中人”,就變成了……
“嘿,孫子(zei,輕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