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來信自認為屬於忠厚老實一類人,我也自信自己是老實人。隻因為世事滄桑看得多了,飽經世故,有時也多少用一點機巧權變,使自己學壞了。實際上用這些機巧權變之術總不如人家得心應手,徒然讓人笑話,使人懷恨,有什麼好處呢?這幾天靜思猛省,不如一心向平實處努力,讓自己忠厚老實的本質還我以真實的一麵,回複我的本性。賢弟此刻在外,也要盡早回複忠厚老實的本性,千萬不要走入機巧詐變那條路,那會越走越卑下。即使別人以巧詐待我,我仍舊以淳樸厚實待他,以真誠耿直待他,久而久之,人家有意見也會消解。如果一味勾心鬥角,互不相讓,那麼,))相報就不會有終止的時候了。
至於強毅之氣,絕不可無。但強毅與剛愎不同。古人說自己戰勝自己就叫做強,如強製自己改正缺點,強製自己寬恕別人,強製自己做善事,都是自己戰勝自己的意思。如不習慣早起,就強製自己天不明就起床曰不習慣莊敬,就強製自己端坐肅立曰不習慣勞苦,就強製自己與士卒同甘共苦,強製自己勤勞不倦。這就是強了。不習慣用心專一而強製自己持之以恒、守誌不移,這就是毅了。不這樣做而企求以氣勢奪人,就隻是剛愎而已。二者看起來有些相似,但發展下去則相去甚遠,不可不細察,不可不慎處。
【評析】
聰明人首先應該是老實人。當然,老實不是迂呆,而是強調以誠為本。正女口曾國藩在這封信中所強調的,要“將自家篤實的本質還我真麵,複我固有”。老實與強毅也不矛盾。要善養強毅之氣,但強毅不等於剛愎自用。強毅是以心為本的義理之性。剛愎自用則是發乎血氣的生理之性,二者相較有天壤之別。
與人交往應酬須講究禮節
【原文】
凡與人晉接周旋,若無真意,則不足以感人;然徒有真意而無文飾以將之①,則真意亦無所托之以出,《禮》所稱無文不行也②。餘生平不講文飾,到處行不動。近來大悟前非。弟在外辦事宜隨時斟酌也。
——節錄自鹹豐八年正月十四日《致沅弟》
【注釋】
①文飾:文采、修飾。也指禮節儀式。將:領,出,帶。
②《禮》:是儒家經典“三禮”之一,為戰國至漢初期間儒家思想和禮儀論著的選編。
【譯文】
凡與人交接往來,如果沒有真意,就不足以感動別人曰然而徒有真意而沒有禮節儀式作為先導,那麼對人的真意也就沒有東西可借之表達出來,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的《禮論》一書中所說的無文不行就是這個意思。我生平不重視禮節儀式,所以到處交際不便,近來深刻省悟到了從前的不足,並且在實踐中加以改進。弟弟你在外邊辦事,應當隨時對這個問題甚鬥酌一番。
【評析】
曾國藩在篇中特別強調與人交往必須講究禮節,缺乏這一點即使對人真心真意也可能收不到好效果。這裏實際上說的是動機與效果,主觀出發點與客觀的方式方法相互統一的問題。
力戒長傲多言
【原文】
古來言凶德致敗者約有二端院曰長傲①,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麗訟②,即多言也。曆觀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敗家喪生。餘生平頗病執拗,德之傲也曰不甚多言,而筆下亦略近乎麗訟。靜中默省愆尤③,我之處處獲戾④,其源不外此二者。溫弟性格略與我相似,而發言尤為尖刻。凡傲之淩物,不必定以言語加人,有以神氣淩之者矣,有以麵色淩之者矣。……凡心中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則達於麵貌。以門第言,我之物望大減,方且恐為子弟之累曰以才識言,近今軍中煉出人才頗多,弟等亦無過人之處。皆不可恃。隻宜抑然自下,一味言忠信行篤敬,庶幾可以遮護舊失、整頓新氣。否則,人皆厭薄之矣。
——節錄自鹹豐八年三月初六日《致沅弟》
【注釋】
①長傲:恃長傲物。因自己的長處而看不起別人。
②麗(yto)訟:奸詐而好訟。
③愆(qidn)尤:過失。
④戾:罪、罪過。獲戾:獲罪,被人怪罪。
【譯文】
古來談到因惡德壞事的大致有兩條院一是恃才傲物,二是多言。丹朱不好的地方,就是驕傲和奸巧好訟,也就是多言。遍觀曆代名公巨卿,很多是因為這兩條敗家喪生的。我生來很有些固執的毛病,這也是品德中的一種傲氣吧曰不太多言,但筆端多少有些近乎巧詐。靜時暗中檢討自己的過失,我之所以處處被人怪罪,其根源亦不外乎這兩條。溫弟性格大致與我相似,而言辭更為尖刻。凡以傲氣淩人,不一定非以言語相加,有以神氣淩人的,有以臉色淩人的。……大抵心中不能總記著自己的長處,老想著自己的長處,就一定會從麵容神態上表現出來。從門第看,我的聲望大減,正擔心會影響到家中子弟曰從個人才識看,現今軍武中鍛煉出很多人才,我們也沒有什麼特別超過人家的地方。都不可倚仗。隻有兢兢業業,放下架子,把忠信篤敬貫徹到一切言行中,才多少能彌補一些舊時的過失,整頓出新的氣象。不然,人人都會討厭和小看我們了。
【評析】
這封家書的可取之處在於從根本上指出了克服“長傲”和“多言”這兩大弱點的途徑。一般地謹言慎行還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關鍵是要自省、自知。“凡心中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則達於麵貌”,或言語傷人,或盛氣淩人。真正認識到自己本無過人之處,虛心向下,謹言慎行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