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封家信中,曾國藩令曾紀澤兄弟以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四課相勉。並且具體規定,每夜以此四條相課,每月以此四條相稽。且令諸侄共守,全家共守,以期收到更大的成效。
應以好學與節儉為立身持家之本
【原文】
吾望爾兄弟殫心竭力①,以好學為第一義。……署中用度宜厲行節儉,近詢各衙門於,無如吾家之靡費者。慎之!
——節錄自同治十年九月二十八日《諭紀澤、紀鴻》
【注釋】
①殫心竭力:盡心盡力。
②詢:問。
【譯文】
我殷切希望你們兄弟能夠盡心盡力,把勤學好問作為第一件應盡的責任來對待。……你們在官署中的一切開支,應當力行節儉。我近來詢問各個衙門,相比之下沒有如我們這個家庭鋪張浪費者,你們必須謹慎為之!
【評析】
曾國藩在篇中強調,兒女應當把讀書做人作為一件重要的事情來看待。而生長於官宦人家的子弟更應勤儉節約而不要奢華浪費,隻有這樣才有可能成材。這是曾氏治家教子的一貫主張。
辦喪事不可鋪張
【原文】
一出家輒十四年淤,吾母音容不可再見,痛極痛極!不孝之罪,豈有稍減之處!茲念京寓眷口尚多,還家甚難。特寄信到京,料理一切……
開吊散訃不可太濫於,除同年同鄉門生外,惟門簿上有來往者散之,此外不可散一分。其單請龐省三先生定。此係無途費,不得已而為之,不可濫也;即不濫,我已愧恨極矣!
外間親友,不能不訃告寄信,然尤不可濫。大約不過二三十封,我到武昌時當寄一單來,並寄信稿,此刻不可遽發信盂。
——節錄自鹹豐二年七月二十五夜《諭紀澤》
【注釋】
①輒(zh0:gp)就。
②開吊:有喪事的人家在出嬪以前定期接待親友來吊唁。訃:報喪,也指報喪的通知。
③遽(J俅):急,倉促。
【譯文】
我一離家就十四年了,母親大人的音容笑貌不能再看到了,真是悲痛至極!不孝之罪,哪裏有稍稍減輕的地方。現想起北京寓所裏家眷還不少,回老家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特地寄信到京,安排一切。
舉行吊唁、散發訃文不可太多,除了我的同年、同鄉、門生之外,隻有門簿上有往來的才可散發,此外不能多散一份。這件事就請龐省三先生決定吧。這是因為沒有路費,不得已才這麼做的,千萬不能過濫曰即使不濫,我已非常愧疚了。
外麵的親友,不能不寫信告訴他們,但是尤其不可太濫,大約不過二十至三十封吧。我到武昌時,你們就寄一個名單來,並且附上信稿。不過,5見在還不可以倉促發信。
【評析】
在曾國藩的倫常觀念裏,他最重視孝道,因而平日十分敬愛自己的母親。他對於母親的去世,深感悲痛。然而作為一員朝中重臣,卻又在信中反複叮嚀其子在辦理喪事時,不管是“開吊散訃”還是“訃告親友”,都“不可濫”,絕不許鋪張浪費。當今某些一遇大事小事就比闊氣、講排場的人們,在讀到曾國藩這封家書時,難道不感到汗顏,甚或作一點反省嗎?
治家八事缺一不可
【原文】
初一接爾十六日稟,澄叔已移寓新居淤,則黃金堂老宅,爾為一家之主矣。昔吾祖星岡公最講求治家之法,第一起早,第二打掃潔淨,第三誠修祭祀於,第四善待親族鄰裏。凡親族鄰裏來家,無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濟之③,有訟必排解之④,有喜必慶賀之,有疾必問,有喪必吊。此四事之外,於讀書、種菜等事尤為刻刻留心,故餘近寫家信,常常提及書、蔬、魚、豬四端者,蓋祖父相傳之家法也?。爾現讀書無暇?,此八事,縱不能——親自經理輿,而不可不識得此意,請朱運四先生細心經理,八者缺一不可。
——節錄自鹹豐十年閏三月初四日《諭紀澤》
【注釋】
①寓:居住。
②誠修祭祀:是指虔誠地進行祭祀神佛、祖宗的活動。
③周濟:對窮困人給予物質上的幫助。
④訟:爭辯是非打官司。此處指爭執糾紛。
⑤蓋:表原因,相當於由於”。
⑥無暇:沒有空閑。
⑦經理:這裏指經手料理。
【譯文】
初一日接到了你上個月十六日寫的來信,得知澄叔已住進了新居,那麼在黃金堂老屋,你就成了一家之主了。從前,我的祖父星岡公最講求治家的規矩院第一,早早起床曰第二,打掃衛生曰第三,虔誠祭祀神佛祖宗曰第四,善待親戚鄰居,凡是親戚鄰居來我們家,沒有不恭敬款待的。他們當中有急難就一定給以周濟,有糾紛就一定予以排解,有喜事就一定前往慶賀,有疾病就一定去慰問,有喪事就一定趕去吊唁。除以上四條家規之外,對於讀書、種菜等事也最為時時留心,所以我近來寫家信回家時,常常提及讀書、種菜、養魚、喂豬等四個方麵的事,這都是祖父傳下來的家規。你現在正在讀書,沒什麼空閑,這八個方麵的事縱然不能——去親手料理,也不能不認識到它們的意義,具體的事就請朱運四先生留心經管。總而言之,這八個方麵的家規是缺一不可的。
【評析】
曾國藩在這裏重申了他家祖輩以來的“治家八事”,要求家人勤儉持家、讀書明理、敬事祖宗、善待宗鄰,以及讀書、種菜、養魚、喂豬等,這充分體現他堅守半耕半讀家風的一貫主張。
臨危遺囑院一意讀書:勤儉治家
【原文】
目下值局勢萬緊之際淤,四麵梗塞②,接濟已斷盂,加此一挫,軍心尤大震動,所盼望者,左軍能破景德鎮、樂平之賊,鮑軍能從湖口迅速來援,事或略有轉機,否則不堪設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