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郎君有王佐之才(2 / 3)

是故荀勖開始下黑手了。

適逢武帝問張華:“國家大事以後可以寄托給誰?“

張華回答說:“才德兼備而又與陛下是至親的,不如齊王司馬攸。“

到了現在,張華也對自己的這番話感到後悔。

這幾乎浪費了他人生中最寶貴的幾年時間。

齊王司馬攸是誰?

晉文帝司馬昭次子,晉武帝司馬炎同母親弟。

而且他還是過繼給沒有子嗣的司馬師的。

在當時,司馬師死後,本來是司馬攸繼承他的位置的,奈何司馬攸的老子是司馬昭,老子怎麼會在兒子後麵。

所以司馬昭做了皇帝。

照理說,司馬昭百年之後,該是把位置給齊王司馬攸的。

結果司馬昭自己有私心,將位置給了司馬炎。

好吧。

司馬炎是司馬攸的親哥,這個位置給他就給他了。

那若是司馬炎活得比自己短,那這個位置總該是他司馬攸的吧?

這不僅僅是齊王司馬攸的想法,也是當時大多數人的想法。

可惜

司馬炎的私心還是與他老子一般的。

即便是把他屁股下麵的位置給白癡兒子,也不會給他這個弟弟的。

兒子再白癡,也是他的血脈延續。

弟弟

是他老子的延續。

張華在當時說出那樣的話,無疑是刺痛了司馬炎的神經。

荀勖離間張華的陰謀得逞,外調他為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又兼任護烏桓校尉、安北將軍。

奈何張華確實是有本事的人。

他在任內招撫接納新歸附的人,各族百姓都感念他的恩德,馬韓、新彌等依山傍海,遠離幽州、曆代都不曾歸附的二十多個國家,都遣使朝貢。

當時幽州遙遠的少數民族臣服,邊疆安寧,糧食連年豐收,兵馬強壯。

憑借自己的能力,張華再次得到了自己的機會。

朝中議論想要讓武帝召張華回京任宰相之職,又想要為他進號儀同三司,卻遇到了馮紞的阻撓。

之所以張華會遇到這個馮紞的阻燃,也是因為張華曾在武帝麵前說過馮紞之兄馮恢的壞話。

馮紞深得武帝寵信,常陪侍在司馬炎身旁。

一次,馮紞與武帝閑談魏晉的軼事,借機向武帝說:“臣私下認為鍾會的謀反是太祖(司馬昭)造成的。“

武帝臉色一變說道:“你這是什麼話!“

馮紞脫冠謝罪說:“臣愚鈍瞎說,罪該萬死!但臣微不足道的意思,還可以再申述。“

“你還要說什麼?“

“臣認為善於駕車的人一定熟習馬力的盛衰,善於為政的人必懂對官吏控製適度,所以子路因好勝被抑製,冉求因退讓被任用,漢高祖子弟八個諸侯王都因過於寵信被夷滅,漢光武帝的諸將由於受抑而善終。

這並非為君的有仁有暴,也不是為臣的有智有愚,而是壓低與抬高,給予與奪取的不同造成的。

鍾會才能見識有限,而太祖誇獎太過,讚美他的謀略,宣揚他的名聲才略,授以大權,委以重兵,所以讓鍾會自認為算無遺策,功勳無比,飛揚跋扈,所以造成他謀反叛國的罪。如果太祖善用他的能力,從大的方麵控製他,抑製他的權勢,用各種規則約束他,那他就無法有叛亂的心思,叛亂的事也不會出現。“

司馬炎認可馮紞的話。

馮紞叩頭說:“陛下既然肯定臣的意見,應該防微杜漸,不要讓像鍾會之類的人再造成災禍。“

“當今還有像鍾會那樣的人嗎?“

馮紞說:“東方朔有句話:“談何容易“。《易經》上說“臣不密則*“。“

武帝讓身旁的人退出去,道:“你盡情說吧!“

“為陛下謀劃的人,大功著於天下,海內的人沒有不聞知的,據方鎮統轄軍馬的人,都在陛下該憂慮的行列。“

武帝沉默不語。

顯然,他是知道馮紞說的這個人,就是張華。

不久,武帝征召張華為太常,因為太廟屋梁折被免官。

這個太廟的屋梁為何折斷,原因就不可查了。

但從此,張華在武帝在位期間,一直以列侯的身份朝見。

直到晉武帝死後,賈南風上台,他這才重新走回權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