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不懂詩賦如謝台,見到楊珍這詩賦時,眼睛也是微微亮了起來了。
“好詩好詩,若是給太後這首祝壽詩,她定然開懷,並賜下珍寶。”
謝台稱讚,其他世家的人也紛紛出言稱讚。
楊珍的這首詩賦,雖然算不上太好,但是這樣的立意卻是極好的。
若是給太後,太後定然是十分滿意的。
而王生則是在一邊嗤之以鼻。
不是說楊珍的這首詩不好,而是今日的主題,原本就偏了。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上層統治集團已經出現了原始形態的祝壽活動。
《詩經》中所用“萬壽無疆”“南山之壽”這樣的頌句,在今天的祝壽活動中仍十分常見。
民間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美德,給老人祝壽是其主要的表現形式。
年高齡長者為壽,莊子說:“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古人有“六十為壽,七十為叟,八十為耄,九十為耋,百歲為星”之稱。
祝壽多從60歲開始,習慣以虛歲計算,且老人的父母均已過世。
開始做壽後,不能間斷,以示長壽祝壽重視整數,如60、70、80等,逢十則要大慶。
尤為重視80大壽,隆重慶祝老人高齡祝壽有“慶九不慶十”之說。
如老人過60歲壽辰,並不是整60歲才做壽,而是59歲,“九”取長久之意,認為九是最尊,最大的數字,希望老人從做壽開始越活越長久祝壽時,一般定於生日之日,要設壽堂,向被慶賀的長輩老人送“壽禮”,還要舉行一定的拜壽儀式,參加壽宴等等。
壽宴
六十歲始,然而現在的太後,估計正值虎狼之年,最多不超過四十歲。
一個四十歲的人,卻有一群人給她張羅壽宴。
便也是這個謝台什麼都不懂,才有臉開下去,而世家為了自己的利益,想要利用太後,對此也是視而不見。
若是這個壽宴真的開了,那最後尷尬的,肯定是太後。
這楊珍做下祝壽詩,當真是有趣。
不僅如此,太後今日在渭水莊園召見了如此大臣,如此多世家的人文學巨擘。
這事情是絕對瞞不過皇帝的。
當然,太後也沒想著瞞著皇帝。
她或許是想要借這件事,逼迫皇帝讓步。
在這個時候,皇帝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忍讓,讓太後的勢力進入朝堂,默認了太後幹政。
第二個,則是不容忍。
這個選項便是與太後決裂,讓太後成為皇宮中的一個標誌,一個符號。
而標誌與符號,隻是看著的,沒有什麼權力。
這兩個選擇。
若是孝子的話,當然是選擇第一個。
若是皇帝實力很弱,諸王實力強勁的話,他也會選擇第一個。
但是
以王生對皇帝的了解,他絕對不會選擇第一個。
他會選擇第二個。
在這裏,便不得不說一說,後宮幹政的邏輯性了。
後宮幹政起源不是在西漢初年。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女王現象就多如牛毛,最著名的,像衛國衛靈公的老婆大人南子,秦昭襄王的老媽宣太後羋女士,秦始皇的老媽趙女士,這都是後宮幹政的典型例子。
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多後宮幹政的例子,其實根本的原因在於,在古代專製體製下,家和國是不分的,家就是國,國就是家。
在部落形態下或者是封建形態下,家國不分的情況最明顯。
一個國家,幾乎可以完全看成是一個大號的家庭。
在一個家裏麵,爸爸和媽媽如果感情和諧,雙方又都非常懂事理,又怎麼會不把對方的意見看成是最重要的意見呢?
所以,強悍精明的老婆說了算,沒有什麼想不通的。
有經驗、有人脈的老爸死了,假如剩下的兒子們又團結、又聰慧、又勇敢、年齡又正好年富力強,那麼,肯定是這個兒子中的老大說了算,老媽、兒媳婦們一定是給兒子們看孫子、做做飯、出出主意,做兒子們的好幫手。
可是,沒有這麼理想的事情。
實際情況是,部落或者一個國家的老國王,經常是死得很早,基本集中在三四十歲,而新國王隻能是一個人,結果,剩下的就是名副其實的孤兒寡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