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輕輕揮了揮手,臉上倒是沒有說什麼。
“這些都是身為臣子應該做的事情罷了。”
尚書令王衍笑了笑,也沒有繼續說話了。
他與廣元侯,原本就不熟。
甚至可以說是敵人,雖然現在琅琊王氏已經沒有將廣元侯當做是敵人了。
但在大殿之上,也沒有必要表現得多熟。
時間一點一滴過去,距離大朝開始的時間,也是越來越近了。
淮南王,燕王,成都王,羊玄之....
這些人是一一到來。
終於,大朝的時間到了,殿外也沒有臣子入列,殿後大內官尖利的公鴨嗓也是喊起來了。
“陛下駕到~”
聲音出來,皇帝自然也就出來了。
司馬遹身穿龍袍,身形雖然瘦削,但眼神卻是鋒利異常,一身裝扮,已經是有王者之姿了。
“臣等拜見陛下,陛下萬歲~”
司馬遹坐在龍椅上,對著下麵的人揮了揮手,說道:“眾愛卿不必多禮,起來吧。”
“謝陛下。”
臣公們一個個起身,之後又坐到身側的蒲團上,正襟危坐。
皇帝與臣子坐而論道,也是皇權與相權,與地方關係的體現。
在中國的曆史上,秦朝之前,是原始部落以及後來的分封製度,但是秦朝做革新,開啟了中國曆史上的另一個時期,那就是封建時代,所謂封建時代者,一人當皇帝,天下大事決於一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底下沒有比皇帝更大的了。
封建時代的社會,是獨裁的,是一人獨裁的。
曆史進入了封建時代,皇權作為一個新的東西,必然需要一些另外的東西來進行搭配,於是,士大夫階層相伴而生。
假如皇帝代表皇權的話,那麼士大夫,代表的就是紳權,相權,這些士紳階層,從皇權誕生起,就開始和皇帝一起作為統治集團的一部分。
士大夫,自從這個階層出現起,他的地位就是不斷變化的,而在秦朝建立之後到民國建立之前的兩千多年之中,這個階層的地位變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當然,紳權也就是士大夫的地位,和皇權的變化是密不可分的。
從曆史上來看,這三個階段分別是,從秦朝到唐朝;從五代到宋朝;從元朝到清朝。
在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皇權和紳權是相互共生的,也就是相互依存的,比如漢末三國的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到處都是他的學生。
這一時期,凡是在朝中做了大官的,幾乎全都是關係網極其複雜,即使是皇帝想要扳倒誰,也是很困難的,而同時,一個家族經常都是長盛不衰,比如隴西李氏,從秦朝做官做到了漢朝,到了唐朝,還有人認親戚,自稱是李氏後人。
三國時期的諸葛家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諸葛家族的先祖諸葛豐在西漢時期就是朝廷的大官,到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中,諸葛三兄同樣也是開枝散葉,勢力龐大。
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帝與士大夫的關係,說是“坐而論道”,就很形象了,因為皇帝雖然是一國之主,但是皇帝誰都可以做,士大夫並不是誰都可以做,比如三國時期的劉備是賣草鞋的,孫權是袁術手下的將軍,曹操更是宦官的養子,而當時的士大夫,當官的,幾乎全是來自各大家族。
在這種情況下,才會有東晉的“王與馬共天下”,才會有皇帝與士大夫“坐而論道”。
第二階段,那就是從五代到宋朝這一階段。
隋唐時期,五胡十六國戰爭之後,少數民族與漢人混血,變得再也不稀奇了,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還有唐朝的奠基人李世民,都有鮮卑族的姓名
隋唐時期,經曆了幾百年的大的戰亂,很多的原先的大家大族被殺光了,整個漢人的人口少了許多,雖然說這一時期門閥製度依然存在,但是這種情況在隋唐時期勢必會改變,其原因就在於長久的外族入侵不休的戰亂導致的社會結構的改變。
這一時期經過與異族的幾百年的互相征伐,原先的名門望族減少也是一個原因。
隋唐時期的關隴集團,是這一時期的門閥世家的典型代表,隋唐兩朝,都對這個集團進行了打壓,由此,這個從西魏宇文泰時期開始出現的門閥集團,逐漸消失於曆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