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布局後宮謀皇後(1 / 3)

把張道顯的修道理念總結一下,便是有五則:

第一是修道養德,內功外行。

修道為內在修煉,即內功;養德為外在行持,即外行。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修煉的進步,能夠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高尚的德行,同樣也會帶來修煉功夫的精進。反之,若德行不足,則與道無緣。昔秦皇、漢武貴為天子,畢生求仙,終不可得;而陳泥丸真人成道之前,不過是一個箍桶匠。可知修煉之道,不在貧富貴賤,道家所謂“煉藥無拘富與貧”,關鍵是看一個人有沒有德,故“道不妄傳”。

第二是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

道門以“道、經、師”為三寶,認為“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因道所以立經,因經所以明道。”

道,即修道,指以自身功修,參悟大道。

經,即讀經,閱讀祖師著作,印證已修。

師,即師傳,須要真師傳授,指明道要。真師指有真正實修功夫的明師,所謂“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

以上二者,是對個人內修而言。平時做功德,仍不可少。

第三是道法自然,靜者得之。

修煉之道,師法自然。“自然’之義約有兩層:

其一,自然而然不假人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強加個人意誌,反害功修。故須順天行事,天人合發,《陰符經》雲:‘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方合大道本體。

其二,因人而異,效驗不一。由於每個人體質不同,悟性(即理解能力)各異,即使師傳相同,其內修之效驗也不會完全一致。

如何才能做到合乎自然,要妙在於一個字——靜。

第四是自行修煉,無量度人。

丹道修煉,主張“自度度人”。首先要求個人潛心修煉,功成道備之後,就要顯跡於世,廣度有緣。一人行修,眾生受益。否則徒求自了,帶道飛升,於世無功,必遭天譴。

第五是至道不繁,守中為要。

大道至簡至易,至精至徽。《老子》曰:“少則得,多則感。”《黃庭經》雲:“至道不繁”。繁雜無緒,皆為道末,令人不得要領,故爾道家不取。修煉之學,是質而精的東西,以少勝多,直指大道。《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蓋愈趨簡單,愈近大道。司馬談論道家要旨說:“指約而易操,事少功多。”頗合修煉宗旨。

而王生則是在他的基礎上,再給張道顯加了三則,讓他的理論逐漸自恰,得以說服人。

分別是仙道貴實,理訣並重、和光同塵,借假修真、性命雙修,長生為基。

另外,要想說服人,就得立下典型,譬如仙神之流有誰,怎麼成的仙神,來曆如何,都一一說出來。

王生順帶將道教中的三清四禦、星神與四方之神的道教神話概念給張道顯說了一遍。

原本...

張道顯是要來說服王生的。

但是聽完了王生一番話之後,他直呼廣元侯真乃天人!

對於修煉的理解程度,遠勝於他。

“君侯明明對我道家修煉有如此高深理解,方才我那大還丹,對君侯來說,不過是粗鄙之物罷了。”

聽了王生一番話之後,張道顯臉上再沒有自得之色了。

現在的廣元侯王生,讓他感覺,這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啊!

“嗬嗬。”

王生沒有承認什麼,也沒有否認什麼。

道教經過了五千年的發展,在後世,神話體係已經是非常穩固了,並且幾乎沒有神明都有跡可循,而他的一套修煉手法,亦是能夠自圓其說。

如果騙不了人,那後世也就沒有那些氣功大師的市場了。

到新世紀前,尚且有氣功大師的市場,更不用說在西晉這個時代了。

“等你見了陛下之後,便好好與陛下說道這養生之道,陛下日理萬機,身子關乎國家,可是容不得半點差池。”

張道顯重重點頭。

“既然是君侯親口言之,那麼小道自然會竭盡全力。”

對!

竭盡全力。

最好每天能給皇帝吃一個大還丹。

那皇帝司馬遹的身體,肯定就倍棒了。

再與張道顯說了幾句,王生也沒有興趣和這家夥多說了。

道法自然。

這換做是修仙世界,這也就算了。

你跟我在曆史文裏談修仙。

王生要是信了,那就他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