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摸清家財(2 / 2)

到快傍晚的時候,他把自家在附近的家產都粗略的查看了一遍,心裏基本有數了。

遵義軍民府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四月二十九日設立,府署設於遵義老城,內設職能機構齊全,配知府、同知,管理軍、政、民、刑等各項事務,實行了與全國職官配置和工作方式的完全統一。府管一州四縣,即正安州、遵義縣、桐梓縣、仁懷縣、綏陽縣,包括今遵義紅花崗區、彙川區、桐樣縣、赤水縣、習水縣、仁懷市、綏陽縣、正安縣、道真縣等地域。當時今遵義地區的務川縣屬思南軍民府,湄潭縣、餘慶縣屬平越軍民府,鳳岡縣屬石阡軍民府。

遵義府設立後,實行流官治理,全境以遵義縣為中心,招收大量外籍漢民入遵義定居,以補充戰亂流失的人員,加強政權統治與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境內減少的人口逐漸增多,農業生產開始恢複,商業貿易與工藝技術、修造等各行業均得發展。

平播以後,明軍駐守遵義,承擔安全、防守任務;同時承擔耕種田土的責任,以替代俸祿。朝廷還允許“一人在軍,合家前往“,無妻室者皆予婚配。新開土地或無主田土雇人耕種,以作公費。

在整個遵義軍民府,現已開墾的田地有六百九十餘萬畝,水牛約一千五百餘頭。這其中土地大半是萬曆二十九年平定播州之亂後,漢民大量遷入後開墾的,現在各地還在陸陸續續的開墾中。其中軍田有九十餘萬畝,及衛所每名士兵30畝土地,這其中六畝是士兵的“冬衣布花”之費,自種自食。

而黎安明了解到,自家有田地一萬餘畝,都是上等田,算是本地的一個大地主了。

至於人口方麵,到上個月為止,除了本來的士兵家人以及流官的家屬外,遷移到軍民府的漢民已經超過六十萬人了,加上原播民,妥妥的超過了一百萬人口了。

隨著漢民的進入,中原的耕作技術進一步推廣,龍骨水平、筒車、鐵犁、鐵耙等新式農具引進和廣泛使用,提高了農村生產能力。農產品種類增多,黎安明發現,除了小麥、水稻等常見農作物外,軍民府內居然已經小規模的開始種植玉米了,本來他還準備大規模的引進呢。在現代黎安明隻知道玉米在中國的種植年份已經超過470多年了,他還真不知道這裏居然已經開始種了,本來他還以為一直在沿海才有呢!不過遺憾的是,土豆、番薯等農作物還沒有人種,看來他得派人去收購了。

此外,茶葉、蜂蜜、靛青等產量提高,農副產品向外交流速度加快,自由集市貿易規模增大,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與全國的交往日益密切。

銀錢方麵,黎文海經過幾年的奮鬥,加上管轄地有一個朝廷的銀礦和自家私開的一個小金礦,庫房有銀約十萬兩不到。然後就隻剩城裏麵的幾間店鋪了,基本上每月有一千兩銀子的進賬。

初看時,黎安明還被這些銀子給嚇到了,不過後來仔細一算,這點錢真心不多........

光是每年固定上下打點各級官員就得花費一筆不小的銀子,還不算平常偶爾的應急打點。除此之外,府裏每月消耗得也不小,更別說還得加上黎文海養的五百家丁了。這樣雜七雜八的算下來,黎安明真是嚇了一大跳,好像還真沒剩什麼了。

黎安明除了大概查看了一下自家的產業,他還順便去看看遵義駐軍的軍備,不過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看完他終於知道這支軍隊兩年後為什麼會全軍覆沒了。

整個軍民府武備庫,竟然隻有盔甲有三千七百三十餘副,軍服稍多一些,有七千二百餘件。此外合力弓五百六十餘張,弓弦七百七十餘條,大箭七萬七千五百餘支。腰刀三千二百餘把,長槍三千三百根,還有藤牌,把,狼筅,鉤槍。鐵尖扁擔,大棒若幹。馬鞍仗,轡頭,肚帶,滾肚,木絆,草鍘,絆馬繩等黎安明不認識的東西若幹副。這裏很多東西他都是第一次見,更別說認識了。

火器方麵有鳥銃三千七百餘門,手銃三百餘把,搠仗四百餘根,錫鱉七百三十餘個。火箭大概九千二百枝,箭簍五百餘個。油罩一百餘個,火繩一千二百餘根。還有藥管,鉛子袋,銃套,火藥,鉛子若幹。裏麵最寶貴的就是虎蹲炮二十三門,相應的配套還算齊全。除此之外,還紅夷大炮五門。

不過黎安明大概看了一下,很多武器都已經生鏽了,怪不得都說衛所兵沒戰力呢!

到傍晚的時候,黎安明才有些意猶未盡的結束了這次摸底之旅。

看來接下來有得忙了,不光要賺錢,還得造槍造炮,除此之外,還得訓練一支新軍才行。

“少爺,荃叔已經在等您了!”一路想著事情,二人不知不覺就快到府了。而吳洋遠遠的看見管家黎荃在朝這個方向張望著,不由得開口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