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呂布雖勇武有餘,但智謀不及,張揚雖有些文武之才,但也不堪大用,壺關畢竟處於包圍之中,士卒疲憊糧草殆盡。他苦苦支撐了半載,壺關守將不堪疲憊終於獻城投降,張揚、呂布慌忙逃離,並州天險盡失。我軍幾乎兵不血刃就把各郡城池拿下了,呂布選擇了跟高幹相同的戰術,奔赴匈奴王庭求救。
單於呼廚泉知道呂布勇武不敢得罪,又沒聽說過程閔,所以自然將呂布奉若上賓。
憶昔袁紹開辟河北,苦戰了近十載才得來冀、青、幽、並四州,然而袁紹棋錯一招竟然把河北基業拱手送與他人,袁氏轟轟烈烈的統治如曇花一現黯淡收場。改旗易幟、重設官員、籠絡人心、丈量土地,一切又都改弦更張。不單州郡地盤盡數便宜了程閔,就連袁紹的幕府宅邸也成了程閔的產業,自此新人換舊主,程閔至今都忘不了,當初高采烈遷居到袁紹的州牧府時,雕梁畫棟,錦繡華堂,數不盡亭台樓閣,婢女仆僮穿梭如雲,掾屬從事充盈房舍,這座州牧府可比當初許都的朝廷還氣派。
不過程閔和黃月英都是節儉之人,府邸雖大,卻把各處陳設器具一律更換,如今還是樸實無華的。
程閔終於能大模大樣挺直腰板號令整個河北了,他滿臉孤傲坐於堂上,聽著新舊屬下彙報著好消息,這種滿足感實在太舒服了。
此時此刻在堂上如履薄冰連連叩拜的不是別人,正是那位叱吒一時的黑山軍統領張燕,他終於帶著百姓們走出了深山老林,拜服到程閔腳下。據說此人原本姓褚,身形矯捷精於騎射,故而綽號叫“飛燕”,因秉承大賢良師張角的教義故而改姓張,此人當年擁數十萬農民軍,攻城略地馳騁疆場,與袁紹、公孫瓚鬥得不可開交,也算得一時之雄。不過現在跪在程閔腳邊卻像個怯官的老農,再也提不起昔日英氣來了。
“明公頒布政令,改易袁氏苛政。每畝田賦隻繳十分之一,河北能逢寬仁之主,又有氣壯山河之軍,我黑山百姓焉能不降?”張燕這番話雖然是溢美之詞,但也算捫心無愧。黑山農民軍名義上還有十萬人,其實大部分是老弱婦孺,真正能上戰場的不過十之程閔與袁紹對待農民軍的態度截然不同。除了黑山外,當年活動於河北的農民軍還有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等大大小小幾十支隊伍,都被袁紹剿滅了,當真是屍骨如山血流成河。可程閔對待農民起義卻不是斬盡殺絕,固然他是想保留這些人口種地供糧,但畢竟與農民軍的關係是結怨而不結仇。所以張燕誓死不降袁紹,卻可以接受程閔。
這會兒程閔完全一副勝利者的姿態:“昔者天下昏亂仁德不興,袁紹暴戾殘害百姓,逼得人沒辦法才造反。你今來降那是從善之舉。”
張燕叩頭謝道:“多謝朝廷寬宏、明公栽培。我身為黑山百姓之首,能為這十萬饑民尋條生路就已經很慶幸了……不過在下還有一不情之請。我那家眷妻兒久在深山,家鄉真定縣也沒什麼產業了,還請明公再開洪恩,準許我家小到冀州安家,讓他們享享富貴吧。”
此言一出,旁邊陪著的郭嘉、荀彧等人都用異樣的眼光打量著張燕——真沒想到,這麼一個賊頭還有此等算計。這不是享富貴,這是送人質啊!曾經擁數十萬兵馬的一個人物若不給程閔點兒把柄怎能平安終老?這老小子真會說話,明明是送人質,還要弄得好像求著程閔一樣。其實也不足為奇,都是曾經滄海品過世態炎涼的,大老粗也能曆練成聰明人啊!
程閔自然同意,順水推舟道:“如此也好,在鄴城安家吧,體麵宅邸有的是,將軍隨便挑!本官出錢為將軍整修。”
“不敢當不敢當……”張燕連連叩首,“若是沒有什麼差遣,在下就……”
“去吧去吧!早把家眷安排辦好,將軍也就安心了。”其實程閔自己也能安心。
看著張燕諾諾而退,想天下戰亂已持續十七載,曾經稱雄一時的袁術、呂布、公孫瓚相繼敗亡,本來輔佐曹操的我,如今已成為無可辯駁的河北霸主。然而一將功成萬骨枯,普天之下刀兵四起血流成河,加之災害、瘟疫、饑餓,天下戶籍人口隻剩原先的十分之一,無數生靈湮滅於狼煙之中……
隨後又討論了一下遠去匈奴的呂布,最終決定暫且不管他,先會鄴城再說。
然而回到鄴城,麻煩事就來了,程昱等人見河北四周已定,再一次勸我晉級王位,這一次理由冠冕堂皇的,什麼四海皆定,民心所向,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