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諸葛亮暗暗自得的時候,周瑜大兵康複,並建議孫權聯合諸葛亮一起征討曹丕,並且要求諸葛亮還回半部荊州。
而諸葛亮同意了對付曹丕,卻拒絕歸還半部荊州。
隨後孫權起兵那揚州,諸葛亮起荊州之兵打豫州,而隨軍司馬王甫曾提醒過他:“今東吳呂蒙屯兵陸口,常有吞並荊州之意,倘率兵徑取荊州,如之奈何?”。
諸葛亮是這樣安排的:“吾亦念及此。汝便可提調此事:去沿江上下,或二十裏,或三十裏,選高阜處置一烽火台,每台用五十軍守之。倘吳兵渡江,夜則明火,晝則舉煙為號。吾當親往擊之。”
然而諸葛亮大軍一路猛攻居然直接就拿下了大將於禁,曹丕恐懼不已,司馬懿用計遣使去東吳陳說利害,令孫權暗暗起兵。許事平之日,割江南之地以封孫權。
隨後又發精兵五萬,令徐晃為將,呂建副之,克日起兵,前到陽陵坡駐紮,看東南有應,然後征進。
卻說孫權接得曹丕書信,覽畢,欣然應允。
呂蒙點兵三萬,快船八十餘隻,選會水者扮作商人,皆穿白衣,在船上搖櫓,卻將精兵伏於船中。次調韓當、蔣欽、朱然、潘璋、周泰、徐盛、丁奉等七員大將,相繼而進。其餘皆隨孫權為合後救應。一麵遣使致書曹丕,進兵攻其後路,一麵先傳報陸遜。然後發白衣人駕快船往潯陽江去,晝夜趲行,直抵北岸。江邊烽火台上守台軍盤問時,呂蒙答道:“我等皆是客商,因江中阻風,到此一避。”說罷將財物送與守台軍士,貪財的軍士也就相信了,遂任其停泊江邊。
約至二更,中精兵齊出,將烽火台上官軍縛倒,暗號一聲,八十餘船精兵俱起,將緊要去處墩台之軍,盡行捉入船中,不曾走了一個。於是長驅大進,徑取荊州,無人知覺。將至荊州,呂蒙將沿江墩台所護官軍,用好言撫慰,各各重賞,令賺開城門,縱火為號。眾軍領命,呂蒙便教前導。比及半夜,到城下叫門。門吏認得是荊州之兵,開了城門。眾軍一聲喊起,就城門裏放起號火。吳兵齊入,襲了荊州。
另一麵曹丕手下大將徐晃領五萬大軍,攻打諸葛亮主力軍隊,隨後呂蒙的三萬大軍也殺了出來,與徐晃前後夾擊。
諸葛亮大軍以為呂蒙是來支援的,可是呂蒙大軍一見雙方大軍就開打,部分曹軍還是諸葛軍,反正見人就殺。
於是諸葛亮兩麵受敵,急忙撤退到司隸進行防守,呂蒙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諸葛亮的將士無心戀戰,逐漸離散。諸葛亮孤立無援,堅守虎牢關。孫權派人誘降諸葛亮,諸葛亮提出叫吳軍退兵十裏,然後在南門相見。呂蒙果然退兵十裏,等候諸葛亮投降。諸葛亮偽稱投降,在城頭立幡旗,假做軍士,自己卻偷偷地出北門向西逃去,隻有十多騎跟隨。
呂蒙知諸葛亮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北邊的通西川的小道回蜀,就事先派兵埋伏。
終於被被吳將潘璋部司馬馬忠圍捕,但是馬超居然突然出現救走了諸葛亮,隨後一路殺伐居然就逃回了益州。
隨後諸葛亮馬上與馬超反擊,奪回了半部荊州,而孫權知道已經無利可圖了,也就放棄了繼續攻擊,緊守半部荊州,不讓諸葛亮越過雷池一步,隨後又看守之前打下曹丕的半部揚州。
可以說這一戰,最大的勝利者是東吳的孫權,搶回了本該屬於自己的半部荊州,還搶到了曹丕的半部揚州。
而曹丕就相當於沒有勝敗了,他雖然丟了半部揚州,可以他卻得到了司隸,他也算是保了個本。
而諸葛亮可就損失大了,不僅還給了孫權半部荊州,借連司隸都丟給了曹丕。
……
而此時的程閔卻正麵臨著一場猝不及防的陰謀中!
這場針對程閔的陰謀早在程閔出征的時候就已經安排了。
在程閔出征之前,郭嘉曾與李儒單獨見麵了一次,那一次交談了許久。
郭嘉說道:“主公如今恩德於百姓,四海之內萬眾歸心,所有諸侯都已經自立為王了,可主公就是不肯進級王位,這可如何是好啊?”
李儒說道:“主公正陷於天人交戰之苦,待他理清了,自然會出來麵對,不必憂心!”
郭嘉問道:“現在最關鍵,就是他何時才能出來麵對,時間緊迫我們等是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