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罌粟花曆史(1 / 1)

12:罌粟花曆史

罌粟的種子由阿拉伯商人攜入我國後,唐朝時已經在一些地區種植了。

罌粟花,灰綠色的莖,花朵碩大,朝天收攏,每一朵都像承接天露的玉碗。它還有一個淒美的名字:虞美人。

虞美人謝了以後,留下一個青青的葫蘆似的果實。大的像拳頭,小的也如雞蛋一般。這時候,就可以開始收獲有毒的汁液。這種活兒,通常需要兩個有經驗的種植農合作。

一個人在前麵,左手托著煙葫蘆,右手持刀。輕輕用手在果客上劃出刀痕,好象尖銳的指甲刮傷皮膚。片刻之後,罌粟的漿液就從傷口沁出,剛滴出來的時候,像蒲公英的汁,是乳白色的。見到陽光,就緩緩地變做粉紅、緋紅、醬紅……直至血痂般的深紫色。

這時,後麵的種植農相隨而上,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扶助煙葫蘆,右手的中指沿著凝固為半固體的煙漿一抹,把它收集進隨身攜帶的容器。

在收獲的季節,每棵罌粟的果實,在早晚之間,要被切割兩刀。

大約半月之後,青葫蘆已經遍體鱗傷,內裏的漿液榨取一幹,所有的血液都已淌盡。表皮皺縮,枯黃幹朽,像魔鬼遺棄的襯衣。

在石器時代末期,就有用罌粟治病的記錄。那時的人憑著樸素的感情,一定喜歡這種外形美麗而功力深厚的藥品。在公元前五世紀的記錄中,古老的阿拉伯人,就把罌粟籽磨成粉,鋪在焦熱的岩石上,讓撒哈拉的烈日,將罌粟烤出嫋嫋青煙。他們圍成一個圓弧,追趕著煙霧,吸食這種讓人身心歡暢無比的氣體。

不說外國,就說中國。唐玄宗開元年間,陳藏器撰《本草拾遺》,其中寫到:“罌粟花有四葉,紅白色,上有淺紅暈子,其囊形如箭頭,中有細米。”

唐詩裏也多有詠及。直接寫有“罌粟”二字的有李貞白的《詠罌粟子》,以及無名氏詩《石榴》:“流霞色染紫罌粟,黃蠟紙苞紅瓠犀”。

此外,李白詩《妾薄命》“昔作芙蓉花,今為斷腸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對此,近人鄧之誠先生考證道:斷腸草即指罌粟花。

唐朝人雍陶寫了一首《西歸斜穀》:行過險棧出褒斜,曆盡平川似到家。萬裏愁容今日散,馬前初見米囊花。這裏的米囊花,就是罌粟花,也叫鴉片花。

到了宋朝,罌粟正式進入醫書,注明可治療嘔吐、下痢、腹痛等雜症。

蘇軾有詩:“道人勸飲雞蘇水,童子能煎鶯粟湯”。其弟蘇轍,還有一首《種罌粟》的詩:“罌粟可儲,實比秋穀。研做牛乳,烹為佛粥。老人氣衰,調肺養胃……”

當然,它作為詩,沒有什麼大的意境,但它說明了當時舉國上下,是把鴉片作為補品服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