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六道召書(1 / 2)

鳳州,深夜子時。

夜風蕭瑟,刮得蜀軍的營帳呼呼作響。

淩楓在豐州城深感前路渺茫,而蜀國東征軍大營裏亦是茫然無措,氣氛異常沉重。

被灰塵染得土黃的蜀軍營帳外,跪著一群麵色凝重的部將,他們在向營帳內祈求。

“將軍……”

“別說了!”營帳內的回應沉悶而雄厚。

“可是……這已經是今日的第五道召書。”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如若真有第六道召書,那便是我李穹佐命該如此。”

“可是將軍……”

“夠啦!”

……

整件事情透露著詭異,而這一切都得從宋太祖揮軍蜀國說起。

公元962年二月下旬,壬戌紀年北宋建隆三年。

繼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發動“陳橋兵變”後,已是過去兩年,正值北宋內部穩定,宋太祖趙匡胤有意重現“秦皇掃六合”的豐功偉績。

他聽取門下省侍中趙普的建議,放棄攻打以契丹大遼為盟友的北漢,轉而發兵十萬之眾,由高懷德時任平西大將軍,潘仲詢為行營都監從征,自汴京行軍至鳳翔,駐軍宋蜀兩國邊境的天興城。

後蜀國主孟昶(chǎng)察覺北宋有兼並蜀地的意圖,本欲上表宋太祖趙匡胤以示臣服,卻被樞密院王昭遠自比諸葛武侯的慷慨陳詞所勸動。

遂命兵部侍郎、武德大將軍李穹佐為東征大將軍,於蜀國東麵的鳳州邊關抵禦北宋大軍,並命樞密院王昭遠為副參將協同作戰。

再命樞密院孫遇和興州軍參將趙彥韜,即刻攜“聯盟文書”出使北漢,爭取聯合北漢形成南北夾擊之勢,把握主動權討伐北宋。

卻不料趙彥韜叛變投靠北宋,將“聯盟文書”轉送至宋太祖趙匡胤手中,宋太祖遂以“聯盟文書”為出兵借口,命高懷德即刻發兵征討後蜀。

蜀軍被迫迎戰,與宋軍大戰於長青原。

兩軍激戰近月餘,蜀軍以鳳州、源州為天險,拉開戰線拚死相守,期間苦戰連連,大小戰事一波接一波,好似永無止息,雙方死傷慘重。

宋軍見戰況激烈卻不得寸進,便知事不可為,遂撤軍天興城以待時機,並擬戰報如實上奏汴京朝廷,請求宋太祖火速派兵增援。

李穹佐見宋軍撤,即命東征軍於鳳州梁泉城內休養生息,整軍待戰。

鳳州的抗戰還算順利,雖然戰況慘烈,但總算是擋住了強宋的虎撲之勢。

奈何蜀皇今日連發五道八百裏加急召書星夜宣召東征大將軍李穹佐回京複命。

一天之內五道八百裏加急召書,給戍守邊關的將士帶來了沉重的壓迫,而上一道召書就在一個時辰前。

為了蜀國,為了抵禦強宋,李穹佐已經接連抗旨五次。常言道‘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但眾人皆知,駁回五道召書已是極限,如若連抗六道召書必將被視為謀逆。

所以,下一道召書是否到來接與不接將顯得至關重要。

而對於可能即將到來的第六道召書,李穹佐和眾部將的處理意見不統一。故此,才會出現一眾部將跪求營帳外,和李穹佐僵持不下的一幕。

可他意已決,一眾部將隻能祈求上天憐憫,祈求蜀皇不會再傳第六道召書。但事與願違才是世間常理,蜀軍大營又迎來了第六道召書。

“聖旨到!”

“聖旨到!”

“聖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