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這樣的勢頭,她接連發表了後邊的文章,第二篇……第三篇……以至如開了閘的洪水一泄不可停止,在多篇文章中有兩篇老師又重點推薦給了學生,而且如第一篇一樣讓葛碧潭在課堂上朗誦。這裏有必要舉薦出來,以饗讀者,不然難免影響閱讀情緒。分別為:《文化是國家強盛的基石》、《從慘痛的教訓中崛起》。
文化是國家強盛的基石
--從漢初統治看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靈,是一個民族的人文基因,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名片。
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已被中央政府作為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文化的軟實力比起強大的軍事,強大的經濟硬實力而言,它展現的是一個國家人民的精神風貌,是軍事、經濟乃至政治的基礎。
中國曆史發展到盛唐可謂超級大國,以至延續到清朝前期,支撐起強大國家的是經濟、軍事實力,更是文化的力量,這一力量具體來說就是黃老的道家文化和孔孟的儒家文化。出世與入世這樣兩種似乎對立的學術觀點實際是兩種高超的政治智慧,運用得當都可以使社會安定,國家強盛。
漢初高祖至文景信奉黃老無為,修養百姓,不僅撫平了春秋戰國五百餘年間戰亂頻仍帶給老百姓的傷痛,而且在幾十年間使國家實現了富庶。今天免征農業稅,農民笑逐顏開。當下商品經濟已占主導地位,農業稅比率少到了個位數,文帝時完全的農耕經濟,三十稅一,可謂兩千年君主製度下最低稅率,如此給武帝積聚了足夠的窮兵黷武的財力。這番話的意義在於,我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軟實力是經濟發展的基石。如果漢初統治者不能正確選擇黃老作為治國安邦的理念,誰能保證劉邦不重蹈秦始皇速速滅亡的覆轍。難道秦朝的短命不與焚書坑儒蔑視文化現象相關聯嗎?
漢初君臣的共識共動,奠定了漢朝強大基業的基礎,他們之所以遵循了無為的方略,在於有強烈的民本意識,這難道不是儒家精神的深刻體現嗎?孟子曾言“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賤。”這是閃爍著萬道光芒的民主思想,在距離我們今天不太遠的古代,能有這種想法,雖不是儒家思想體係裏的主流意識,但也可以看出其先進性的一個側麵。儒家用世為民是漢初統治者的思想實質,道家無為是實現這一終極目標的形式。兩種文化的有機結合,塑造了一個偉大的民族---漢族。
儒家思想在之後的封建時代成為意識形態的主流,對於等級秩序的建立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那樣的秩序往往被今人唾棄,如果能以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認識還是有積極意義的。那時的哲人不可能超越農耕現實而誕生商品經濟條件下的民主思想。
君臣的尊鄙靠儒家學說維係,漢武帝數十年征伐匈奴,國力耗盡,身後給幼小皇帝留下一個爛攤子,得力於霍光的輔佐,才有了社會的安定。麵對皇權無覬覦之念,人性得有多大的約束才能做到,這就是儒家思想的力量,霍光上承周公,下起無數忠臣。周公倡導禮樂,規範社會秩序。孔子率領三千弟子研習禮樂形成儒家學說,給中華民族創造了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產。正是這份傳統文化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民族意識,使我們的民族以儒雅的特質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