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1 / 2)

老師憤憤不平中似有意猶未盡,沉思片刻後,接著又對國學熱與境外的孔子學院提出了看法,國學熱隻是一種表象,是一些人用以裝飾自己迷惑別人的一股風氣,正如一些學者談過的,國學不是讀點《四書》那麼簡單的,《四書》固然重要,但在國學裏僅僅是啟蒙的教程,離國學的稱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有多少人能沉下心來真真正正地研究國學,這樣的人用鳳毛麟角形容一點也不為過。這哪裏稱得上熱呢?熱隻是一種願望罷了。可悲的是電視的娛樂節目也把國學當作了娛樂的噱頭,國學不僅不可戰勝低俗的電視娛樂,反而被娛樂所利用,大大降低了國學在普通民眾中的神聖地位。國學之所以稱之為國學,就應該在國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可是現狀是什麼呢?國學被娛樂擠壓得幾乎無地可容,這種情形如果持續下去國學將在國內不存焉!幾代幾世以後,要想學習國學還得赴境外留學,這不是危言聳聽,孔子學院在海外的蓬勃興起,華夏傳統文化在世界範圍得以傳播,在少數國家,中國的傳統文化比在中國重視了不知多少倍,日本國就是這樣的典型,中國的國學在日本國弘揚到了值得敬佩的程度,從對唐詩收集這一點上日本比中國數量多,這種被外國珍惜被國內忽視的現象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日本人自唐以來學習漢學至今不衰,得到了什麼?國人將自己最值得珍惜的精神財富予以棄置,得到的又是什麼?難道這樣嚴峻的問題不值得深刻的反思嗎?傳統文化的命運實質上決定著民族命運的走向,實在令人堪憂?匹夫之責難以撼動世俗,世俗貽誤的是國運,娛樂者何日才能覺悟?說完這些,明顯可以看出,老師有一種釋然的輕鬆,這可能是鬱積心頭的長久怨氣,今日借此得以吐露,但輕鬆之際卻有連連的哀歎。

看到老師一副悲涼的表情,葛碧潭麵有愧色,本想得到老師的支持,沒想到勾起了老師的傷痛,所以她在老師歎息之後表示了歉意。老師沒有太多地在意她的道歉,反而對她創辦古風詩社的舉動給予了進一步的肯定,並且告誡她不論創辦成功或者失敗,對於傳統文化的熱衷是不可減少的,隻要心中的夢在,就要不懈地為之努力,哪怕隻在極少的範圍內傳承,也不至於中斷,相信總有一天會被重視起來的,因為傳統文化就是民族精神的基因,是華夏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標記所在,是民族複興的精神支柱,一定要相信這樣的預言。老師這番叮囑性的話語,深深地打動了葛碧潭與周浩的心靈,他們在這時有一種突發的感受,這位老師正是他們所要尋找的精神導師,兩人對視中的微笑正是這種心跡的表露,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不僅在他們二人的身上得到了應驗,老師也看出了這一點,在他們之間可以算做所謂的僅有的或者局限的傳承,不過他們都有信心完成繼承傳統文化的這一艱巨任務,在這一點上老師依重於他們,才講出了那麼多的肺腑之言。至此三人都變得歡暢起來,談了一些生活方麵的話題,臨別時,老師一再叮嚀,在審辦中遇到難處可以隨時找來,他都會給予鼎力幫助的,這樣的表態正是葛碧潭與周浩拜訪的現實目的,所以他們聽後很高興,但令他們更高興的是意外的收獲——與老師在傳承古代文化上有著共同的理想,這樣的知音是難以尋覓的。老師在講授文化史知識時往往表現出慷慨激昂的熱情,他們這時才有了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