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我爹傷了(3 / 3)

然後百草包裹埋藏山上,每年這個男孩生日前後都會取出來鍛造。

一直要連續鍛造十六年,也就是男孩成年時這把刀始鍛造成功。

這樣鍛造出來的一把刀,其實鋒利程度就已經不是經過漢地傳承的,那些所謂百煉千煉的刀能比的了。

我記得我爹給我看過的雜書中,對這種刀有多大量的推崇:

《貴州通誌·土民誌》:“九股苗所用之利刃,名曰雙環刀……造刃之法,子初生時,各親家送鐵一塊,匠人造成粗樣,埋入泥溝,每年取出冶煉一次,十六歲方成刃口。”

清嘉慶的《續黔書·苗刀》“苗人製刀必經數十煆,故銑銳無比,其試刀嚐於路旁,伺水牛過,一揮牛首落地,其牛尚行十許步才仆,蓋犀利之極,牛猝未覺也。”

清代陸次雲《峒溪纖誌》:“苗人年十六無不帶刀,其鐵自始生時煉至成童,故最為銑利,以黑漆皮為鞘,貌雖不利,鋒不可當。”

清代梁履繩著《苗刀歌》“刀首鏤錯裝金環,生漆塗柄纏麻管”,“苗人愛刀不去身,腰間展躍如有神。”

……

除此之外我至少還看過二十本兒以上,關於苗族苗刀有專門兒描述的書。

可以說,這麼造出來的苗刀,當真是鋒利無匹,可是卻失傳很久了。

那把牛耳型的短刀也是苗刀的一種,叫苗族尖刀。

那是在清庭多次調遣苗刀兵戰鬥之後,因見苗刀兵犀利無匹,而心生防備摧毀苗刀傳承後,苗族人轉而使用的短刀。

苗族尖刀是短刀的一種。

刀長一尺二,向外曲凸,刀背隨刃而曲,兩側有兩條血槽及兩條紋波形指甲印花紋。

刃異常犀利,柄長三寸至四寸,用兩片木料,牛角或獸骨夾製而成,以銷釘固定。

這短刀估計也是用傳統苗刀的打造方式打造的,要不然怎麼可能扛得住我爹的陰氣這麼來回的侵襲。

所謂守不可久。

我爹和這個阿虎的爭鬥之中,始終受製於他的兩把利刃和犀利無匹的刀法。

終於還是在又一次連續躲過了四次攻擊之後,被摸著邊了。

要說這阿虎就是個普通人,可他卻能發揮出遠超正常人的攻擊力。

這種武術這方麵兒發揮出的能力確實真是相當驚人。

我爹被一刀幾乎了斷胳膊,可還是依靠的那種怪異的扭曲能力躲開了。

躲得開第一刀,躲的開第二刀,卻不能躲開第三刀。

在阿虎看來就是乘勝追擊,第一刀能劃開袖子,第二刀就能斬斷胳膊,第三刀就可能砍著脖子。

我爹果然在快速退後了幾步之後,被一刀砍到了胳膊上。

一陣鮮血紛飛,淡金之中透著殷紅的血濺了阿虎滿刀滿臉。

我爹受傷了,本在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

麵對如此敵人,想要不受傷,太難了。

而他噴出的鮮血卻瞬間腐蝕了那兩把刀不受陰氣影響的刀。

同時也在把阿虎的頭頸燒出深深的窟窿。

“啊呀!”

他刀法犀利,可是最終卻死在被他所傷的我爹,噴濺而出的淡金色鮮血之下。

我爹一把扯住阿虎就要散去的魂魄,塞進口中,胳膊上的傷也就止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