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主,貧僧法號德元,想討口飯吃。”德元走向前,向一個店員說到。店員看著德元,他眼裏的德元就是一個髒和尚。“我幫你問問老板。”店員一臉嫌棄看著德元,盡量和德元保持距離。
過一會老板過來了,看著德元,並不像是自己店員所說是個多髒多醜的和尚,德元看起來還是整整齊齊的,就是衣服有些髒了。
“大師,從哪座寺院來啊?”店主倒是有些恭敬。
“貧僧來自菩羅寺。”德元自然是畢恭畢敬。而老板聽罷倒是有些慌了,菩羅寺,這座寺院倒是鬧出過一些不太好的事情。
“哦哦,菩羅寺啊。阿泰給這位師傅取點幹糧過來。”老板不太願意和德元繼續交談下去,老板也是有些佛家的信仰,所以對菩羅寺的醜聞還是比較清楚的,要不是這點對佛家的尊重,可能老板早就將德元趕出去了。
拿到了化來的齋飯,德元吃了起來,沒想到第一次化緣就這麼順利,德元飽足之後,便在公園的長椅上睡著了。
淩晨三點過,公園傳來了一個小孩的哭聲,正是這麼湊巧,小孩的哭聲驚醒了德元,還是有些倦意的德元尋找著哭聲的來源。聲音越發刺耳,德元意識到有些不太對,當然,他用一團佛光護住了雙耳,過濾掉了很多雜音,傳進耳朵的隻有小孩最淳樸最本質的哭聲。
終於,他發現了小孩,此刻哭著的孩子也發現了德元,突然就不哭了,很有靈性似的。德元將孩子輕輕抱起,孩子見了德元也甚是喜愛,不停的對著德元揮舞雙手,臉上的笑容,是多麼讓人陶醉。
孩子的胸口掛著一塊佛家的吊墜,上麵刻著一個龍字!
那是德元第一次見到龍山,不,當時孩子並沒有名字,而龍山這個名字正是德元為他取的,德元看小家夥兒可憐,便帶在了身邊。
從此,每天的化緣,念經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也慢慢大了,耳濡目染的間接修習佛法使小龍山有了一些佛家的開緣。
一年後,德元並沒有選擇回菩羅寺,而是繼續留在了A市,他時常去A市的多處寺院宣揚佛法,慢慢在A市也就聞名了。而跟著他的小家夥也漸漸成長起來,A市的多處寺院高僧為他祈福,從那時起,龍山與佛的淵源就已經確定了。
這一年,龍山六歲了,也就是說德元已經下山六年了。菩羅寺是不會尋找曆練未歸的僧人的,也就是說菩羅寺已經放棄了德元,但是德元常年向外來的僧人打探菩羅寺。六歲的龍山對佛的悟性很高,年僅六歲,在德元的調教下,在那麼多佛經的滋養下,贏得了A市所有寺院聯合舉辦的論佛。一下子在佛家中出了名。
龍山的名氣,需要的當然是更高深佛法來維持的,龍山需要進步,當然也有些不懷好意的僧人盯上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