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話,謝寶樹很是佩服他。
因為不是誰,都能放棄自己真人的名號的。挑水真人在武當山上,挑水那麼些年,心境早已經平和下來。名號什麼的,在他眼裏,不值一提。
挑水真人喃喃說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伴。功名存於心,創焦慮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創煩惱之情增。”
韋陀菩薩眼神一變:“看樣子,你道門,是真的不管你了?”
挑水真人根本就不放在心上,天下沒有不讀書的神仙。所有道教祖師都是勤奮好學,積學成聖的。他在武當山上挑水的時候,還是經常看書的。他每天念《三皈依》時便會提到“皈依經”:“無上經寶,當願眾生;生生世世,得聞正法。”
祖師的正法就在道經中,所以研讀道經,的確利於修行。不過,隻是研讀而不實行,這樣對修行是沒有幫助的。他修行,能淡泊名利。
一個真人的名號罷了,又不是非要不可。
提到道門這一流派,許多人對它或許沒有太多深刻的認識。在人們的印象中,對它最直接的了解大概就是:它是我國本土的一大宗教流派。
大唐曆史上的道門,則是以道家學說為主幹,講求長生不老畫符驅鬼。
道門創立後尊老子為教主,遵道貴德。故有學者說:“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謂此身根法幻化,業不可逃,壽終有盡,道教獨欲長生不死,變化飛升,其不信天命,不信業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
道士們的生活大多都是比較清苦的,因此,這也給人們造成了一定的誤解,認為:若是想要修成正道,就必須摒棄各種物質追求。
事實上,這其實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觀念。
道門是一個追求濟世救人與提升自我修養的宗教流派。在道教信眾看來,大道本源是衍生萬物的根本,他們遵循“道”與“德”兩大自然規律。並且,在這個規定的基礎上,運用陰陽五行的自然法則,來達到趨吉避凶,完成個人生命和社會的安泰和諧,從而,達到永生的最高追求。
首先,道門弟子追求的是現世的安穩和快樂,他們不但追求身體的健康,同時,也追求精神方麵的健全。其次,才是長壽和永生,以及得道成仙等其它的終極追求。
人們對道門修行的另一個認知誤區就是:道家弟子必須遵循各種清規戒律,他們必須像佛門弟子一樣,戒色、戒葷腥、戒酒肉。他們必須清心寡欲,從而,
才能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然而,事實上道家是肯定合理的人倫欲望的,其中,就包括對財富的追求,以及婚姻、子嗣等有利於社會發展與穩定的各個方麵。同時,它也是一個不追求單純精神解脫的思想宗教流派。他們在個人修行的過程中講求實修,也就是以保養身體和自身的精氣為基礎,他們反對在修行的過程中,對身體和精神進行過度的折磨與損毀。
挑水真人也是一樣,他是一個有欲望的人。
他現在的欲望,就是暴打眼前的這位菩薩一頓。
然後救出謝寶樹,帶他去兩界山。
由於長期以來的曆史因素和各種外來文化的入侵,當下的人們對道教的傳承和理解有了一定的偏差。現在的許多道家弟子在修行的過程中,已經出現過度的追求“苦行”和“苦修”傾向。
其實,道家修行的主要宗旨在於身心安泰,從本質上來說,修行就是為了讓萬物生靈得到更好生活。而所謂的“更好生活”,則包括肉體和精神兩個方麵的協調和完善。
挑水真人領悟的,乃是道門的“清淨無為”思想。
人從生到死,活下來的有十分之三,中途死亡的有十分之三。經常遇到死亡威脅的也有十分之三。何故如此?因為人們懼怕死亡之故。善於保養的人,在陸地上行走遇不到兕虎的威脅,在戰爭中也不會被刀槍傷身,兕雖凶猛,其角不得用,老虎雖凶猛,其爪用不上,刀劍雖尖利,其刃用不上。
這是什麼原因?因為他根本沒有去有死亡威脅的地方。
人之趨利避害乃為本能,老子之言者亦然。趨利可以,避害也可以。問題的關鍵是有的人由於貪婪而趨利,由於無勇而避害。
人在欲海之中,難免受到各種企求、奢望、情感等影響。而這些欲望的產生和縱欲的行為,又會給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以至社會帶來嚴重影響。
故對於修道信道的人來說,這些欲望就是大魔,是修真進業的絆腳石,如不即時掃除,就很難清靜身心,得道成真,是故“少私寡欲”、“淡泊心誌”乃修道得道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