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日本的生育政策和冷暖人情(1 / 2)

第二十八章日本的生育政策和冷暖人情

在日本,無論是走路還是坐車,無論是逛超市還是逛公園,都可以看到年輕的媽媽帶著兩三個孩子,能走的用手領著,不能走的用車推著,也有極少數媽媽背一個、抱一個、領一個。尤其是在幼兒園門口,可以看到更多帶著孩子的媽媽。這並不意味著日本的生育率有多高,恰恰相反,日本現在的人口仍然處於負增長的狀態。隻不過每對夫妻要孩子的年齡跨度小,上一個孩子與下一個孩子的出生時間普遍隻差一兩年。有的相差甚至還不到一年,這個孩子生完兩個多月,下一個孩子又懷上了。

很多年輕的夫婦對生育幾個孩子都有明確的規劃,既然要結婚生孩子,妻子就要全身而退,把生孩子育孩子的事做為婚後的第一要務。等孩子長大了,當媽媽的再考慮出來工作。

本著一個孩子要養,兩三個孩子也是養的育嬰理念,多數年輕婦女都希望規劃中的兩三個孩子會在兩三年內相繼出生,同時帶幾個孩子雖然很辛苦,但也會盡早地從養育孩子的羈絆中解脫出來,不至於因為生育時間跨度過長而將自己婚後的所有精力都搭在養育孩子的事情上!在日本,年輕的日本夫婦很少有靠自已父母幫助帶孩子的,長輩們即使退休了,也沒有幫助子女帶孩子的習慣。

日本早在1945年就形成了相應的法令要求計劃生育,並且大力宣傳節育措施和發放避孕工具。1955年提出一對夫妻隻生兩個孩子,直到1966年以後,日本發現他們的統合人口出生率到了警戒線以下,於是取消了相關法律。到了1977年,日本開始鼓勵生育,但是直到現在,日本人口仍然處在警戒線以下。

為了鼓勵生育,日本政府出台了一係列生育優惠和補貼政策:在日本,每位孕婦可以憑政府發的產前檢查補助券做14次免費的產前檢查;生產時,每個媽媽可以憑醫療保險證領到42萬日元的生產補貼;產婦的產假時間為預產期的前6周開始到產後8周總計約14周。

日本孩子出生後,0~3歲每月可領取1萬5千日元營養補貼。3歲至小學畢業(12歲),第一個孩子和第二個孩子每月有1萬日元生活補貼,第三個孩子開始每月有1萬5千日元補貼。初中生(13~15歲)每月有1萬日元生活補貼,18歲之前每月可領取5千日元補貼。

兒童去醫院看病或因病因傷住院,個人隻需承擔幾百日元的門診費和住院費,其它都由政府給予醫療補助,以此來幫助有孩子的家庭。

日本托兒所接收0歲至學齡前兒童的收費與個人收入相對應,夫妻雙方收入低繳費就低,收入高則多繳費。入托孩子並不會因為繳費不同而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產婦在孩子出生後到1周歲期間可以休育兒假。男性也可以休育兒假,如果有雇傭保險,在休育兒假的開始半年間可以領取67%的薪水,之後可以領取50%。不過,日本男性極少參與育兒,主要理由是“工作太忙,休不了假”。日本男性將工作看得比家庭更重要,在日本,幾乎沒有男性陪同女性到醫院去作產檢,照顧孩子和料理家務的事男性也很少伸手,甚至還要帶孩子的媽照顧丈夫的飲食起居。

這並不是說日本男性不懂得心疼老婆孩子,每逢節假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年輕的爸爸抱著孩子帶著老婆一起去餐廳吃飯,一起去動物園或兒童遊樂場玩耍,一起外出旅遊或參加各種活動。

與中國人相比,日本男性更懂得自己在家庭所擔當的責任,他們隻所以會把工作看得比家庭更重,因為他們知道,隻有把工作幹好了,才有被提拔被晉升的機會,即使不被提拔和重用,也不會被別人看不起,更不會被解雇。如果一個男人失去了工作,沒有了經濟來源,還怎麼談家庭與責任。

日本“啃老”的青年人很少,男人從步入社會那天起,無論學曆高不高,能力大與小,一般都不會再向父母伸手要錢。不靠父母,勇於擔責、工作認真、服從和忠誠是日本男人普遍具備的品質!而哪些身體殘疾失去勞動能力的人成年後一般也不需要父母供養,政府設立的殘疾人福利機構會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

與中國女性相比,日本女性更懂得尊重和關心丈夫,無論是在家裏還是在外麵,女性對丈夫多是以禮相待,對丈夫所做的決定和所做的事橫加幹涉或指手畫腳的妻子少之又少,日本人認為,一個被家務事和妻子羈絆住手腳的男人不配“大丈夫”的稱號。每個日本女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丈夫被人看不起。因此,她們盡量把家裏的所有事都做好,並照顧好丈夫的飲食起居,以便讓丈夫有更充沛的精力做好工作。

盡管日本政府不斷加大生產及育兒的優惠政策,日本的少子化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這其中有一部分人因為種種原因一輩子未結婚;有些雖然結婚了,卻一輩子未要孩子;有些人雖然想多生孩子,可畢竟政府的補貼有限,即擔心媽媽一個人照顧不了太多的孩子,也擔心經濟負擔太重,所以普遍生兩個到三個孩子就會釆取避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