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再更序語??說說傳統文學與網絡小說
《我在日本打工的三年》一書是2018年6月到11月份我在日本居住期間草創的。那個時候,我還沒有接觸網絡文學,可以說對網絡文學一無所知。所以,這本書前52章的編纂模式完全是按照傳統文學的著述方式編寫的。同年十一月份,我從日本大阪回到國內,先是給金盾出版社總編室打了個電話,準備把書稿投給他們。因為此前我曾經在金盾出版社出過兩本書,在這個出版社我也算有點知名度。
總編室的趙主任給我回話說:他們出版社已經不再出書了,所以也就不再受理書稿了。
這讓我感到有些意外,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的金盾出版社怎麼會不出書了,難道是網絡出版物衝擊了金盾出版社的生存空間嗎?
於是,我又聯係了中國作家出版社總編室的宋編輯,並將《我在日本打工的三年》一書的大綱和本書開篇的前幾章發到了她的郵箱,一周後我打電話問她是不是有望列入出版計劃,她說不可能這麼快,需要等總編室開會研究後才能定。
等了幾天之後,一位書友告訴我,等出版社通知沒把握,現在流行網絡小說,你不妨在起點中文網作家頁麵注冊一個帳號把你寫的書在網上發布一下,起點中文網了是全球有名的文學網站。按照書友的提示,我於2018年12月12號開始在起點中文網發布我的寫實文學《我在日本打工的三年》,僅僅一周多的時間,我就將這本21萬多字的小說在網上發布完了。有點擊,有收藏,也有反響挺好的評論,緊接著被“起點中文網”列入A級簽約作品。
直到此時,我才算真正開始介入網絡作品。
經過兩個多月的學習和比較對照,我發現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在寫法上和人物塑造上有很大的不同。從傳統文學的角度看,《我在日本打工的三年》已經是一部有始有終的完本小說,符合傳統小說的創作特點。如果和幾百萬字甚至上千萬字的網絡小說比起來,區區二十多萬字僅僅是網絡小說的一個引文而已,更大的布局和畫麵還沒有展開。《我在日本打工的三年》是釆用傳統手法著述的,卻也符合網絡小說的拓展布局。書中的很多章節都可以被視為是另外一部小說的內容提要或者編寫大綱。比如:日本的黑社會是個什麼樣子;穆大哥的黑戶人生;他為什麼懼怕“山東老鄉”;日本歸國者和他們的後代等等都可以成為一部拓展和引申意極為寬闊的長篇作品,基於這種想法,所以再度續寫《我在日本打工的三年》拓展篇章。如果非要給後續部分起一個書名的話,就叫《反觀與回望》吧。希望後續的故事情節能給讀者帶來更多的趣味和人生啟迪!
在此,也說說我對網絡小說和傳統小說的一些看法和認識。
在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絡文學以優於傳統文學不同的姿態走進讀者的世界。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傳播媒介不同。傳統小說是以書籍等紙質硬載體形式流通的;網絡小說是通過網絡流通傳遞給讀者的。這種容量大、傳輸快、輻射廣,且易於檢索等等優勢和特點使得文本本身就具有開放性和個性化的特點。因此,網絡作品比紙質出版物的受眾麵更廣,讀者群會更多。
傳統小說是通過長期積累和訓練的專業作家來完成的,屬於精英化的作品;現代網絡小說作品中,專業作家卻很少,有些從未受過專業訓練的寫手也成了網絡創作的大神。網絡小說之所以會超越傳統小說,除了網絡小說的傳播麵廣和傳播速度快之外,更重要的是受眾人群不同,傳統文學側重啟蒙和教育。網絡小說側重娛樂和可讀性。這就使網絡小說和傳統小說創作目的形成了很大的不同,傳統小說注重通過人物塑造,環境描寫等方式來傳達一些深層的社會問題。網絡小說則注重可讀性,致力於自由抒寫,給人以輕鬆、愉悅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