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我的家鄉與水泊梁山(下)(1 / 2)

第55章。我的家鄉與水泊梁山(下)

長期以來,關於《水滸傳》的作者究竟是施耐庵還是羅貫中在文學史上始終爭論不休。

施耐庵(1296—1370),原籍蘇州,生於興化,舟人之子,十三歲入私塾,十九歲中秀才,二十九歲中舉,三十五歲中進士。三十五歲至四十歲之間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複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據蘇,征聘不應;與張士誠部將卞元亨相友善,後流寓江陰,在祝塘鎮教書。七十一歲或七十二歲遷興化,旋遷白駒場、施家橋。朱元璋屢征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七十四歲。與羅貫中合著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這個看法已經給人們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羅貫中是《三國誌演義》的作者並不存在爭議。而《三國誌演義》和《水滸傳》兩部小說在語言形式上完全不用。前者用的是淺近的文言。後者卻出之以通俗的白話。

在清代,也有人把前七十回給予施耐庵,把後五十回給予羅貫中。這僅僅是一種憑空的猜測,而且出現的時間太晚:隻有在《水滸傳》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流行之後,它才可能在人們的頭腦中萌生。

如果讓我參與討論,我更傾向於施耐庵是作者,是執筆人;羅貫中是“編輯”,是根據曆史事件整理作品的加工者。就如同現在一本書中署名的作者和責任編輯的關係。

從羅貫中的《三國誌演義》中我們可以看出,羅貫中對於中國曆史有多麼厚重的研究和了解,《三國誌演義》雖然屬於文學作品,但是包含了《誌》書的史學成分。施耐庵把他的巜水湖傳》交給羅貫中把關修改,更容易使《水湖傳》貼近曆史。文學作品雖然可以杜撰,但大背景和大原則不能脫離曆史。而傳記體文學更不能忽略這一點。從這個意義上說,施耐庵是《水湖傳》的著作權人。羅貫中參預了創作過程,是施耐庵的合作者的說法更符合邏輯。

根據大量曆史資料顯示。《水滸傳》從廣義上說是施耐庵、羅貫中二人合作的產品;從狹義上說,施耐庵是巜水滸傳》的作者!

梁山西臨黃河,東連京杭大運河,北瀕東平湖,南近牡丹水鄉的荷澤,湖河相通,水源充足,山水交錯,氣勢宏大。隨著年代的變遷,歲月的流逝,滄海成了桑田。到了清末民初,黃河決口帶來的泥沙不斷淤積,侵吞了大量湖麵,到後來便隻剩下一個時隱時現的東平湖,水泊梁山”隻能成為曆史上的名詞了。經解放以後的逐步改造,昔日的梁山水泊已經成為阡陌縱橫的農田。據說,在解放初期興修水利和改造農田挖渠打井的時候,村民們確實在梁山附近的農田裏挖出過古代的木質戰船,不僅佐證了水泊的存在,也證明在梁山水泊著實發生過水上戰事。

水泊梁山是以水湖文化為主要內容的風景區。1985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首批公布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1年被納入《山東省“十五“旅遊發展規劃》,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

自梁山被列入山東省水湖文化旅遊風景區從來,經過幾十年的規劃建設,原有的梁山遺跡和遺址不僅被保護下來。還根據《水滸傳》中的描述,修建了許多水湖文化場景和場館。如今的梁山,水湖傳中描述的場景一應俱全,獨特的水湖文化在梁山一覽無餘。如水滸寨、杏花村、演武場、忠義堂等。還有36位天罡星以及 72位地煞星的彩繪雕像,再現了《水湖傳》中108條好漢聚義梁山的風貌和氣概。忠義堂前高杆上的“替天行道”杏黃旗隨風飄揚;自梁山被確定為山東省旅遊景區以來,每年都會吸引眾多的遊客到此參觀遊覽。昔日盜賊流寇的避難場所,現已成為梁山人招財進寶的旅遊勝地。一部《水湖傳》的招商力之巨大真的不可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