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是散文之章,有讀者朋友在急切地敦促我續寫白胡老人的故事,但是我想把前述73章引申的問題說透之後,再繼續小說的敘事環節。
接下來說的是善良和修身立德,與上一章有緊密的銜接性。
我認為:做人不一定非要成就大事,也不一定非要頂天立地或者轟轟烈烈,但善良和真誠還是不能夠缺少的。你給別人帶來了幫助和溫暖,別人才會給你施以真心與和善。
即使沒人感謝和稱讚你的善良,你依然要選擇做一個內心善良的人,善良是道德的最基本特征。選擇做什麼樣的人,是為了自己,不是因為別人。畢竟,天地之神從來沒有虧待過善良的有德之人。
當代社會的很多問題,特別是商家“誠信”的缺失、少數官僚的貪汙腐化,社會的暴力犯罪,坑蒙拐騙等等的惡風劣氣,說到底與缺乏堅定不移、心悅誠服的道德信念不無關係。人們常常用“無法無天”來形容為非作歹之徒,殊不知“無天”豈能有“法”?道德追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人之為人的本質特征,不僅在於他有一個物質的軀殼,更在於他那超越於物質世界的崇高靈魂。生命因為有了“道德”的要求,才能獲得真正意義,隻有真正充滿道德感的人,才能切實地感覺到生命的自信、人格的尊嚴和個體自我的獨特價值。而科學越是進步,社會越是富有,人們對道德信仰的需要也就越強烈。
個人如此,一個國家和民族同樣如此。與經濟和軍事的自強相比,今天的社會更需要道德領域裏的自強。曆史上的華夏曾為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教化之國,今天的炎黃子孫更應自覺地肩負起傳承中華文明的重任,讓我們的國家以富強、民主、進步的清新形象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家庭教育一直是數千年來中國傳統教育的主要陣地,每個父母都非常重視對自己孩子的道德教育,沒有哪個父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失去道德的底線去幹為非作歹的事!德育是教育的核心,而且這種教育是終身的。少兒學做人,中青年要會做人,老了要教育後人,特別是以身作則。長期以來,家庭的德育教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係,從思想意識到行為規範,從幼兒到耋耄之年,無所不包,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事不規。
當今社會,西方文化和網絡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衝擊是不言而喻的。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不少人以我為中心、自以為是,根本不想加強自身修養;家庭教育缺乏操作性,有的因是獨生子女而過於溺愛,有的因忙於生計而無暇顧及,有的因不懂教育而無法盡責;家庭教育跟不上,學校教育缺乏有效性,教材的趣味性、可讀性、針對性不足,有的思政課教師又照本宣科、空洞說教多,加上應試教育作祟,使學校的德育工作大打折扣;社會教育缺乏客觀性,習慣於假、大、空的社會宣傳教育難以達到入心、入腦的效果。
“天地良心”是人們與生俱來固有的本性,隨著年齡的增長,物欲的引誘,人們天然的本性也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這就需要“修身立德”,使自己的心靈不斷得到淨化,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損害。個人修身不僅飽含了為人、修身、處世的智慧,還包含著始終要有一顆平常心去應對日常的煩惱和不幸。
修身立德講究六戒:一是戒生氣。生氣是人類負麵情緒中的一種,一個人如果經常生氣,就會使身心受到損害;二是戒自卑。自卑可以輕而易舉地摧毀一個人的意誌和奮發圖強的勇氣。但是,如果能從自卑中讓自己自強,當然也會讓人崛起;三是戒嫉妒。與其將有限的精力消耗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時機做一些實事,力爭使自己有奮起直追的勇氣和能量;五是戒小人。小人不但對我們的人生之路毫無幫助,反而會成為一塊在關鍵時刻讓你跌倒的絆腳石。小人之心往往會讓人偏離正確的人生軌道,以至於違背道德和良心,把精力和心思花在整人上,這樣做當然也會影響自己的前途和進步;五是戒誘惑。我們要力戒權力、金錢、美色等各種誘惑,不斷完善自身素質,加強個人修養,提高道德品質,同時保持一份健康平和的心態;六是戒暴怒。暴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所以,一定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始終保持一顆平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