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走近劄幌(1 / 2)

趙曉波的父母和兒子進入日本境內以後,在赴日旅遊簽證的有效期內,去往日本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隨意乘坐日本的交通工具,即使乘坐日本境內的飛機,他們也享受和日本囯民一樣的價格,走行通道和安檢程序也不再有國內和國外旅客之分。由於不需要再走海關審驗通道,無論是進機場上飛機、還是下飛機出機場都能節省不少時間。上飛機前拿到登機牌寄存完行李後直接走快速通道都不用排隊;下飛機取到行李後就可以直接走出機場。

新千歲機場有通往北海道各城市的鐵路和公路。從機場乘JR快車至劄幌市,或乘坐類似於中國公交的大巴車到達劄幌市內都是三四十分鍾的時間,其票價也基本相當,大人票價為一千多日元,兒童則減半。

劄幌是全日本人口第五多的城剩由於劄幌市是北海道政府(道廳)以及石狩支廳辦公室所在地,因此也成為北海道的行政中樞。

“劄幌”地名來源於阿伊努語,意為“大河川”。劄幌市位於北海道石狩平原西南部,是日本人口過百萬的都會區中最北方的一個。

日本是個島國,主要城市大都臨海,而劄幌卻是日本少見的內陸大城,是內陸城市中人口最多的一個。

劄幌既是北海道的行政中心,也是北海道的工商業中心。1972年這裏曾經舉辦過第11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位於市中心的帶狀公園..大通公園也是每年劄幌雪祭節的舉辦場地,因此劄幌也是個國際知名的觀光都剩

劄幌市的市徽外觀是一個六角形,代表冰晶(雪花)的形狀,是北海道的象征物。在六角型內側的圓形其實是漢字“劄”字的變體,而整個圓形又可視為是日文片假名字母“ロ”字的變形;市徽中央的五芒星代表北鬥星,是北方的象征物,而另一方麵五芒星的形狀又與日文片假名字母“ホ”近似,是日語職北方”或“北海道”的拚音字首。

北海道己有一千多年的開拓開發曆史。在劄幌市鎮建立初期,開發建設者們就以全新的理念規劃了劄幌的市鎮街道,並引用了現代化的都市計劃和設計理念,形成了今日劄幌市的整齊街廓。1875年(明治8年)開始,最初的屯田兵加入劄幌的開發行列,鐵路的鋪設與工商產業的發展也陸續開始。

1922年(大正11年)日本開始實施被稱為“市製”的新版地方行政區劃製度,劄幌市正式建市,在這之後劄幌市陸續數次擴張範圍,將周遭的町村並入,人口也持續增加。1947年,日本施行地方自治法,劄幌市首度進行市長的民選;1950年舉辦第一屆的劄幌雪祭節。1970年劄幌市人口突破百萬,距離建城僅102年,兩年後的1972年,劄幌市正式升格為政令指定都剩

劄幌市區沿平川的河道伸展,河道將城市分為東西兩部分;人行道上多種植洋槐樹,因而劄幌又有洋槐之都的美稱。街道整齊而且具有北歐風情。初夏,劄幌的紫丁香花、金合歡樹花盛開,這樣絢麗多彩的自然風光一直延續到雪季來臨之前。入冬之後,整個城市一片雪白,墨綠色的常青樹葉象雪原中動物的眼睛一樣。劄幌冰雪節、冬季奧運會、冬季亞運會等國際盛會都曾經在劄幌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