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漢闕(大結局)(3 / 3)

本已病入膏肓的大漢天子,今日卻忽然有了精神,非要登高遠望不可。

他不去帝國最高建築朝鳳闕,也不去蒼龍闕、玄武闕,卻偏來了十年前新修起來的未央宮西太白闕(白虎闕)。

所有人都明白,天子時日無多,可劉詢明明已經通過麒麟閣論功,以及拜大司馬大將軍、封王這三招,將任弘推到了最高點,他任何不臣之舉都會遭到世人指責,身為外諸侯,也可以永為外藩,不必回大漢來爭權奪利了。

但劉詢卻沒有因此安下心來,這幾個月他試圖為太子繼位鋪好路,又希望能活到明年,因為預定下一個年號是“太平”。

可劉詢越來越覺得,自己就算活到明歲,也不好意思用這年號了。

“蓋聞上古之治,君臣同心,舉措曲直,各得其所。是以上下和洽,海內康平,其德弗可及已。”

“朕既不明,數申詔公卿、大夫務行寬大,順民所疾苦,將欲配三王之隆,明先帝之德也。”

“今吏或以不禁奸邪為寬大,縱釋有罪為不苛,或以酷惡為賢,皆失其中。奉詔宣化如此,豈不謬哉!”

“方今天下少事,徭役省減,兵革不動,而民多貧,盜賊不止,其咎安在?”

“上計簿,具文而已,務為欺謾,以避其課。三公不以為意,朕將何任?”

這是劉詢義憤填膺失望至極的詔書,治世下的種種陰暗麵和亂象讓他十分不安。即便有雕版印刷之助,地方上小杜律的推行依然不易,因為天災人禍導致的流民暴動時有發生,為了利益,賣人為奴的情況屢禁不止。

地方豪強得治,貪官汙吏得查,他曾寄予厚望的佽飛軍也開始墮落,這些昔日的惡少年果然不能信任麼?

這天下,距離太平世尚遠。

劉詢不由擔心,自己走後,大漢能走在正軌上,能有朝一日實現“太平”麼?年輕的太子,能扛起這責任來麼?

最煩躁的時候,皇帝甚至會想念輔佐自己使漢家中興的那個人來,或許隻有他能理解自己的夢想,也隻有他的才幹與眼界,才能在自己走後,掌好天下的舵,帶領大漢駛向正確的道路。

“皇後,朕是否應該更大氣些,對道遠再信任些?”

夕陽快落了,劉詢隻感覺到有些冷,握緊了從掖庭開始,陪伴自己一生的愛妻許平君的手。

“平君,朕是否應該,召他回來托孤輔政?”

……

“道遠,猶豫不決的時候,就用它來做決定吧。”

這是趙充國將赤仄錢送給任弘時的笑言,但在大燈塔之上,任弘卻沒拋。

而是恍然有所通悟,大笑著抽劍,將這枚掛在脖子上的赤仄錢一斬為二!

然後就將兩半殘錢給了劉更生和陳湯二人。

“這是昔日營平景侯送我的,今日轉贈給汝等了。”

陳湯與劉更生莫名其妙,卻不知任弘已經做出了決定。

他當初接過的,又何止是趙充國的赤仄錢和勉勵啊。

任弘曾在大將軍霍光病榻前,被他囑咐說要挑好大漢的擔子——雖然那天大將軍與任弘說了很多虛言,但這一句,起碼有點真吧。

任弘在燕然山駝城戰場上,撿起了傅介子的佩劍,追擊到郅居水,以其斬了匈奴大單於首級。然後便將劍佩戴至今,磨洗了十年都不舍得換。

他還接過了蘇武的節,盡管當時他們一個在北海,一個在南海。

責任、勇敢、節氣,是這些東西,助他成就了今日的事業。

而現在,輪到任弘卸下一些東西,將它們交給年輕一代人,不用再事事親力親為了。

劉更生將繼承他的學識和求知,與耿壽昌等人一起,通過將東西方知識大彙總,構建出科學的基礎。

陳湯則將繼承他的開拓,或許任弘有生之年,能看到他和任白征服整個印度次大陸。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偉人這句話說得真對啊,任弘或許還有二十年壽命,他能夠繼續護著已被一分為二的大漢繼續前行,不論東西!

而他這“賀國”的國徽,任弘也知道該用什麼了。

“書與劍!”

至於旗幟,當然是太白為首的五星出東方旗,這還用說?

回到碼頭後,任弘看著陳湯、劉更生,訥訥有心事的褚少孫,還有在港口等待的漢軍士卒。昔日的淘玉工們掙脫了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和農民的身份,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夢想,毅然西行,又跟著任弘,闖出了一方天地,打下了好大一片江山。

他們結束征戰後,此刻正在歡聲笑語,高唱漢歌,盡管他們不知道,自己跟任將軍來埃及做的事,將深深改變中國和世界的曆史。

“過去我曾對傅公說過,我要在有生之年,將漢闕修到極遠的地方,不止於玉門西域,而要超過蔥嶺,甚至直達海西!”

“現在算是做到了。”任弘失笑,因為豔後已經答應,為了紀念漢軍對埃及的幫助,要在亞曆山大港法羅斯碼頭,修兩麵“漢闕”以作紀念。配上身後的法羅斯大燈塔,以及希臘、埃及風格混搭的建築,一定是不倫不類吧。

當年吹的牛,任弘已實現,並有了更多的領悟。

“可我現在明白了。”

任弘看著麵前的五千將士,仿佛也看到了在西域的城郭之邦,在東瀛小島銀山,在安北都護的無邊草原上,默默戍守或披荊斬棘,想要學著前輩張騫、傅介子、任弘的樣子,闖出一片天地的漢家兒郎。

一代接一代,他們會將這無所畏懼的開拓精神,一直傳遞下去。

“我,就是漢闕!”

“汝等,亦是漢闕!”

當萬裏長風盡是漢歌響徹的時候。

漢闕,便無處不在了!何懼日月所照江河所至,不為漢土?

“走罷。”

任弘踏上了船,重重拍了一下船舵。

“啟航!”

“回家!”

……

結束遠征的漢家兒郎離開了亞曆山大港,沿著尼羅河南下,他們將穿過沙漠,登上艦隊,沿著紅海出埃及。在明年春夏之交的季風推動下,將世界另一半的知識帶回去,與東方的文化合璧。

這將掀起一場百年翻譯運動,與重新被發掘的諸子百家之學一起,開啟一場嶄新的文藝複興。

而在遙遠的東方,輕風吹過,拂起宮樓上的赤黃漢幟。

太白闕上人已不在,隻餘宮簷的瑞獸在風中屹立不動。

他們的故事終會結束,他們的時代終將落幕。但那早已衝出九州之限,遍布天下的無數座“漢闕”。

凜凜如在!

……

ps:正文到此結束。

v群496717165(任何一本書粉絲值20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