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上學與打鐵(2 / 2)

打鐵房的布置很簡單。

左邊牆角有一堆廢鐵,右邊是焦煤。

屋子中間是操作間,一個用了幾十年的老風箱,一個石頭做成的大水缸,一個燒黑了的泥土大爐,一些鐵製工具和零散家什,錯落有致地擺放在這不到十平方米的房間裏。

從廚房裏借著火種點燃了鍋爐,呼啦啦地拉幾下風箱,火紅的爐火高高地湧出,顧勇繼續加煤。

顧猛在廢鐵堆中挑選熟鐵,將鐵放在火爐煆燒,開始煉化鐵泥。

這些廢鐵都是從縣城垃圾站裏回收的好鐵,本身雜質少,可以節省很多工序。

不過想要打造高質量的菜刀,千錘百煉是少不了的。

過了半個小時,鐵泥融化,倒模。

沒有空氣錘,隻能手動掄錘,全手工打造。

幾十年沒有握過鐵錘,顧猛還有點陌生。

不過他從出生起便在打鐵房裏玩耍,父親打鐵的一招一式,都清晰地刻畫在自己兒時的記憶中。

看著顧勇打了一會兒,他慢慢地回憶起打鐵的技能。

他右手有傷,隻能用五斤重的小錘,顧勇用三十多斤的大錘。

一般師父用小錘,徒弟用大錘。

小錘引導大錘。

哪裏厚了,小錘在那裏敲打一下,大錘跟著落下,需要雙方能配合默契,才能保持打鐵的節奏感。

嗵哐嗵哐~

火星四濺!

落在身上挺燙的。

魯訊先生說過,世間三苦,撐船、打鐵、寫小說,這三種工作很考驗人的體力、耐力、毅力,不是一般人能幹的,不過習慣了就好。

叮當叮當,小錘連著大錘不間斷地落在刀胚上,反複敲打,再加熱、再鍛造。

在老司機的手中,鐵塊是柔軟的,任由他的心意,變幻出各種形狀,方、圓、長、扁、尖。

又過了大半個小時,一把菜刀的毛胚差不多成型了。

“好了,開鑿夾鋼!”

夾鋼就是在菜刀刃中加一層碳鋼,即是彈簧鋼。

這種鋼韌性好,耐磨,這也是手工製作的菜刀比不鏽鋼好的地方之一。

鐵器夾鋼,是一件很考驗手藝的活兒。

在鍛造菜刀時,用找來的鋼材煆製成鋼條,經爐火煆燒後,把菜刀的毛坯用鑽子劃開,再講製作好的鋼條放置中間,再經過爐火反複煆燒和捶打。

仔仔細細,一絲不苟地做完,才算加好鋼。

別看加鋼過程簡易,燒製鐵器時,掌握好火候也很重要,一定要將鋼條燒製成火星四冒時才加,不然在菜刀上加好的鋼條,就容易起夾層,不耐磨不耐用,這種次品賣出去遭人罵,還會砸了老顧家招牌。過了這麼些年,他依稀記得父親的教導:顧家人是靠手藝吃飯,就算窮死餓死也不能坑人。

打鐵的就這麼實在,沒心眼。

或許正是這個原因,顧家才會被趙家人壓得死死的!

反複打了三個多小時,一把菜刀基本成型。

顧猛夾著刀胚放進了木桶裏。

木桶裏裝的是鹽水。

西川多鹽井,井水味道苦澀。

顧猛家後麵院裏就有一口,這也是顧爺爺選擇在這裏安家的原因之一。

用鹽水冷卻,鋼火更好!

刀胚成型,這把刀算是完成了一半。

另一半工序包括安裝刀把、打磨拋光、檢驗,花費的時間更長。

兩兄弟好好配合,一天也隻能打出三把菜刀,能賣出去也隻能掙幾塊錢。

以前顧家鐵匠鋪能打很多東西,菜刀、剪刀、斧頭、鋤頭、犁頭等各種鐵器。

現在不行了,顧爸爸去得早,顧勇腦子笨,顧猛年紀小學的少,到現在兩兄弟隻學會了打菜刀、鐮刀,修補農具,別的刀具也會打,隻是不怎麼擅長,做出的東西質量不好。

至於打鐵秘笈什麼的,完全沒有。

打鐵靠的是口口相傳,手把手教,秘笈什麼的,沒什麼大用。

接下來十多天裏,顧猛和顧勇除了下田插了一天秧苗,其餘的時間都呆在打鐵房裏。

起初每天兩三把。

過了不到五天,顧猛的右手提前痊愈。

顧猛開始掄大錘,一天下來能打五把,效果杠杠的。

有了菜刀,顧猛就準備進城賣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