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進學堂讀書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一】
解淳哈哈一笑調侃張誠:‘‘怎麼樣跪的腿都麻了吧?過年時我們兄弟們更苦,連姑父們、伯母、嬸娘們有幾十號人,你算算得跪多少下?我怕嚇著你就沒有告訴你,我父母怎麼樣?他們都還好嗎?’’
張誠收起笑容,調整臉色生氣的責怪解淳:‘‘舅父舅母身體都還好,淳弟不是我多嘴說你,你是不是和舅父舅母慪氣啦?那可是你的不對,父是子綱,你應該聽從舅父的話。舅母為你出走後杳無聲息,一直都有些不開心,這次幸虧我去的及時,若我在舅父們從山中出來,說不見你的蹤影,你可想過舅父舅母會多麼傷心和難過?你有時間還是先回村看看舅父舅母吧?’’
解淳也感覺此事有些不對,自己做的有些過分,他前世沒有享受過親生父母對他的疼愛,但養父母在他五歲間對他的疼愛,他還是記憶猶新,但倔強少年執意不回山村也有他的顧慮,隻是有苦難言隻好另辟蹊徑,試圖說服張誠母子:‘‘誠哥你也看到了,父輩六人沒有一個識字的人,下麵幾位兄長也沒有識字之人,長此以往我解家想興盛發達談何容易,我因緣巧遇恩師,他老人家不棄辛苦教我識字讀書,所以我才和父親鬧掰,執意要堅持讀書參加科考,若有所成才能興盛我解家有望呀。’’
張誠這才知道解淳的苦衷:‘世事逼人難以抗爭啊,當初自己不就被逼無奈去‘迷魂穀’采藥嗎?若不是巧遇淳弟,自己母子恐怕也早已人死家滅。’想到這裏他感覺自己責怪解淳有些過分,就向解淳賠罪道歉:‘‘都怪我誤會淳弟,哥哥向你賠禮道歉,不知淳弟可選好學堂?’’
解淳皺皺眉頭,向張誠提出疑問:‘‘學堂之事以後再說,誠哥我在你家居住,還需要稟報戶房嗎?’’
‘‘這我還真不知道,我們吃過晚飯後,我帶淳弟去秦典吏家問問。’’
吃過晚飯後兄弟二人結伴同行,向秦典吏家走去,張誠一邊走還一邊介紹:‘‘秦典吏可是一個好人,他在戶房為典吏,庇護了不少東城的百姓,大家都對他是交口稱讚,是縣衙少有的好吏員。’’
解淳卻微微一笑,隻是傾聽不加以開口讚同,他兩世為人雖然沒有經曆過官場,但在書中和電影電視中及平常生活中,經常看到曆代官員的無恥性和貪婪行徑,難道明代的秦典吏比他們強嗎?再說能做到典吏這個戶房‘經製吏’,不知道經過多少風雨摧折官場傾軋,頗有善心庇護東城百姓,說明此人還算有些廉恥,懂得做事、做人的基本分寸。
這明朝縣衙中有朝廷正式編製的官吏很少,除有正七品縣令和正八品縣丞及九品主簿外,縣衙中還有戶、吏、刑、兵、工、禮六部吏房,每一房中設一司吏兩典吏共三人,也就是正規編製內所謂的‘經製吏’,也就是現代政府部門的正式工作人員。
這是明太祖洪武皇帝親自定下來的規定,但是縣衙中事務繁雜,一房三人明顯忙不過來,便由縣衙出資雇用若幹人手,幫著書寫文件的叫做‘書辦’,幫著跑腿辦事的叫做‘幫差’這些不在編製的吏員叫做‘六房書吏’,也就是現代政府部門的臨時工。
二人來到秦典吏家門前,這是一座青磚紅瓦的獨門小院,張誠上前輕輕叩門,不久後一位五十多歲的婦人打開院門,看到是張誠便笑著說道:‘‘是張誠賢侄啊,你可用過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