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報捷與定親【三】(1 / 2)

第五十三章報捷與定親【三】

陶潤聽完後微吃一驚,仔細思忖一陣後,才有些顧慮地說道:‘‘解淳此子確實不錯,不但文采過人,而且長相英俊,與宛兒也極談得來,不失為一良選。但孫兄也知道朝廷規章製度,親民官不得與治下子民結親這條例吧,若與解家結親,會不會以後有什麼流言蜚語?’’

孫師爺卻微笑著低聲回應:‘‘陶兄,我看秦奮秦司吏與解家交情不錯,可使其暗中說和婚事,陶兄和解家暗中交換雙方的生辰八字,先訂下親事,等陶兄離任時再擺酒席進行明證,如此一來可和解家結親,二來日後也不會有人再說陶兄目不識人,相反會一起大讚陶兄目有遠見,早早就相中解淳這個農家少年,才故意打壓他為縣試第二名,又定下解淳這個人中英才為婿,豈不是一舉兩得嗎?’’

陶潤沒想到好友會想出如此雙全之計,隻是現在他還不完全明了女兒的心意,他害怕自己誤會女兒的意願,若是女兒隻是想觀看解淳書寫的話本,對解淳根本就沒有好感,強行撮合女兒和解淳的婚事,會害了女兒一生的幸福生活,他向孫師爺低聲說道:‘‘孫兄且在此等候片刻,我去後院與夫人商議一下,順便探探宛兒的口風,我畢竟隻有宛兒一個女兒,還是要遂了她的心願為好。’’

陶潤本是江南會稽陶家的嫡子,他的兄長陶鐸年少聰穎,年紀輕輕便得了科場功名,考上進士為官多年,陶潤卻是多年科舉場上大受挫折,考中秀才後一直被阻隔與鄉試之外,實在受不了母親的一再念叨嗬斥,遂痛下決心辭別妻女,選一處偏僻荒涼之處,埋首苦讀數年後,終於撥雲見天日,一舉通過鄉試考上進士,雖然是三甲賜進士出身,也被放任七品縣令,說起來也是足以炫耀驕傲之盛事。

隻是他的兄長陶鐸如今已經是四品知府,陶母對幼子陶潤的不成器,仍然是頗有微詞,陶潤的妻子在生下女兒後,又是多年未有身孕,陶母不顧兒子與兒媳感情深厚,借機逼迫兒子陶潤納妾,陶潤執意不肯答應,結果觸怒陶母,每天和陶劉氏纏鬧不休,正探親回家的陶潤心生不快,便借口多年不孕無子為由,一怒之下攜帶妻女上任宜川縣。

今天孫師爺提起和解家結親之事,他才驚覺自己的女兒已是十四歲的少女,若是在會稽老家,也早到了訂婚的年紀,現在有解淳這麼優秀的少年,他也有了結親的念頭,他匆匆走進後院與妻子陶劉氏商議,陶劉氏也是滿口讚成,隻是讓陶潤在此處等候片刻,她去探探女兒的真實心事。

陶劉氏把寄來的包裹遞給陶宛,看見女兒十分緊張的抱住包裹,不讓陶劉氏打開包裹,觀看究竟是何物?便坐下詢問陶宛:‘‘宛兒,你是否對解淳有好感?若是有好感母親就予以撮合你們,若是沒有就明確告訴他,以後別再來打擾你,畢竟你還是個未嫁又未定親的閨中少女,傳揚出去成何體統?’’

陶宛臉上微微一陣羞紅,垂頭害羞地向母親解釋:‘‘母親,女兒哪裏對他有好感,隻不過我喜愛他寫的話本而已,都是泛泛之交,他至今不知道我的身份,哪裏來的風言風語,母親可不要聽外人胡說八道。’’

‘‘噢,原來是愛看他寫的話本而已,等他院試回來後,我叫人去讓解淳多寫幾篇送到府上,宛兒現在已經十四歲了,是將要定親的人了,豈能隨便出去和解淳經常見麵談笑,以後宛兒可要記住,別再與他見麵,免得別人說三道四。’’陶劉氏見女兒嘴硬不說實話,就故意調侃戲弄她:‘‘宛兒,你父親與你挑選出一位年紀相當,相貌英俊脾氣極好的少年,聽說還是位院試案首,寫的話本豈不比解淳強多了。本來我以為你對解淳有好感,就沒讓你父親立刻答應結親,既然你說不喜歡解淳,我這就去和你父親說,叫他應允了這門親事,宛兒你年紀也不小啦,是到了該定親的歲數,如今遇到這般好姻緣,豈能容他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