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錦衣衛(1 / 3)

故事背景:

明朝嘉靖末年,明世宗朱厚熜尊崇道教,迷信方士,癡迷於長生不老之術,一時間,朝野上下,妖人遍地,方士與道士們利用世宗迷信之心理,蠱惑其大興土木,修建齋醮,靡費巨大,官員們驕奢淫逸,不思進取,忠臣誌士不畏強權大膽諫言卻屢遭殺害,百姓不堪負重,生活水深火熱,苦不堪言。

部分方士亦頻頻散布邪說於民間,國內上下頓時陷入一片迷霧之中,各地怪異之事頻發,東南沿海倭寇賊人也屢屢襲擾我父老百姓,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於外、南倭北虜、虎視眈眈,於內、民心不穩、暴亂頻發。且由於嘉靖帝長期服用含有砒霜、水銀、朱砂的丹藥,身體也每況愈下。

值此內憂外患之際,一世外高人俊辰大師向世宗提出:在這世間存在一天外之物,號“定邦珠”,傳說唐貞觀三年,太宗李世民一次郊外射獵,偶遇一全身雪白的幼鹿,遂準備拔箭即射,就在此時,一成年麋鹿,飛奔而來,擋在幼鹿身前,隻見成年麋鹿亦是身體通白,眼睛閃著藍光,在頭頂兩角之間頂著一方方正正的盒子,不停的旋轉著,微微透著光芒。太宗見其絕非常物,便沒有殺害,定睛觀察,隻見麋鹿微曲雙腿,將頭頂之盒置於地上以感念太宗善舉,隨後與幼鹿一起揚長而去,消失在大山裏。太宗拿起盒子,見盒子側麵各書一字“邦國永固”,得此神物後,太宗滅突厥、定天下,唐由此日漸強盛,以至萬邦來朝之盛景。

而於肅宗年間,安史之亂爆發,肅宗李隆基避離長安,逃亡途中,路經一名為“牧羊鎮”的小城休息,卻不慎將神物遺失,待到平息叛亂,還於長安,再派人來尋找時,卻發現,整個小鎮都已消失的無影無蹤。而唐也至此開始日漸衰弱,直至最終走向滅亡。

大師告知嘉靖帝,隻要再次尋得此城,覓得此物,並以天子之血滋養七七四十九天,則大明王朝可保萬年不倒,世宗本人亦可長生不老,與世長存。

嘉靖帝聽聞後,對此傳說深信不疑,遂派錦衣衛指揮使陸柄立即組織人力,奔赴長安,尋找失城,而故事也就此拉開了帷幕。

皇宮內,嘉靖帝躺於榻上,呼吸倉促,氣力微弱,大師俊辰手持拂塵,氣定神閑,立於榻前。

嘉靖帝問:“大師啊,新煉製的丹藥,為何久不見功效,朕已服過多次,仍覺得渾身乏力。”

“稟陛下,此次丹藥乃是由鹿茸、人參、百毒蟲、雄黃等數十味藥材,以幼兒之血浸泡數日,再置於丹爐內,以文火煉製整整百天才得以製成的,部分藥材藥性溫和,所以陛下一時感覺作用不大也屬情理之中,但若能長期服之,必能達到延年益壽之功效。”

大師說罷又仔細瞧了瞧皇帝的麵容繼續說道:“其實陛下最近氣色已有所好轉,看陛下麵露紅潤,想必龍體不日即可完全康健。”

嘉靖帝聽聞微微靠起:“朕前些日子聽太子說,東南地區有倭寇出現,民間也出現了暴亂現象,可有此事?”

大師近前一步:“回稟陛下,確有此事,但據下麵奏報,都是些小股賊人作亂,太子殿下已著人處理,至於東南沿海地區,有戚將軍坐鎮,陛下大可放心,隻管小心照料龍體即可。”

皇帝輕歎一聲道:“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想朕年輕時,推行新政、大刀改革、整頓軍隊、征剿倭寇、清除外患,也算是大馬金刀啊,而如今卻病臥於龍榻之上,有心無力呀!”說罷,忽然又想起些什麼:“對了,大師上次說有什麼事情想要向朕稟報,現在說吧。”

“稟陛下,貧道知道有一物,可讓陛下煩惱盡消,青春永駐,可使我大明萬年永固。”

“大師所言當真?又所指何物?快快講與朕聽。”

“陛下,貧道早年曾修道於鳳遊觀,太師傅清幽道長有一摯友,貧道曾聽他言及一本古籍,名為《馭坤經》,書中記載,在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曾意外得一神物,號“定邦珠”,此珠乃是一神鹿所贈,有邦國永固之意,聽高人說,隻要以天子之血,將此珠滋養七七四十九天,再研沫服下,便可保江山萬年不倒,陛下亦可長生不老,與世長存。”

嘉靖帝聽得入了神,但也略有懷疑:“世間竟有如此神物?朕為何從未聽說,大師既然知道有此物,又為何不早作稟報?”

“陛下,貧道承蒙陛下厚愛,又豈敢欺瞞陛下您,實在是僅在一古籍中看到,貧道也難以相信。直到最近聽說民間有一正義堂,其堂主柳劍南有一古本世代相傳,其中就有關於神物“定邦珠”的記載,又想起太師傅曾經說過,世間萬物,除人心外,皆不會無風而動,貧道才覺得“定邦珠”或許真的存在,此一說並非傳言。”

嘉靖帝覺察大師所言有幾分可信,加之自己也確想得到如此神物,便繼續追問:“那照你這麼說,這“定邦珠”現在何方啊?”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得此神物後,滅突厥、平內亂、一舉定天下,卻也並不知此物有延年益壽之功效,遂傳於後世。而到唐天寶年間,安史之亂爆發,玄宗李隆基避離長安,流亡途中,不慎將寶物遺落於長安以北一個名叫‘牧羊鎮’的小城裏,待到叛亂平息,再返回尋找時,卻發現整個小鎮都消失的無影無蹤了,‘定邦珠’自然也就跟著消失了,無人知其去向。”

嘉靖帝覺得有些許失落,但又心有不甘:“如此說來,朕又該如何尋找這寶物呢?”

“回陛下,貧道心想,既然正義堂的古本中對‘定邦珠’有所記載,且這古本又是堂主傳世之物,想必柳氏家族與這神物定是有些淵源的,陛下隻需派人前往正義堂,查明實情,然後著人尋找即可。”

“說的好,就這麼辦。”嘉靖帝甚為滿意:“大師既然對這“定邦珠”如此了解,可否願代朕前往正義堂,尋找這聖物呢?”

“能為陛下分憂是貧道的榮幸,貧道又豈敢不遵,隻是目前陛下仍龍體欠佳,貧道之首任就是替陛下煉丹製藥,實在擔心離開以後,煉藥之事會有所耽誤。”

皇帝深思:“倒也是,畢竟這“定邦珠”消失已久,能否找到都未可知,煉藥之事卻誤不得!”

“陛下,貧道有一合適人選,定可為陛下分憂。”

“大師所言何人?”

“貧道曾與錦衣衛指揮使陸炳大人有過幾次攀談,聽陸大人說過,手下有一名千戶,曾師出正義堂,於堂主柳劍南情同父子,此事由此人去辦定能事半功倍。”

嘉靖帝大悅:“來人,速傳陸炳。”

誰料,嘉靖帝與俊辰大師所談之事,全被在禦前服侍的小太監悉數傳給了東廠廠督汪樹直。眾所周知,嘉靖帝對於宦官當權深惡痛絕,以至馭極以來便極力打壓東廠,錦衣衛與東廠雖都是明帝身邊的特務機構,但嘉靖帝一直以來都對錦衣衛青睞有加,加之錦衣衛指揮使陸炳的生母是嘉靖帝的乳母,其本人更是與嘉靖帝一同長大,自然位高權重。所以東廠曆來都將錦衣衛視為其皇權爭鬥中的勁敵,一直妄圖將陸炳扳倒,從而重攬皇權,也就自然在錦衣衛各項行動中處處掣肘。

陸炳受命後立即傳千戶駱敏前來。

“屬下參見大人!”

眼前這位手執繡春刀,身著飛魚服,五官清秀,英氣逼人正在行禮的男子便是千戶駱敏,此人早年父母雙亡,由正義堂堂主柳劍南撫養成人,視為己出,駱敏六歲習武,骨骼清奇,悟性極高,實為一武學奇才,十九歲那年應招入錦衣衛,如今已過四年,由於他為人正義,武藝高強,很快便由一名普通士卒升至千戶之位。在所有的下屬當中,陸炳對他尤為器重。

“不必多禮,起來吧,有一件事要交給你去做。”陸炳從椅子上起身走向駱敏。

“請大人示下!”

“今日陛下傳我進宮,吩咐我錦衣衛尋找一樣神物,名叫‘定邦珠’,你可曾聽說?”

駱敏很是疑惑:“屬下從未聽說,不知此物有何用?”

“你也知道,不該問的我是從來不問的,尤其在這關鍵時刻。”

陸炳也無奈的搖了搖頭,因為他知道,這件事情,定是那道人俊辰大師的主意。

“但是有一件事很是奇怪,陛下居然點名讓你去執行,你可知為什麼呀?

嘉靖帝向錦衣衛傳達命令,向來都隻對指揮使下達,從未有過點名讓哪位下屬去執行或者越過指揮使直接向下屬下達命令的情況。

“屬下不知,但惟皇命是從,隻是不知道這定邦珠到底為何物?屬下又該從何尋起?還請大人指點。”駱敏稍帶疑惑。

“定邦珠是何物你不必知道,至於從何尋起......”陸炳遲疑片刻,“聽說你的師父柳劍南老堂主有一家傳古本?你可見過?”

“大人如何知道?屬下幼年時,隱約記得一位師伯曾提起過,但從未親眼見過,是否確實存在此古本,還是要問過師父才知道。”

駱敏有些許吃驚,他不明白為何指揮使大人會知道師父的家傳古本,連從小便與師父朝夕相處的自己,也隻是無意間聽到過,但他明白,如果確有此物,師父從未示人,一定有其道理;同樣,如果不存在此物,也不可連累師門,所以提前給自己留好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