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2 / 2)

若是寧渝接下這二百多童子的生計,可不是一擔兩擔糧穀能解決的,雖然對於寧家來說不過九牛一毛,可是這無緣無故的拋出去,就是菩薩也不過如此了,放在家族裏恐怕會為人非議。

君不見後世富豪做慈善也會尋些由頭,得些名利,這也是因為毫無來由的慈善根本走不通。更何況在這個年代,若是處理不好,就成了寧家邀買人心,圖謀不軌。

想到這一節,寧渝就有些猶豫,正待婉言相拒,不料這圓慧和尚不知道從何處掏出一個黑色木箱,將其打開後,裏麵並非金銀財寶,而是一摞摞文書,正是那些童子的身契。

圓慧歎道:“小公子,如今這二百多孩童是死是活,全憑公子做主,若是公子大發慈悲,便將這身契拿去,給他們一口飯吃就成。”

寧渝深深望了圓慧一眼,道:“大師今日可是好生給小子講了一番禪,若是小子鐵石心腸,豈非對不住大師一番良苦用心?不過身契倒不必著急,小子還需親眼見過那些孩童之後,再做打算。”

圓慧笑道:“小公子,論禪不論心,這些孩童將來無論是何緣法,都是他們自己的命,公子無需多慮。”

既有此事,寧渝倒也不急著下山,他為人謹慎,即便是答應了安置圓慧所說的二百餘孩童,也不是一句話兩句話的事情,至少還需要親自見一見這些孩童,才好考慮作何打算。

不過在寧渝觀察完之前,他沒有將此事稟告給老夫人的意思,畢竟寧渝前世也是三十餘歲,人情世故倒也知曉一二,給領導彙報工作時,將問題拋給領導之前,自己首先需要拿出解決方案,無論方案可行與否,這樣領導就隻需做是與否的選擇,而無需大傷腦筋,自然也就會給領導留下穩重可靠的印象。

雖然在如今的寧家,老夫人是寧渝的親祖母,將寧渝視作心肝寶貝,可那畢竟是血脈親情的聯係,在單獨看待寧渝時,依然是將寧渝當成了孩子,這對寧渝後麵行事頗為不利。

有了這番考慮,寧渝便托言於老夫人和寧夫人,感念佛祖大慈大悲,決心在寺廟裏給老夫人祈福三日,三日後再行下山。

老夫人聽聞孫子孝心,自然十分欣慰,原本打算也在山上陪同寧渝,隻是考慮到自身與寧夫人並一眾婢女都是婦孺之輩,留在山上怕是引來流言,於是便留下管家周福和兩名護衛先在山上照顧寧渝。

圓慧明白寧渝心中所想,在老夫人下山之後,便領著寧渝向寺廟山後走去,還有兩名僧人擔著四大桶米粥一同前往,管家周福和護衛不放心小公子獨自一人,便一起跟了上來,圓慧也不以為意,眾人便一起向山後行去。

行至途中,圓慧怕寧渝誤會,便一邊走一邊解釋道:“那二百餘孩童放在寺裏恐擾了菩薩清淨,於是貧僧便自作主張,將他們安置在山後草屋,每日裏會總送些粥米,總不能教人餓死。”

寧渝輕聲道:“若非大師菩薩心腸,這二百餘孩童遲早成為路倒,被那野狗吃了去,如今有草屋寄身,每日裏還有粥米度日,已是難為了大師。”

圓慧行了佛理,輕聲念道:“阿彌陀佛,小公子果是明理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