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渝再次來到製炮坊時,裏麵的匠人數量增加了許多倍,如今大概有八十多人,一副熱火朝天的場景。
雷駝子見到寧渝,一臉興奮的從屋內拿出了一隻長長的鳥槍,不過這款鳥槍卻跟尋常的大相徑庭,長長的槍管渾然一體,整體透著烏黑的光。
“少爺,這你說的燧發槍,我們給做成了,來上眼。”雷駝子一臉興奮道。
寧渝接過了燧發槍,雙手雖然很穩定,可內心的激動卻難以抑製,在17世紀,有了這燧發槍和拿破侖炮,任誰來也不怕了。
這杆燧發槍其實就是寧渝根據前世褐貝絲燧發式火槍提出來的複製品,雖然說比不上原版,但是放在如今的中國,已然是不得了了。
整款槍全長四尺五,前麵還可以加上三棱刺刀,總長能達到四尺八,也就是後世的一點六米左右。
雷駝子興奮道:“少爺,這槍打的可遠哩,能打到兩百步去。可比那些鳥槍把總手裏的玩意好用多了。”
寧渝放在手裏掂了掂,不是很輕但是也沒有很費勁,特別是它取消了火繩,利用燧石摩擦為作發火裝置。
很多人都誤以為燧發在西方炙手可熱,在東方默默無闖,實際上在明末就已經出現了燧發槍,不過沒有得到及時推廣和普及。
早在崇禎八年,當時的兵器專家畢懋康寫了一本書,叫做《軍器圖說》,書中就記載了一種“自生火銃”,也是比較原始的撞擊式燧發槍,扣動扳機,龍頭下壓,彈簧的蓄能作用,促使燧石在火門上摩擦生火,完成火銃射擊。
明崇禎八年(公元1635),兵器專家畢懋康出版了《軍器圖說》,書中圖文並茂地記載了一種名為“自生火銃”。這是一種撞擊式燧發槍,扣動扳機,龍頭下壓,彈簧的蓄能作用,促使燧石在火門上摩擦生火,完成火銃射擊。
隻不過早期的燧發裝置不夠穩定,因此後來就被舍棄了,依然是依靠火繩發射,不過如今寧渝自然不會繼續走火繩槍這條路,而是直接換成了燧發槍。
寧渝欣喜的望著手中的滑膛槍,道:“如今這一把燧發槍耗銀幾何?需要幾日才能製成?”
說到這裏,雷駝子歎口氣道:“別的都好說,這槍機部分做起來也不算複雜,可唯獨槍管,讓人無可奈何啊。”
寧渝當然知道,對於一把槍來說,打不打得準很多時候都是由槍管的製作工藝所決定,槍管一定要非常直而且光滑,才能保持彈道不會出現偏離,因此後世的槍管材質都有一個統一的名稱——無縫鋼管。總而言之,在這個年代無縫鋼管簡直就是神器。
“原來做鳥槍的時候,都是把鐵皮卷在柱子上,變成一根長管,然後把兩邊焊接在一起,接著將鐵管再放爐中燒到發白,同樣準備一根鋼芯,粗細同上,長度要長於成銃的長度。然後將已燒至紅亮的鐵管套在鋼芯上,把鐵管接口處大力的敲砸成一體。”
“後麵焊接的時候,還要撒上白銅粉,等到鋼芯冷下來了,還要把鐵管再回爐加熱,這樣做起來就能當成槍管了。”
雷駝子一點點介紹著自己過去的經驗,神情有些無奈:“可是這樣一來,做一杆鳥槍的成本,大部分都在槍管裏,一杆鳥槍能花三兩四錢白銀,這還是咱自家的工價,就這燧發槍,一杆得五兩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