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四十年前吳三桂就兵出三貴,打到了湖南常德、長沙、澧州及嶽州等地,而清軍雲集於荊州、武昌和宜昌,卻不敢渡江。
當時的吳三桂可謂是滿腔雄心壯誌,彼時乃康熙十五年四月,戰亂不斷擴大,孫延齡叛於廣西,耿精忠叛於福建,四川更有羅森、鄭蛟麟、吳之茂之叛。當然,台灣的鄭經也乘機渡海進兵於福建泉州、漳州與廣東潮州,連陝西提督王輔臣也叛於寧羌,殺害了陝西經略莫洛,當時的清廷可謂是搖搖欲墜。
可是僅僅隻是兩年的時間,清軍跟吳軍在湖南這個地方反複絞殺,時局終於出現了變化,王輔臣敗降平涼,耿精忠腹背受敵,亦倉促撤兵請降,後來尚之信也投降了。
湖南也就成為了吳三桂的最終夢斷之地,康熙十七年,彼時吳三桂年已七十四,在衡州稱帝,國號大周。而此時吳三桂的稱帝,更像是對命運的妥協,哪怕隻是做一皇帝呢?
寧渝如今就處於當時吳三桂的這個位置,他若是能進,則一片海闊空,若是退,恐怕死無葬生之地。
道為爐,人為螻蟻。哪怕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在大勢麵前也是不堪一擊。
因此,對於寧渝而言,他要做的就是破掉康熙所營造的勢,先討平湖南,再東進江西,逼的清軍不得不回援江南,到那時,大勢就盡在己手了。想要做到這一點,寧渝明白自己需要麵對的就是兩廣四萬清軍。
五月二十四,經過六長時間的奔波,寧渝率領的八千人馬終於抵達了長沙城下,當下簡單歇息之後,便立刻發起了攻城。長沙城內原本就沒有多少清軍,僅僅是幾發炮擊,裏麵的人便開城門投降了。
由於寧渝的兵馬距離確實更近那麼一些,再加上複漢軍的行軍效率和速度更快,因此搶占先機奪下了長沙。而四萬兩廣清軍隻是到了株洲,隻能坐看長沙被占領。
五月二十五,寧忠義的第二師抵達寧鄉,離長沙也而不過一日的距離了,這讓寧渝無比振奮,因為有了兩個主力師,打對麵的四萬清軍並不困難。因為在炮火的力量上,簡直不要太懸殊,複漢軍兩個主力師分別有兩個炮團,合計大炮一百二十門,再加上各團的一些火炮,所有的炮火加起來已經接近兩百門了。
至於對麵的清軍,由於本身就是綠營,裝備簡陋,除了六千鳥槍兵以外,子母炮和威遠炮加起來也不過百來門,質量更是差地別,完全無法比擬。這也是寧渝敢於在長沙城下打一場大戰的原因。
不過在戰前,寧渝需要針對嶽州之戰進行總結,首要的一點就是情報係統的建設上,嚴格來,這一次寧渝是運氣比較好,才把握住了時機去進行設伏,讓這一仗打得比較漂亮。可是戰爭不能每次都去碰運氣,針對軍隊係統的專業情報機構需要進一步完善。
目前的清軍大人員變動以及軍情,都是由影子一手包辦,這樣下來會出現一個問題,很多戰場上的情報傳遞不夠及時,而且還會出現很多疏漏,導致情報工作出現了一個空檔,因此寧渝急需成立一個單獨的軍情部門,來填補這部分的軍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