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在密折中的想法,其實已經考慮到了將來,也就說也做好了跟複漢軍長期打的準備,這一點讓康熙心裏有些欣慰,也有一些不爽。
胤禛在書信中所透露的東西,便是大力發展火槍火炮技術,接著就是編連新軍,以圖與複漢軍實現決戰,至於眼下的這一仗,卻是一副避而不談的態度。
實際上,這種態度本身就說明了問題,那就是胤禛基本上已經看穿了目前清軍的現狀,那就是隨著多路大軍的失敗,清軍已經無力徹底掃平複漢軍,年初製定的討賊方略算是徹底失敗。他能有這番見識,足以讓康熙覺得後繼有人,心裏自然會有幾分欣慰。
可是欣慰之中,康熙也有幾分不爽,那就是雍正在隱隱約約中,已經不認為康熙皇帝還能收拾這個爛攤子了,這讓辛辛苦苦了一輩子的老皇帝,心中有些受傷,也有些失落.....
當年的三藩之戰,年輕的康熙跟老邁的吳三桂在湖南角力,雙方可謂是殊死相搏,可是卻一直有來有往,局勢真正的轉折點,便是吳三桂傷病發作而死....那時候的康熙,可以笑談天下事,可是如今自己隱隱卻成為了當年的吳三桂。
康熙微微歎了一口氣,隨後又拆開了十四阿哥胤禵發來的密折,卻是關於跟策妄阿拉布坦議和一事,目前基本上都談妥,清軍除了將這些年吞進肚子裏的東西全都吐出來以後,還割讓了西藏的大片土地,包括好不容易重新占據的拉薩,也給了策妄阿拉布坦。
不過清廷也不算是一無所獲,在解決了西北方向的危機之後,也算是將西北方向的十幾萬大軍給解放了出來,這些兵馬是當下清廷戰鬥力最強的一支軍隊,一旦回返內陸,可謂是清廷目前的一大利刃。
這兩兄弟呈遞上的來的消息,都說不上是好消息,可是也談不上是壞消息,隻是康熙內心有些感慨,前者從長遠計,卻解不了現在的困局,後者是能顧上眼下的局麵,卻給將來埋下了隱患,更是讓大清國這些年的開拓,一朝化為了泡影。
“擬旨,讓撫遠大將軍不必回京,讓他速速趕到西安,隨後便直赴河南,等待聽候調遣。”在康熙的計劃當中,這一支兵馬並不是用來對付複漢軍的,主要便是趕不上,等到這十幾萬人抵達,少說也得五六個月便過去了,到時候康熙也扛不住這般消耗,之所以命其直赴河南,真實目的自然是為了對付白蓮教。
兵部尚書白潢隨即領旨謝恩,而其餘的大臣們也都是眼觀鼻,鼻觀心,將頭深深伏下,一副充耳不聞的模樣,這件事情實在是過於丟臉,以致於無人再去多說什麼。
張廷玉心裏如明鏡一般,所謂調撫遠大將軍直入河南,其實就是為了將來準備,倘若康熙大軍失利,則撫遠大將軍便立刻發動大軍剿滅白蓮教,進而阻止複漢軍北上,那麼中原還能保住,若是康熙大軍獲勝,自然等到來年兩路並進,一起剿滅複漢軍。
隻是想法雖然好,可是對於眼下的康熙而言,未免過於遙遠,那數千裏的路程猶如一道天塹一般,將康熙內心的鬥誌給自己澆滅了。
從清廷的許多大臣角度來看,現如今放棄西北實在是很可惜,這幾年在西北投入的錢糧和士卒,都做了無用功,而且這些遠水實在是太遙遠了,根本來不及救眼下的近火。人人心裏都有些微詞,隻是無人敢透露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