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1 / 2)

康熙好一番囑托之後,隨即便又沉沉睡去,隻是留下帳內的大臣們,此時卻是左右為難。他們對視了一眼,便紛紛告退走出了帳外。

“佟大人,皇上說的要再跟楚逆議和.....此事萬萬不可為啊.....”

就在剛剛出了營帳之後,遜柱便拉住佟法海的袖子,皺起眉頭道,而其他的大臣們也都是如此作態。

佟法海眉頭一皺,剛才在營帳裏這些人一言不發,如今卻又開始生口舌之爭,他不想過多糾纏,便硬邦邦道:“遜柱大人,這是皇上的口諭,你莫不是要抗旨不成?”

這話一出,卻是將眾人給堵住了,抗旨不尊的罪名可不是好玩的,輕則一人斬首,重則連累全家,見佟法海說出這般話來,眾人也不敢再多說,隻是望著遜柱。

遜柱平時都沒什麼威望,隻是全靠著一把年紀立在朝堂上,如今眼看佟法海誰的麵子都不給,當下也無可奈何,他不過隻是一個有名無實的掌鑾儀衛事大臣,於是便向平郡王訥爾蘇使了個眼色。

訥爾蘇自己心裏也是有想法的,至少跟楚逆和談是他所不願接受的,固然有一些意氣之爭的緣故,更深層的原因是裏麵已經牽扯到了很多利益關係。

大臣們之所以反對議和,原因同樣如此,關鍵就在於康熙的這道口諭,並不符合大臣們的利益,也不符合整個八旗集團的利益。

前麵其實說過,滿清帝王的根基在於八旗,八旗固然能鞏固皇權,可是對皇權本身而言,也是一種威脅。像早期老奴時代,專門設置了所謂的議政大臣和理事大臣,這些大臣們都是由原來的部落領袖組成,然後再跟他的幾個貝勒兒子們,組成了一個草台班子處理政務。

後來努爾哈赤便進一步集中了權利,也就是四大貝勒按月分值國政,將權利抓到了自家的手裏。再往後隨著皇太極掌權稱帝,當時便出現了所謂的八王議政。

在康熙前中期,八王議政的存在嚴重影響到康熙本身的威信,因此也一直受到了康熙的打壓,所謂的南書房便是康熙繞開內閣和八王議政的一種舉措。

現在康熙是看清楚看明白了,想要跟複漢軍再去爭個你死我活已經是不可能了,那麼也就到了考慮後路的地步。可是對於八旗勳貴大臣們來說,拋棄江南本身就是對八旗的嚴重傷害,沒有了江南和湖廣,靠什麼養活八旗子弟?

若真的沒了鐵杆莊稼,還不如到戰場上拚死一戰呢!

不過也正因為康熙知道這麼一回事,他才當著眾人的麵來跟佟法海說,便是讓佟法海一條黑路走到底,做一個徹徹底底的孤臣孽子。也就是事情能辦成,那是皇上的功,沒辦成是你佟法海一人的鍋。

正因為如此,平郡王訥爾蘇此時也開口道:“皇上所言,並非一味乞和,還要看那楚逆知不知趣,若是就此退兵,想來也是好的。”

這話一說,卻是更不地道了,大家夥心裏都明白,眼下去跟楚逆談這種條件,那不是明擺著鬧著玩嗎?到時候談不成,還是佟法海的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