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渝的提點下,第一版的《清流報》算是正式與眾人相見,隻是這清流報一月一刊,實在不算是什麼所謂的新聞,但是在這個時代裏,卻也算的上難得的信息發布了。
第一批的《清流報》在經過了七八日的刊印後,最終得到了三萬份,將會在南京、武昌、漢陽、長沙、南昌、安慶、杭州等地進行發售,售賣的價格確實不菲,足足八十個大銅板,明擺著不是給普通老百姓賣的,可即便如此,這三萬份吧《清流報》依然被一搶而空,當然幾乎都是那些略有家底的士子們給買下來的。
由於第一版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國家大政,再加上乃江南大儒呂毅中和嚴洪奎執筆,因此大部分士子都奉若至寶,恨不得將上麵的文字給直接背下來,特別是在寧渝的要求下,行文一定要簡潔的緣故,沒幾天的功夫,很多人幾乎都能倒背如流。
與此同時,不光是士子們在傳頌,就連城裏大大小小的說書先生,也都買了一份在各個茶樓裏四處傳頌,很多不識字的老百姓也對這朝廷的政令,卻是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在這個過程中,盡管這三萬份報紙覆蓋到的人群隻是十餘萬人,可是在如今這個時代,卻幾乎是丟了顆炸彈進去。
對於新上任的寧楚官員們來說,他們發現朝廷的政令幾乎很快就得到了傳遞,這種宣傳的方式比過往要強上不知道多少,而對於那些士紳大族們而言,他們也很快就發現了報紙帶來的弊端,那就是他們再想欺上瞞下就很困難了......
過去的上千年裏,士紳大族們連同官員幾乎壟斷了朝廷的消息渠道,下麵的百姓幾乎不知道朝廷所行是何政令,被壓榨被欺騙也是再所難免,可是如今有了報紙以後,很多人更直觀的感受到了朝廷政令的原本麵目,也就不需要通過士紳大族們去了解了。
可以說,到了這一步,寧渝對於報紙的設想,基本上是達到了比較令人滿意的結果,因此他也就進一步開始要求新聞出版司,擴大印刷能力,加大印刷數量,然後通過水路的方式,將更多的《清流報》給傳遞出去,甚至可以考慮降低一定的價格,這部分差價完全可以由國家來承擔。
六月的天氣炎熱無比,一支長長的隊伍正在進行著,許多人都已經直接脫去了上身的衣衫,赤膊押運著一車車的物資吉艱難前行,可是在他們的身旁,還有上百名穿著紅衣的士兵,正衣冠整齊地踏著步子前進。
就在南京城內的《清流報》被飛快印刷的時候,河南方向的白蓮教大義軍也迎來了自協議簽訂後的第一批來自寧楚的援助,大概有三千杆原先複漢軍繳獲清軍的鳥槍,以及二十多門威遠炮、子母炮和大量的火藥等物,而押運過來的除了這些物資以外,還有一支寧楚的使節團和軍官代表。
寧千秋穿著一身大紅色的軍官服,肩膀上佩戴者代表少校的肩章,他如今算是正式從影子當中脫離出來,重新進入了軍界,並且也得到了一個十分艱難的任務,那就是作為使節去評估大義軍的實力,判斷其是否具備進入關中的能力。
根據寧楚與大義軍達成的協議,在大義軍收到了槍械物資後,他們將會在一個月內發起西征,沿著澠池、陝州一線直接攻往潼關,乘著清軍主力尚未集結的時機,一舉進入關內,拿下西安府。而寧楚則北進汝州府、汝寧府一帶,伺機攻下洛陽和開封,從而拉平北方的戰線,將清軍趕回黃河以北。
“寧將軍,我早就對複漢軍的軍威軍紀有所耳聞,而如今見到卻發現這傳言根本無足以形容貴軍之強大,有此十萬之師,北伐中原想來也不是什麼難事了......”
一旁的薛觀一邊扇著扇子,一邊試探地詢問寧千秋,他也是欺寧千秋年少,希望能夠套取一些消息,最好是關於寧楚北伐之事,這件事已經成為了大義軍上下心裏的刺,他們真的很擔心複漢軍北進著北進著就給他們來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