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八旗軍製,完全就是一團亂麻,哪怕是雍正皇帝自己,在了解清楚後也是感覺有些過於繁複,什麼滿洲、蒙古、漢軍混雜在一起,還分為什麼前鋒、驍騎等營,關鍵是就這樣還分為八個旗,因此這裏麵的一套東西尋常人完全不懂。
若是放在過去,大夥不懂也就不懂了,可問題是八旗新軍的作戰方式仿照的複漢軍,這編組自然也得往複漢軍方向靠,納爾蘇經曆過安慶一戰,他對於這一點非常了解,可以說這一套平時就算了,但是在那種大規模會戰時,八旗的軍製就會顯得非常累贅,根本無法適應現如今的作戰需求。
“皇上,奴才以為當下我八旗新軍既然都習練了新的戰法,自然也就不能再用老的軍製,八旗新軍裏麵不能再按照各旗分設,也不能按照原來的各營分設,應該把所有人都混編在一起,然後分為八個鎮,每鎮一萬兩千五百人,卻是剛剛勝過楚逆的一個師。”
納爾蘇的這一番建議自然不是憑白得來的,這也是他跟戴進賢請教後的結果,如今自己卻是吃透了後,感覺這種製度深以為妙,便向雍正提出了建議。
雍正從來都沒有抱著祖宗牌匾過日子,因此聽到納爾蘇的這一番建議後,倒是頗為感興趣,“繼續說,說具體一點。”
“啟稟皇上,在奴才的規劃當中,八旗新軍十萬人可分為八個鎮,每鎮下轄步兵兩協,每協兩標,每標三營,每營四隊,其中炮兵一標,每標四營,每營四隊,輜重兵每隊兩排,每排三棚,總計全鎮官長及司書等七百四十八名,弁目兵丁一萬零四百三十六名,夫役一千三百二十八名,共計全鎮人員為一萬二千五百十三名。”
納爾蘇將新軍的編製細細詳述了一番之後,又接著道:“與舊製不同,新軍製度每營丁額固定,以此更加容易判斷戰力之強弱。”
說起來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坑,傳統的八旗和綠營下麵也都有營的編製,可是這種所謂的營,從來都不固定,每營兵員的具體數量也無定製,少的二百來人,多的近千,一般來說在五百人上下,這種不固定的方式,很容易導致上官對該營的戰力判斷失誤。因此在納爾蘇的新軍製度中,直接將每營人數都給固定了下來,每營人數為六百六十人。
“如此一來甚好,每鎮官兵的戰力也都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在後勤補給上也能心裏有數。平郡王,朕果然沒有看錯你。”
實際上在納爾蘇的新式軍製改革中,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改編以後,八旗各鎮也就不再幹預地方政事,而是成為了更加專業的軍隊,每天隻需要自身的訓練即可,這對於軍隊的戰鬥力培養是非常有利的。
在納爾蘇的計劃當中,這八個鎮的官兵最早也需要兩年功夫才能一戰,因此這兩年的時間,清廷依然隻能依靠西北的大軍和京營的八旗,再加上北方各省的綠營團練來抵禦寧楚。
“轟隆隆”
隨著一陣沉悶的炮響聲和地麵的劇烈抖動,接著便是一陣喊殺聲響徹天際,許多頭上裹著紅布的士卒們揮舞著刀槍,從城外的壕溝裏一躍而出,他們手裏舉著長矛盾牌,架著攻城雲梯,便開始朝著城牆上攀爬。
臨潼,西安的東大門,可以說是攻克西安的必經之地,因此陝西的清軍在這裏展開了架勢,盡管人數不多,可是憑借著地利也堅守了足足有兩天的功夫,而在這兩天的時間裏,無盡的廝殺使得城牆上下都堆滿了屍體。
大義軍現如今是真的隻有前進的道路,因為後麵已經徹底被寧楚給堵死,一旦打不下西安,就意味著無路可去。屆時就算真的投靠寧楚,可是寧楚會不會來救也是一個問題。
有進無退,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句話如今用來形容白蓮教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可是對於臨潼上麵的清軍來說,他們也沒有後退的路,誰不知道白蓮教是流寇,若是一旦西安失守,則意味著整座城的百姓都危險了。